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農村貧困群體貧困原因主要有農村貧困群體老弱病殘身體、家庭狀況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還有勞動尋求不足和再就業機會缺失、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性貧困、社會資本缺乏、公共政策實施中的問題等原因。
關鍵詞:農村;貧困群體;貧困原因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038-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扶貧力度不斷加大,農村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表現在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的2.5億減少到2010年的2 688萬,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2.8%。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貧困人口從2001年的5 677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2 175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 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 273元,年均實際遞增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1]。然而,現階段中國仍然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特別在西南部和一些邊遠山區的貧困地區。為了解決農村的貧困群體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并實施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2011年)》要求:“堅持統籌發展,更加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二、現階段農村貧困群體致貧的原因
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的根本原因是他們獲取收入的能力被剝削或喪失機會,包括疾病、低收入、人力資本不足、社會歧視、社會保障系統的軟弱無力、市場競爭力差等 [2]。岡納·繆爾達(Gunnar.Myrdal)則從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習俗等層面研究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循環積累因果關系”理論,其結論為收入水平低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重要原因,而低收入則是社會、經濟、政治和制度等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3]。
根據現階段中國農村貧困群體的現狀和黨中央政府部門制定的扶貧政策實施情況看,中國的農村貧困群體主要致貧原因:
(一)農村貧困群體自身原因
一是農村老弱病殘身體原因。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農村老年人身上,由于老年人口不斷增長及老年人身體素質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一旦患病就會給整個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難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亟需社會保障制度的資助,然而,現階段薄弱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很難保障老人的生活。另外,中國殘疾人口約為8 296萬,占總人口的6%,農村殘疾人則占中國殘疾人總人口75%的比例 [4]。殘疾人肢體功能的缺失直接影響到勞動技能的缺乏,進而失去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總之,農村孤、殘、老、幼等無法自立人員的存在,必然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會給有限的農村經濟資源造成壓力,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
二是農村貧困群體的家庭狀況。農村貧困家庭收入單一,大部分收入是傳統農業收入,非農收入少,收入低。家庭成員多,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老人由于身體素質差,經常犯病,高額的醫藥費加重了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另外,由于多子女撫養負擔重,貧困家庭子女輟學或失學嚴重,導致農村貧困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農村貧困地區農業購買農機、化肥、種子、農藥等耕種成本、子女教育、醫療支出負擔加劇了農民的貧困。
三是農村人力資本短缺。受教育少、思想素質低,小農意識濃厚,安于現狀、缺乏創新精神、難以適應非農就業。現階段,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缺乏對現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缺乏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謀生的技能 [5]。為此,必須重視人力資本投資,重視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會懂技術、會經營管理、有文化的現代新型農民。
(二)勞動尋求不足和再就業機會缺失
在當前的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勞動分工是影響農民階層歸屬的重要因素。因為每個農民勞動分工的不同,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基礎也各不相同,進而影響其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地位,比如,一個農業勞動者可以進城務工,從事建筑施工,市政維護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成為進城農民工。在學習了一些技術或經過職業技能培訓后,也可以進入工業制造業企業工作,成為有一定技術的工業型農民工;經過一定時間的技術積累、經驗積累和資金積累后,他可以回鄉創辦一個工業制造業型或其他類型的企業,自己成為農村企業管理者,發展壯大后,成為農民企業家。
現階段,貧困地區的農民除了掌握種田、養殖技術以外,缺乏其他生產和經營技能。由于社會和企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勞動成本的升高,文化素質不高又缺乏技能的農民很難從事非農工作,外出務工很難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另外,貧困地區的農民缺乏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導致自身素質和能力得不到提高,只能從事傳統農業,獲取的收入低,導致貧困。
(三)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從貧困角度來看,薄弱的基礎設施給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多難題,成為地區發展的桎梏。如交通設施的落后導致與外界聯系的困難,生產物資運不進來,產品運不出去,限制了市場范圍的擴展。特別是西部和邊遠地區,由于地處山脈、高原、沙漠、戈壁,交通信息閉塞;通訊設施不足導致信息瓶頸”,難以獲得市場、產品、技術等信息,阻礙了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的市場交易;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日常管理不善,導致溝渠淤塞,雜草叢生,不利于農田耕作和灌溉,影響糧食作物的生產。
(四)資金性貧困
從生產投資方面看,貧困群體是一種資金性貧困,受制于“啟動資金瓶頸”。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速度慢;易于遭受自然災害,生產風險大;農產品量大值低,市場銷售風險大,利潤率低。現階段,雖然農業稅取消后,政府對農民種糧、購買農機等實行直接補貼,但政府補貼金額不高,加上農資成本上升對農民生活改善非常有限。實際上,貧困群體就是陷入了投資資金匱乏與財富難以積累的惡性循環而難以脫貧。另外,貧困農民由于缺乏實物抵押擔保難以取得銀行和商業貸款,出現貧困農民融資困難。為此,國家需要創新農村金融組織,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來解決農業種植、養殖業、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五)社會資本缺乏
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資本基礎薄弱。一是文化規范方面的落后。貧困農村形成的貧困文化是其貧困程度深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許多地區貧困農村,人們小農思想嚴重、聽天由命的宿命觀念、落后的傳統習俗和行為規范等加劇了貧困的狀況。二是網絡關系方面社會資本的缺乏。貧困地區人們社會角色單一、社會相對封閉、社會互動少、難形成寬廣和復雜的社會網絡。由于社會關系網的欠缺而不能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所以人們從網絡關系中獲取的資源有限和收益少[6]。三是貧困地區群體依靠血緣、親緣、地緣建立起的社會關系網絡,規模相對小,社會成員由于利益發生沖突和矛盾,需要建立起以信任、互惠、合作為內在行為的社會關系。
(六)黨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10年中國要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不僅要求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要求人們在教育、醫療健康、住房、飲用水等一系列生活質量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
現階段,公共政策實行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一,需要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藥價貴、就醫報銷少、醫院設施簡陋、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等問題。其二,需要改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現行農村低保金,擴大保障范圍、使更多的貧困人口享受低保政策。另外,貧困地區需要不斷健全農村社保制度。其三,需要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教育、醫療、低保、養老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30/9597704_0.shtml.
[2] 郭佩霞.論民族地區反貧困目標瞄準機制的建構[J].貴州社會科學,2007,(12):79-82.
[3] 黃文平.貧困問題的經濟學[J].上海經濟研究,2005,(8).
[4] 湯奪先,張甜甜,王增武.農村殘疾人發展困境論析[J].殘疾人研究,2012,(3).
[5] 姜瑩.貧困地區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研究——基于遼寧省建昌縣的調查[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1:6.
[6] 劉鳳鳴.中國農村社會資本與貧困代際傳遞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