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類行政事業單位是中國行政管理體系中的特有主體,絕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都具有政府部門授予的行政管理職能。受眾多因素影響,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制度建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盡快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有效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行政執行力,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當前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193-02
一、當前中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不到位。目前的行政事業單位內審機構的設置狀況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門設置了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門雖然也設置內部審計機構,但基本上沒有配備相應的審計人員而是與財務部門兩塊牌子一班人馬;部分行政主管部門雖然配備了審計人員,卻沒有相應的獨立審計機構,如有些單位將所屬內審機構置于監察室或紀委之下,根本談不上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事業單位基本上沒有設置獨立的審計機構,只有極少數較大的隸屬省級以上的事業單位才有一個不健全的內部審計機構。
2.內部審計目標不明確,審計范圍有限、內容不能與時俱進。因為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不夠深刻,開展工作時目標定位不合理,不能圍繞本單位、本部門的工作中心,在服務于總體目標的前提下開展內部審計工作。也有的單位內部審計工作沒有重點,只是例行公事,為了應付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重點審查其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隨時檢查即時編造工作記錄、只求蒙混過關。而能夠適當開展審計工作的部門也是內部審計范圍極其有限,審計內容不能根據經營規模和業務擴展而及時更新,致使內審工作效果不理想。
3.內審人員的素質不能適應內審的要求。一方面,內審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多是年齡較大財務人員,另一方面,內審人員大部分是由長期擔任財會工作或紀檢監察工作的人員轉任或兼任,這些人員雖然具有一定的財會知識及經驗或紀檢監察工作閱歷,但對審計工作還不勝任,而且這支隊伍也不穩定。從審計人員自身來說,有的是安于現狀,有的是對內部審計工作崗位不滿意,因而不能及時更新知識和充實審計知識。嚴重降低了內審工作的質量,也削弱了內審工作的力度。
4.內審工作內容過于單一,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目前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僅限于開展財務收支審計,糾正違紀違規事項,實施審計的事后監督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行政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的加快,必將給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時由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工作中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和財會人員素質的提高,賬務處理上的差錯將會越來越少,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財務收支審計已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的要求,內部審計工作必須不斷拓寬自身的工作內容才能適應現代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
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對策
1.轉變審計視角,促進內部控制設置的合理化。從制度建設入手,抓內部管理。幾年來審計監督工作著重在促進單位加強資金和財產物資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在建章立制、強化財會隊伍建設,狠抓財務管理上,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費用支出。在做好正常的內部審計監督工作的同時,還加大對各單位一些大金額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監督力度,以此促進系統的內控制度。
2.采用先進的審計理論和審計技術方法。隨著會計操作的電算化、網絡化,傳統的“一把算盤一支筆”的手工審計向計算機輔助審計轉變,需要審計人員掌握運用計算機等輔助手段進行跟蹤性的在線實時審計的知識和能力。此外,還應強化制度基礎審計,對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信息予以充分重視,結合被審單位特點,正確地評價其內控制度,從而準確地把握審計重點和范圍,獲取應有的審計資料。
3.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內部審計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是高層次、綜合性的經濟監督,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高度的責任感,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理論和審計技能,以及敏銳的分析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及較強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還要具備經營管理知識,熟悉財政經濟法規,對本部門、本單位業務工作有較深入的了解。加強內審行業的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審計人才是推動內審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須改變用人機制,選派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充實內審隊伍;其次,培養內審人員客觀公正、廉潔自律的職業道德;第三,要加強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以適應發展需要。
4.完善內部審計體系,強化獨立性。要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審計,切實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檢查作用,必須科學合理地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要求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相互獨立,特別是要求與會計、財務、紀檢等部門要明確區分開來;同時,內部審計部門的負責人不得由財務部門的負責人兼任,審計機構和財務部門不得由相同的上級機構的領導管理。鑒于內部審計的特殊性,行政事業單位可以考慮實施內部審計委派制,由行政事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委派,并且派駐人員的工資和福利由派駐機構進行解決,以保證審計的公平公正,不受相關利益的困擾,從而大大增加內部審計的作用,保證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并增強經濟決策的正確性。
5.相互借鑒,完善本單位內部審計標準。行政事業單位應借鑒國際審計準則和西方發達國家開展內部審計的經驗,制定適合中國行政事業單位特點的風險導向和操作程序,制定相關的規范和標準,明確審計中的風險,統一評價標準,指導行政事業單位開展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同時,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管理情況,開發建立適應行政事業單位審計要求的評估方法體系,在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審計時,要充分考慮行政事業單位內外部環境以及所面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