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若要成功跨越發展中國家常見的“中等收入陷阱”,科技創新是必然的戰略選擇,其中產品研發創新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制造技術創新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要實現科技創新,需要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創新教育。
關鍵詞:科技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關鍵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人均國國民總收入已達到4 000多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3 000美元關口后,都會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至今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并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國”戰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其中日本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萬美元。韓國1987年超過3 000美元,1995年達到了11 469美元。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日本花了大約十二年時間,韓國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經驗,一是轉變增長方式: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實現輕工業→重工業→第三產業的轉換升級,完成由“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再到“文化立國”的戰略轉變;二是實施“科技立國”戰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20世紀90年代,日本在技術模仿的基礎上重視自主技術創新和開拓性研究,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專門制定法律促進“創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產業,從而迅速實現科學技術的趕超;三是實施收入倍增計劃: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吸取歐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經驗,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收入均衡和社會福利體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的必然選擇。日本從輕工業→重工業→第三產業的轉換升級,從以“模仿”為主的“貿易立國”到自主創新“科技立國”的戰略轉換,靠的是科技創新理念和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這是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最值得借鑒的經驗。
二、科技創新是中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
目前中國已出現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腐敗多發等“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以日本“科技立國”的成功經驗為鑒,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創新發展上來,研發自己的科技創新產品和核心技術,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才能真正走向強國之路。
1.產品研發創新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今天的中國已享有“世界工廠”美譽,中國制造的產品憑借價廉物美優勢在世界每個角落幾乎隨處可見,“中國制造”已行銷全球。然而,建立在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優惠政策等優勢之上的“中國制造”,不但出口產品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一直處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臨國際貿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環境惡化及民工荒等諸多壓力。近兩年出現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長三角等實體企業紛紛停工倒閉現象說明,中國“以模仿為主”的產品制造業正舉步維艱,“中國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
如果中國企業總是不能掌握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我們拿什么來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由此可見,新時期產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產業升級。
科技創新通常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創新、產品設計創新、工藝創新、制造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開拓創新等環節。各行業產業鏈通常都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加工制造、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環節。據統計,在工業制成品中,中國已有超過13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實際上,由于中國產品研發和創新設計能力低,缺乏競爭力,產業鏈里最有價值的環節被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壟斷,“中國制造”得到的只不過是國際產業鏈分工里利潤最薄的一環。以iPhone為例,其核心是產品設計和渠道物流,生產一臺iPhone手機,美國蘋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和美國部分廠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們中國大陸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車這樣的工業制成品,通常包括結構件、功能件及系統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兩部分中國通過中外合資、合作業務運轉模式早已實現中國制造,唯獨系統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業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術和知識含量較高部分,凸顯中國創造力的不足。中國制造企業要想獲得此項能力,需要進行人才、知識、技能的長期積累,才有可能實現工業制成品關鍵部件的自主創新,實現在新產品鏈分配上從低端走向高端,使新產品價值最大化。
2.制造技術創新是提高“中國制造”生產率的關鍵。中國制造業的主要優勢是利用了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犧牲了大量可再生資源。制造業產品產業鏈大部分屬于加工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效率問題實際上是很大的問題。為此,我們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低、生產效率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制造業科技創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進生產技術和提高產品質量,最終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業代表,工廠工人總數高達150萬人,在經歷“聘用童工”、“跳樓事件”和“停工大騷亂”等事件后,面對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漲、工人不滿單調工作等問題,富士康選擇用機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現代制造技術創新戰略,專門成立“自動化機器人產品處”負責機器人手臂研發工作,規劃到2014年研發生產100萬臺機器人手臂應用于自動化生產線,未來五至十年將推出首批全自動化工廠。富士康自主研發的制造技術創新可提高工廠的勞動生產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資本的新優勢。
由于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變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資本的新優勢,包括“亞洲四小龍”在內的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重新認識到制造業的價值,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大力促進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等領域的發展,增加了中國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難度。為此,中國必須盡快大力加強制造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瞄準國內外前沿技術進行高起點規劃,大力推進核心制造能力建設,使中國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從而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國科技創新需要相關政策扶持與企業資金投入
為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國近年來相繼出臺了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國家科技長遠發展規劃;二是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自主開發和再創新,高度重視原始性創新和集成創新;三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等。
中國在創新研發領域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國研發總經費為5 802.1億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長23%。然而,中國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僅占6.5%,研發經費支出僅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0.61%,2012年中國五百強企業僅有5家企業的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平均研發強度為僅1.33%,有76家企業研發投入出現負增長。相比之下,國外企業平均研發強度在20世紀80年代就達到3%以上,跨國公司多在5%以上。
數據表明,中國科技研發投入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比重小,科技創新理念和科技創新人才匱乏是中國科技創新遭遇的瓶頸。中國企業創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才可以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創新型人才不論是在新產品研發、新行業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將會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更是與創新教育息息相關。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他即將離世前曾說過:“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才是很大的問題。”中國大學生創造力的高低,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中國能否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為此,各級各類學校應加大創新教育的發展力度,切實把創新創業教育做為各類學校的必修課來推行,尤其是從小學到大學一貫制的創新教育。
四、結束語
中國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發和擁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創新產品和核心技術,進行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的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必然的戰略選擇。科技創新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事實證明,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阻礙了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向美國和日本學習,改革應試教育模式,在中小學教育中全面融入創新教育,才能有效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走上富國強國之路。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人均國民總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銀行國別收入分組標準[EB/OL].2009-09-11.
[2] 舒紹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學習時報,2012-08-06(02).
[3] 郎咸平.中國離中等收入陷阱有多近.東方財富網[EB/OL].http://www.eastmoney.com.2012-11-28.
[4] 蘇波.中國制造業的戰略選擇[N].瞭望·新聞周刊,2012-03-26.[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