摘 要: 氣候變化已上升為世界新經濟格局構建和新游戲規則制定的背景下,中國一方面要據理力爭,積極應對,融入到世界新經濟格局當中;另一方面要建設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發展中國經濟、提升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助力。深入分析國內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現狀,對碳排放交易機制的設計、碳交易定價機制及價格波動性、排放權交易的經濟影響等研究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研究進行概括和述評,以期能借鑒國外的經驗,為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及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機制設計;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011-02
碳排放交易的理論基礎是污染外部性和科斯定理。Coase最早提出利用市場和產權界定的方法來解決外部性問題,他認為在產權界定清晰的前提下,私人部門的交易可能達到個體最優與社會最優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交易機制和價格發揮重要的作用。Dales在進一步發展科斯定理的基礎上,將產權概念引入污染控制領域,首次提出排放權交易(ETS)的概念。在實踐方面,排放權交易最早在美國的1977年通過的《清潔空氣補充法》中實施,以后美國又實施了其他的幾個排放權交易項目,包括對形成酸雨的SO2氣體進行控制的SO2排放權交易條款和1990年的《清潔空氣法》補充條款。此后,2005年1月,歐盟實施了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機制,目前該機制已經涵蓋了歐盟能源和工業部門的10 000多個份額,這些部門的排放大約占到歐盟總CO2排放的一半。綜觀國內外關于碳排放交易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碳排放交易機制設計的研究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Stavins(2008)認為一個完整的排放權交易制度應包括總量控制目標、排污許可、分配機制、市場定義、市場運作、監督與實施、分配與政治性問題、與現行法律及制度的整合八項要素。他認為美國應設定一個漸進式的減排目標,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種上游管制的碳排放交易機制。Cramton Kerr(2002)從收入和減少稅收扭曲,動態效率,成本分配效應和政治可行性上探討了免費發放與拍賣方式的差異,他們認為拍賣方式具有相對優勢,但免費發放能在交易體制建立初期減少來自企業的阻力。從管制對象來看,可以對下游排放源或上游企業實施排放權。對于給定的減排計劃而言,Goulder(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下游管制的成本比對上游管制略高20%,但下游排放源只占了歐洲和美國的排放量的一半左右。
二、碳交易定價機制及價格波動性研究
碳排放權價格能夠全面、準確、及時地反應所有碳排放交易的信息,所以碳定價機制是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由于EU-ETS是碳排放權交易體制的成功實踐,目前關于碳排放價格的研究多是關于EU-ETS的。Sijm等(2005)對碳排放價格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認為經濟增長率、能源價格、溫度變化、降雨量、市場不確定性、排放量削減信息、配額分配情況、核證減排額(CER)的供給和市場勢力都對碳排放價格產生影響。Alberola等(2008)研究了試驗期歐盟排放體系下的各工業部門生產對CO2排放交易現貨價格的影響。Chevallier等(2009)研究了歐洲氣候交易所引進期權交易對排放權市場價格的影響,他們使用GARCH模型、內生突變檢驗,以及滾動時間窗的估計,研究表明期權的引入并沒有對EU-ETS的波動性產生重要影響。Benz Truck(2009)分析了歐盟市場的場外交易一年中CO2的現貨價格,認為使用AR-GARCH模型和馬爾可夫轉換模型可以較好解釋其價格形成。
三、排放交易的經濟影響研究
碳市場作為一種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市場機制(Stavins,2011),它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和對企業、行業和整體經濟都有影響。Paltsev等(2008)采用排放預測與政策分析(EPPA)模型對比分析了兩種路徑下碳排放交易對美國總排放、能源和CO2價格、福利損失、貿易條件等經濟指標的影響。張中祥(2003)研究了排放權貿易市場規模由不存在排放權貿易到全球排放權貿易逐步擴大時,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排放權貿易市場的擴大,發達國家受益也隨之提高,發展中國家也從排放權貿易市場的擴大中受益。Alexeeva-Talebi Anger(2007)指出,如果ETS能夠同CDM等其他交易機制相結合,那么即使總量設置比較低,部門的減排負擔也將減輕,因為企業可以低成本地從外部獲得派放許可。Anger Oberndorfer(2008)分析了碳排放權交易對德國企業經營業績和就業的計量影響,并沒有發現排放權分配影響企業就業和收入的證據。Oberndorfer(2009)分析ETS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表明碳排放權價格對電力企業的股票市場表現有重要影響,兩者呈現正向關系。同時,能源市場價格、國際貿易和投資、碳價格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它們是減排政策選擇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碳市場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可再生能源投資產生遲滯(閆云鳳等,2013)。
四、關于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研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應對氣候變化”課題組(2011)提出了“十二五”節能減排指標分解、考核的思路和方案。該課題組建議對全國設定碳排放強度下降指標,但對各省設定排放總量指標。王毅剛(2010)認為中國應建立一個輻射全國的區域性碳排放交易體系,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設計進行了研究。郇志堅和梁艷(2011)對中國碳市場的發展及其定價策略進行了研究。陳歡(2011)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提出了設想和政策建議。因中國目前交易體系還不完善,可通過試點的方式推動碳交易(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09;樊綱等,2010;閆云鳳、趙忠秀,2012)。
總體而言,碳排放交易市場作為一個新興市場,交易的時間較短,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尤其是國內在碳排放交易問題的研究還停留在對碳排放市場、產品、機構等的介紹上,基本處在對碳交易的接受和學習階段。在氣候變化已上升為世界新經濟格局構建和新游戲規則制定的背景下,中國一方面要據理力爭,積極應對,融入到世界新經濟格局當中;另一方面要建設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參考文獻:
[1] Alberola,E.,Chevallier,J.,Chèze,B..Price drivers and structural breaks in European carbon prices 2005—2007[J].Energy Policy,36 (2008).
[2] Alberola,E.,Chevallier,J.European Carbon Prices and Banking Restrictions: Evidence from Phase I (2005—2007) [J].The Energy Journal,2009,30(3):51-80.
[3] Anger,N.and U.Oberndorfer.Firm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forGermany [J].Energy Policy,2008(36):12-22.
[4] Benz,E.,Trück,S.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 [J].Energy Economics,2009 (31):4-15.
[5] Chevallier.J.Carbon futures and macroeconomic risk factors:a view from the EU ETS[J].Energy Economics,31 (4) (2009),614-625.
[6] Cramton,P.,S.Kerr.Tradable Carbon Permit Auctions: How and Why to Auction Not Grandfather [J].Energy Policy,2002(30):333-345.
[7] Goulder,L.,M.Hafstead and M.Dworsky.Impacts of Alternative Emissions Allowance Allocation Methods under a Federal Cap-and-Trade Program[R].NBER Working Papers,2009,No.15293.
[8] Oberndorfer,U.EU Emission Allowances and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icity Industr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
[9] Paltsev,S;Reilly,JM;Jacoby,HD,et al.Assessment of US GHG cap-and-trade proposals [J].Climate Policy,2008,8(4):395-420.
[10] Sijm,J.P.M.,Bakker,S.J.A.,Chen,Y.,Harmsen,H.W.,Lise,W.CO2 Price Dynamics: The Implications of EU Emissions Trading forthe Price of Electricity[R].ECN-C-05-081,ECN Policy Studies,2005.
[11] Stavins,RN.A meaningful US cap-and-trade system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J].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08,32 (2):293-371.
[12] Stavins RN.The Problem of the Comm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2):81-108.
[13] 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4] 陳歡.中國開展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有關問題探討[J].財政研究,2011,(3):41-44.
[15] 樊綱,蘇銘,曹靜.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1):4-14.
[1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理論框架和解決方案[J].經濟研究,2009,(3):4-13.
[17] 郇志堅,梁艷.中國碳市場發展及其定價策略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1,(3):143-152.
[18] 王毅剛.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設計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0.
[19] 閆云鳳,趙忠秀.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測度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31-142.
[20] 閆云鳳,趙忠秀,宣曉偉.多哈會議之后中國碳交易市場的走向[J].能源評論,2013,(1):58-60.
[21] 張躍軍,魏一鳴.國際碳期貨價格的均值回歸:基于EU ETS的實證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2):214-220.
[22] 張中祥.排放權貿易市場的經濟影響——基于12個國家和地區邊際減排成本全球模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9):95-9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