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助就業作為新興就業形式以提供招聘信息、組織招聘培訓輔導、推薦就業崗位、共同創業等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的就業。推廣互助就業是推進高校就業工作長足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必須高度重視,大力宣傳,建立領導、組織與激勵機制,強化互助合作能力的培養,構建就業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以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不利局面。
關鍵詞:大學生;互助就業;扶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110-02
近幾年來,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校園興起了互助就業熱潮。他們共享就業信息,打破個人時空的局限,降低了就業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提高了就業的成功率?;ブ蜆I作為一種新的就業渠道,倍受畢業生和家長的歡迎。
一、大學生互助就業的現狀
大學生互助就業,是指在高校、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他人的指導或幫助下,大學生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自主聯合、相互幫扶、群策群力,最終實現成功就業的一種新的就業形式?;ブ蜆I起源于大學生自發組織合作就業的草根行動,參與者主要包括應屆未就業畢業生、非畢業生、應往屆已就業畢業生等學生群體,還涉及老師、家長、親戚、朋友及其他社會人員。大致從2004年開始,浙江林學院 [1]、武漢大學等高校陸續組織實施了大學生互助就業,如 “就業互助協會”、“就業互助小組”、“就業互助中心”、“就業創業自助社團”等。這些組織有的是學校相關機構下設的學生社團組織,如云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下設的“就業互助協會”;有的是特殊的學生部門,如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的“學生就業互助服務中心”;有的是學生自發組織的自助社團,如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東方學院的“基業克”。這些就業組織的主要活動包括:(1)提供就業信息,互助組織或個人充分利用互聯網、報刊等各種媒體,廣泛搜集信息,通過手機、博客、QQ群等形式,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招聘信息。(2)推薦就業崗位?;ブM織或個人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提供就業見習崗位,或聯合用人單位組織舉辦校園招聘會。(3)組織就業培訓?;ブM織或個人為畢業生組織各種就業心理輔導、簡歷制作、面試禮儀和溝通技巧、職業規劃與設計、崗位技能培訓、網絡申請等培訓與服務。(4)共同創業。往屆畢業生與應屆畢業生之間、應屆畢業生之間開展合作,共同創業。實踐證明,大學生互助就業將組織指導就業和個人自主擇業有機結合,形成了主動就業、自助助人、同舟共濟的就業新理念,體現出群眾性、主動性和互助性的鮮明特點,成為當前高校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條切實可行的新途徑。
二、大學生互助就業的價值
1.拓展了就業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就業信息渠道與有效信息是大學生成功就業不可或缺的因素。據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MyCOS)的調查統計,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成功的主要渠道有8種,其中“通過他人得到招聘信息”作為互助就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211”院校中位居第三位(占14%),而在非“211”本科院校(占20%)和高職高專院校(占26%)均居于第一位 [2]。2010屆全部畢業生初次求職成功的九種主要渠道中,“通過朋友和親戚得到招聘信息”成功就業的比例占18%,居于第二位 [2]。互助就業活動利用同學之間信息暢通、傳達迅捷、交流方便等優勢,整合了各種就業信息渠道,充分尋找、聚積和分享同學、校友、老師、親戚朋友等擁有的社會關系資源,通過信息共享與機會提供,有效彌補了大學生人脈資源相對貧乏的先天不足,大大拓展了就業信息渠道,減少了盲目就業行為,增加了成功就業的機會。
2.提高了就業的競爭力。 求職就業對畢業生的學識、心理素質、能力素質等綜合素質的要求逐年提高。針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普遍不強、缺乏必要的就業心理和能力準備的現狀,各高校開展的互助就業活動均注重實用性和有效性。為畢業生提供各種就業指導和職業咨詢,使畢業生能夠從多方面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職業需求,為求職擇業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通過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自我推銷活動、心理訓練、招聘會模擬演練等就業實戰演練,培養大學生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文字與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歷練擇業謀職的能力;關注畢業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做好焦慮、擔憂、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心理疏導,提升心理調適能力、抗挫折能力,樹立就業的自信心。這些活動增強了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使他們能夠以良好的競技狀態走向社會。
3.培養了團結奉獻的精神。各高校互助就業團體的主體是待就業畢業生、應往屆已就業畢業生和部分在校非畢業班的大學生?;突ブ?,共謀就業,是其成功的保證。在互助就業活動中,已就業的應往屆畢業生積極為待就業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推薦崗位;對于那些找工作失利的同學或找工作不積極的同學,主動與之交流,分享就業經驗和技巧,分析就業形勢,幫助他們制訂就業計劃;對于那些“能夠幫”、“愿意幫”的同學或校友[3],在助人就業中獲得快樂,升華了自我品格,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對于在他人幫助下找到工作的同學,他們在獲得就業經驗的同時,懂得知恩圖報,積極參與到互助就業行動中,即使畢業后,也會尋找機會為母校的畢業生提供無私幫助;對于那些積極參與互助就業的非畢業班學生,會讓他們懂得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幫助別人就在幫助自己,不僅能夠提前接觸社會和用人單位,獲得就業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人脈資源,使未來的求職受益匪淺。因此,互助就業充分發揮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他們真誠相待、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較好地實現了“先就業幫助后就業,最終達到共同就業”的目標。
三、大學生互助就業的扶持
1.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體制。據粗略統計,目前由學校領導并組織開展互助就業的院校大約只占高校總數的10%左右,大學生互助就業總體上還處于自愿與自發階段,范圍和成效有限,因此,高校應廣泛宣傳,大力提倡,讓全體大學生樹立互助就業的新理念,積極推行互助就業,使其深入人心,變為全員參與的組織行為。同時,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體制。由學校的招生就業部門、團委等機構直接領導,院(系、部)、班級成立互助就業組織,由專人負責管理,精心組織實施,使互助就業成為學校和各院系的常態化工作。并制定大學生互助就業組織管理章程 [4],規范互助就業行為,確?;ブ蜆I有效實施和長效化發展。
2.深入挖掘利用社會資源。在就業難的嚴峻形勢下,以人脈資源為核心的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實施大學生互助就業迫切需要大力開發、利用與培育各種寶貴的社會資源。學生群體的親朋好友中富含豐富的就業“待用資源”和“潛在資源”,學校要引導互助就業部門開展以就業為主題的“同窗情,助就業”和“同鄉情,促就業”等志愿服務活動,使“能夠幫”、“愿意幫”的同學主動為“需要幫”的同學牽線搭橋,提供就業信息或推薦就業。同時,學校應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友聯誼會,主動與各地的校友聯系溝通,不斷建立和完善校友資源庫,整合和利用校友資源,培育良好的就業延伸環境,將校友資源轉化為可觀的就業資源。此外,還應充分發揮教師人脈資源豐富的優勢,為學生的就業、創業助一臂之力。
3.建立互助就業的激勵機制?;ブ蜆I工作依賴于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只有建立起扶助激勵機制,才能使其得到持續良好的發展。高校在建立健全領導與組織機構的前提下,還要為大學生互助就業組織配備專任指導教師、活動場地和設施,尤其要給以適當的經濟支持,如給以日常辦公活動經費,為互助求職的學生發放路費、生活費補貼,給以幫助他人成功就業的學生、老師、家長、朋友表彰與獎勵。對于接納畢業生、帶動畢業生創業的個人和團體,學校可予以申請小額貸款的擔保,幫助他們完成創業資金的原始積累;與地方政府溝通,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個人和團體爭取稅費減免。
4.加強互助就業的能力培訓。大學生互助就業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就業幫扶行為,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首先,培養信息處理能力。學校應該對互助就業人員開展運用現代網絡搜集加工就業信息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成為合格的信息瞭望者、信息收集員、信息分析師,能夠敏銳地直擊最前沿的就業信息,把握最新求職資訊,洞察人才市場的需求先機,及時反饋給學校和求職學生,轉變為有效的就業機會。其次,加強求職培訓和輔導。組織畢業生開展模擬招聘、面試禮儀培訓、口才訓練,指導撰寫與制作自薦材料,組織已就業或面試經驗較豐富的同學實施一對一的經驗傳授,進行面對面心理輔導,提高面試成功率。第三,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學校要加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使其能夠與多方聯系溝通,充分利用校內可資就業的資源,并積極走出校門尋找各種校外社會資源。
5.建立社會多元參與的互助就業聯盟。建立社會多元參與的互助就業聯盟,能夠擴大有效就業區域,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首先,建立高校就業聯盟。高校之間應該建立起區域性、全國性的就業聯盟,實現就業資源的共同建設與分享。省級高校聯盟在大學生交流培養、師資交流、文獻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可以藉其建立校際互助就業機制,如共享實習實訓基地、轉讓富余就業信息與崗位、共同舉辦招聘會等。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探索建立全國性的高校就業聯盟。其次,建立社會就業聯盟。高校應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機構密切聯系,建立大學生就業幫扶與吸納機制,如優先安排大學畢業生進入創業園區,吸收大學生下鄉當村官等,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
參考文獻:
[1] 陳勝偉.浙江林學院推行“就業互助”,共享信息資源[N].中國教育報,2004-07-21(8).
[2]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EB/OL].http://www.mycos.com.cn/Research/ShowWRD?sn=10235.
[3] 謝奎龍,董守斌.實施“互助就業”拓寬就業渠道[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6):42-43.
[4] 云南農業大學就業互助協會.云南農業大學就業互助協會章程[EB/OL].http://zjw.ynau.edu.cn/ynzc_jsr170_ynnd/employment/keyname.jsp,2009-06-14.[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