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公有制企業黨建是基層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夯實我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重要工作。黨中央高度重視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黨的十八大再次指出要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力度,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作用。要按照十八大的總體部署,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加快推進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切實夯實非公企業黨建基礎。
關鍵詞:非公企業;黨的建設;核心;引領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025-02
一、新的歷史方位要求提高對非公企業黨建的認識
1.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區別于西方國家政黨,中國共產黨是通過革命的方式取得政權的,即先有政黨后有政權,這和資本主義國家先有政權后有政黨、政黨通過議會斗爭取得政權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三個不同時期的不懈探索,我黨逐漸對黨的歷史方位作了清晰的判斷。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黨建科學化方向,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黨建科學化的總體布局,即“一條主線、五項建設、四個能力、三型政黨、一個核心”,黨建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條主線進行。
2.執政黨功能的變化。政黨是集中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利益,以奪取或參與國家政權為目標的政治組織,實際上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實現自己特定任務的一個工具。只有滿足社會需要,充當社會掌握國家政權、影響國家權力運作的工具,才有其政治功能的體現。利益表達和利益整合是其兩個最重要的功能,沒執政以前,政黨主要履行利益表達功能。執政后,黨為了更好掌握國家政權,必須整合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減少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通過法定程序把集中起來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只有這樣,政黨才能盡可能多地獲得公眾的支持,才能獲得執政的“合法性”。因此,執政黨更體現為“利益整合”的工具。
3.社會結構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上形成了“兩大階級,一大階層”,即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興起,據統計,非公企業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由非公企業提供。相對應地,社會上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社會階層。而且,許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動。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些變化給黨的執政方略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既不能簡單地固守傳統觀念,把所有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新的社會階層都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去,也不能像蘇共和社會民主黨那樣宣稱自己是“全民黨”了事。我們要充分發揮黨的社會整合功能,在認真體察和努力實現最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同時,注重尊重不同階層、不同方面人民群眾的利益,擴大群眾基礎,增強階級基礎。把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是否符合黨員條件作為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來自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干部的黨員是黨的隊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時也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不斷增強我們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① 201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明確指出:按照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要求,嚴格把關,注重質量,加大在非公有制企業生產一線職工、專業技術骨干及經營管理人員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力度,重視在農民工中發展黨員,注意培養發展符合條件的企業出資人入黨。注重把黨員培養成生產經營骨干,把生產經營骨干培養成黨員。同時,他們中的很多從業人員本身就是黨員,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高校畢業生青年黨員。截至2010年底,全國非公企業中的黨員總數350多萬名,① 他們的流動性很大,如何加強對他們的教育管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準確把握非公企業黨建的著力點和立足點
《關于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開篇便指出了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地位作用: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是黨在企業中的戰斗堡壘,在企業職工群眾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在企業發展中發揮政治引領作用。非公黨建的著力點和立足點要把握“兩個作用”——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是非公黨建工作的根本。實現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手段,決不能把非公企業中建立了黨組織、黨員轉了組織關系甚至發展了新黨員以及建立了黨建指導員和聯絡員等這些工作作為目的,這只是圍繞“兩個作用”的手段。要真正地把黨組織搞活,切實增強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黨組織在非公企業中團結凝聚群眾、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的作用。
三、創新非公企業黨建工作
1.創新黨建指導員隊伍。黨建指導員制度是非公企業黨建的一項創新,通過選聘黨建指導員指導、聯系企業開展活動,有利于漸進式擴大黨的活動覆蓋面。加強黨建指導員隊伍建設,選聘政治素質好、熱愛黨務工作、有一定專業素質的人擔任黨建指導員,主要任務負責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企業黨員參加組織活動、協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維護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組織企業職工開展活動、豐富員工業余生活、服務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拓展企業外部關系。應當注重黨建指導員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既從年富力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中選拔,也從具有豐富黨務工作經驗的離退休人員中選拔,建立一支梯隊性指導員隊伍。街道黨工委要加大對黨建指導員的培訓力度,使他們及時掌握最新黨建思想和方針政策,特別是企業發展政策,提高工作能力。
2.創新工作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處理信息和情報的能力獲得了極大提高,使公民了解政治、表達愿望、提出要求、行使權力等都變得比以往更加直接,更加便捷,“媒介民主”應運而生。這也使得政黨與民眾溝通的渠道更加暢通、便捷,政黨也應該充分發揮現代媒介的優勢,暢通與黨員溝通渠道,增加黨對體制外黨員的凝聚力、吸引力,黨建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要以市為單位,統一建立黨員信息庫和黨組織信息庫,實現組織工作的流程服務和在線管理。通過建立網上黨支部、網上黨校、網上黨費繳辦、黨代表網上工作室等方式,大力推廣網上宣傳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受理入黨申請、開展組織生活等做法,實現對非公企業黨員的便捷管理和服務。采取聯合建、行業建、樓宇建等多種形式建立黨支部,不失時機地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
3.創新工作載體。非公企業黨建必須緊密結合企業發展實際,把黨組織活動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目標同向,互促共進。重要的是要搭建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平臺,實行黨建項目化、項目品牌化。非公企業黨建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規律,非公企業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生產動力的,而創造經營佳績與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是一致的。因此,非公黨建應該以實現黨員自身價值、爭創一流業績、推動企業合法經營為動力。結合企業實際和崗位特點設計長效化、常態化的主題實踐活動,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搭建黨組織履職盡責創先進、黨員立足崗位爭優秀的平臺。
創新工作機制。按照區域化黨建要求和便于黨組織發揮作用、便于黨員參加活動的原則,構建開放式黨組織活動格局。建立非公企業黨員居住社區和工作地所在社區統籌工作機制,探索實行具有多種服務功能、便于黨員參加黨組織活動的黨員信息卡制度,引導黨員在兩地都能便捷參加社會活動,特別是志愿活動。切實發揮街道黨工委區域化黨建協調作用,建立轄區內機關黨組織與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的聯系溝通渠道,鼓勵駐地單位向非公企業提供黨建資源,切實解決非公企業活動場地缺失的問題。從黨和政府的角度來講,非公黨建的核心是做好服務,服務企業發展、服務員工需求、服務黨員成長,服務而不添亂,進步而不折騰。因此要重點做好重點企業出資人代表人士的工作,以為企業解決問題為突破口,不折騰,使他們打消疑慮,爭取他們對黨建工作的支持,形成帶動力,以點帶面,逐步開展。
4.創新工作內容。關心愛護黨員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更是新形勢下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黨員對黨組織歸屬感和榮譽感的迫切需要。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切實關懷、真心關愛非公企業黨員,做好對流動黨員的服務,使體制外黨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體會到黨組織的溫暖,增強其向心力和歸屬感。黨的十八大部署了開展以務實為民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提出要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我們各級領導干部在在制定直接聯系群眾、下基層聯系工作制度時,應擴大下基層范圍,除了要深入農村社區,還應深入到非公企業中,一方面溝通協調,組織宣傳,推動非公企業黨建扎實前進,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非公企業黨員的感情聯絡,真正傾聽他們心聲和意愿,認真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