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和調研訪談,總結出廣州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資源綜合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采用L-P指數均值分解法,將廣州市2003—2010年的單位GDP能耗按三次產業進行分解,建立分析計量模型和進行實證分析,廣州市第三產業的正效率份額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單位GDP能耗的下降的結論。
關鍵詞:低碳經濟;L-P指數均值分解法;效率份額;結構份額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119-04
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有利于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和發展低碳經濟。而廣州是以制造業、加工業為主的高碳產業經濟體系,由于能源緊缺,使得其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重整。雖自2007年以來,廣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初顯。但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路上依然存在對資源綜合利用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技術水平和工藝裝備落后、資源綜合利用基礎薄弱等問題。
為了檢驗“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有利于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和發展低碳經濟”研究假設,課題組選擇廣州在轉變發展方式和發展低碳經濟最具有代表性的廣州為例,運用L-P因素分解法從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來證實研究影響廣州單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廣州市低碳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廣州市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初顯。“十一五”期間,廣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推進省現代產業五百強項目建設。據廣州市政府門戶網,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0—2010)可知,在2010年間,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到10 604.48億元,同比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為1.8∶37.2∶61。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89.05億元、3 950.64億元和6 464.79億元,分別增長3.2%、13%和13.2%。其中,三次產業結構更優,2010年,廣州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9∶37.2∶60.9變為1.8∶37.2∶61,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廣州市第三產業增速均快于全市GDP增速。2010年,第三產業增速比全市GDP增速略快0.2個百分點。另外,三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在汽車和電子制造業的帶動下,三大支柱產業領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支撐作用明顯。2010年,全市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 649.5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17%;同比增長23.3%,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5.7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7%,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0個百分點。工業高技術產值比重提高。廣州以全國創新型試點城市為契機,高水平規劃并推進中新知識城、南沙新區、廣州科學城和廣州國際生物島等重大區域的發展,著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提高城市競爭力。2010年,廣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值2 243.69億元,同比增長31.5%,增速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3.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5.2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投資進一步向第三產業傾斜。2010年,廣州市一、二、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0.13∶20.5∶79.37變為0.11∶19.18∶80.7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35個百分點。“退二進三”和“三舊”改造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8年以來,廣州市全面推進“退二進三”工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結合“三舊”(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改造工作,開發創意園區,發展現代服務業項目,促進中心城區功能布局優化調整,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由此可見,發展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初顯。
此外,狠抓節能降耗成效明顯,預計“十二五”時期,廣州市單位GDP能耗變化(見下頁圖1),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
(二)廣州市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廣州市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1)對資源綜合利用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廣州部分企業沒有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僅作廢物處理措施,導致未充分利用的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增加了環境熱污染。(2)技術水平和工藝裝備落后。廣州企業普遍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對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不夠,綜合利用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3)資源綜合利用基礎薄弱。以往廣州企業將技術發展的重點主要放在工藝以及設備的節能降耗上,而對于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無用物甚至是廢物處理。
2.廣州市發展低碳經濟將進一步面臨的新問題。廣州是以制造業、加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也就是說是一個高碳產業體系,但能源的緊缺,使得廣州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重整。但政府和企業對低碳經濟是我市未來發展轉型升級的制高點認識不足,導致缺乏低碳規劃、對科技研發和應用成果轉化的投入不足,對低碳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激勵和融資機制,未能對全社會強化培育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等。
廣州經濟雖正在復蘇,但金融危機的影響遠未消除。“三大壓力”(地大人多、資源緊缺,環境任務壓力大、保“8%”經濟增速壓力大)和“三大阻力”(產業結構不合理;可再生能源比重過小;認識水平不到位)正在制約可持續發展。廣州迫切需要在節能減排和加快發展之間創出新路,有效協調“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和“保民生、保穩定、保環境”之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結構分解分析法(L-P因素分解法)的基本思路
孫天晴在《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法的L-P指數均值分解法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基于結構分解分析(SDA)方法,提出了分解單位GDP能耗變化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Laspeyres~Passehe指數均值分解法(L-P指數均值分解法)。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該分解方法不僅能夠消除分解殘差的存在,而且解決了現有結構分解方法(SDA)中存在的雙偏現象,能夠很好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經濟產出能耗中的結構和效率份額。本文借鑒孫天晴結構分解分析(SDA)方法,采用基于結構分解分析方法的L-P指數均值分解法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上述能源強度變化的結構份額公式和效率份額公式分別表示從基期t=0以來,到t期所發生的能源強度變化總量中,經濟結構變化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別提高的貢獻率大小。當兩者為正值,表明結構變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響與能源強度變化方向是同向的;兩者為負值時,表明其影響與能源強度變化方向是相反的。
三、數據獲取及計算
由上文的公式1和公式2可以計算得到廣州市2003—2010年單位GDP能耗變化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如表1所示)。
從圖2可知,在2003—2010年間,效率份額均為正數,平均達到102.2%,表明廣州市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結構份額在2003—2010年間有四年為負數,平均只有-3.14%,表明廣州市產業結構的變化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對產業結構進一步進行調整。
四、三大產業對降低單位GDP能耗的貢獻
從以上分析可知,廣州市在2003—2010年間單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歸因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成為阻礙單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明確三次產業的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別對單位GDP能耗變化的影響。對單位GDP當期貢獻率可以使用L—P指數均值分解法中的分產業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的計算方法。
由公式可以計算得到廣州市2003—2010年三大產業對單位GDP能耗變化的結構份額和效率份額(如表2所示)。
(一)結構份額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份額比較(見表2)看,第一產業在2003—2010年的結構份額只有2004年為負,其余為正,但是年均僅為2.63%,從總體上來看對降低總體單位GDP能耗作用不大。
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在2003—2009年間只有2003年和2006年為負數,年均為18.25%,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從2006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結構效率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廣州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這對節能降耗工作的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三產業在大多數年份的結構份額均為負數,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降低,廣州在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二)效率份額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份額比較(見表2)看,第一產業在2003—2010年的結構份額,只有了2004年、2005年和2008年為正數,但年均只有1.81%,對單位GDP能耗的降低作用不是很大。
2003—2010年間(除2004年、2005年和2009年、2010年外)第二產業結構份額在整體效率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0%,在整個期間平均達44.3%,說明在推動廣州能源強度下降的效率份額中,主要是來自第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7—2010年間連續四年為正數,這與廣州市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技術投入和貫徹執行節能降耗的政策不無關系。
第三產業在2003—2010年間的效率份額都為正數,表明它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6年以后其作用逐漸降低,對單位GDP能耗的影響越來越小,廣州尚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節能投入。
五、研究結論
1.在2003—2010年間,效率份額均為正數,平均達到102.2%,表明廣州市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結構份額在2003—2009年間有四年為負數,平均只有-3.14%,表明廣州市產業結構的變化阻礙了單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對產業結構進一步進行調整。
2.2003—2010年間(除2004年、2005年和2009年、2010年外)第二產業效率份額在整體效率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0%,在整個期間平均達44.3%,說明在推動廣州能源強度下降的效率份額中,主要是來自第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6—2010年間連續五年為正數,這與廣州市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技術投入和貫徹執行節能降耗的政策不無關系。第二產業的結構份額在2003—2010年間只有2003年和2006年為負數,年均為18.25%,對促進單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從2006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結構效率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廣州正處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期,對能源的需求旺盛,這對節能降耗工作的實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第三產業在2003—2010年間的效率份額都為正數,表明它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6年以后其作用逐漸降低,對單位GDP能耗的影響越來越小,廣州尚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節能投入。
4.通過L—P指數均值法,我們知道廣州市單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歸功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行業的能源效率的提高,而且工業能耗占我省全社會能耗的60%左右,這一比重決定工業單位能耗的高低對單位GDP能耗高低起關鍵作用,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的演進,對降低全市工業能耗起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勝利,陳茂濠.低碳經濟與廣東省能源行業的選擇[J].上海電力,2010,(3).
[2] 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0.
[3] 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1).
[4] 張仁壽,王利文,張亞芬.提高生態工業循環企業資本邊際產出的探討[J].廣東社會科學,2006,(5).
[5] 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N].中國報道,2009-03-19.
[6] 賀慶棠.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J].中國綠色時報,2009-08-04.
[7] 姚良軍,孫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J].中國科技產業,2007,(11).
[8] 張仁壽,覃梓盛.廣東能源消費結構的多因素分析及對策[J].消費導刊(核心),2008,(8).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