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離岸公司自出現以來,既給人類的商業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造成了洗黑錢、逃稅、惡意兼并等不良影響。鑒于中國對離岸公司法律的監管體系有較大的缺陷,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擬從中國對離岸公司的法律監管體系的缺陷出發,提出相應的完善方案。
關鍵詞:離岸公司;法律監管體系;缺陷;完善方案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208-02
一、中國離岸公司現狀簡介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新形勢的穩步推進,離岸公司從無到有,對中國的經濟環境以及大形勢產生了令人驚訝的影響。根據中國統計部門在2011年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無論是財大氣粗的國有企業還是謹小慎微的民營企業都熱衷于選擇通過離岸注冊的方式建立公司。在離岸公司的名單上,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熟悉的名字,有些甚至是行業的龍頭企業,如中國銀行、中石油、網通、中海油、中移動、中聯通、百度、阿里巴巴、盛大、網易、搜狐、碧桂園、新浪等等。
這是因為中國的國內法律和相關的政府政策對與國內外企業的海外投資有著比較嚴格的限制,國外或者香港、澳門、臺灣的投資者往往在考慮成本收益因素后選擇借助在群島地區注冊離岸公司的方式來中國投資,這樣既可以不適用中國的法律與政策,還可以戴上一個外資企業的大帽子,這對于未來在中國大陸獲得稅收優惠以及各種潛在福利或優勢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對在境外注冊行為趨之若鶩的原因。許多原來已在中國注冊的企業在意識到不利因素后,也往往會選擇注銷在中國大陸的企業名,然后再到海外去注冊一個一模一樣的企業名。這些行為看似荒唐,實際上包含了重大的潛在意義。這些做法不僅嚴重挑戰了中國的經濟秩序,更重要的是,這些海外注冊行為規避了中國的外資法律政策,使大量的法律僅僅存在于紙面上,根本沒有對現實產生任何的調控效應。當然,這也暴露出中國現行法律監管體系對離岸公司的監管乏力,不足以制約離岸公司的消極因素,無法取得實際的監管效果。因此,對離岸公司的相關問題進行規制與監管就顯得迫在眉睫。
二、中國離岸公司監管體系的缺陷
中國離岸公司的發展是從改革開放后開始的,因此起步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比較晚,相對應的,法律監管也相當不完善,甚至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進行監管。由于離岸公司的注冊地在海外,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涉外背景,因此中國的現行法律規定,離岸公司一律適用中國的外商投資法,這也就出現了幾個比較嚴重的缺陷。
(一)外商投資與離岸公司投資的概念不清
中國的外商投資法沒有區別上述這兩種看似相似、實則區別巨大的行為,這就讓一些居心不良的外國投機者不是真正地使用離岸公司這一方式來正規地經商,而是投機取巧,意圖空手套白狼。這會造成中國的國家利益被外國敵對勢力所侵害攫取的嚴重后果,如進行產業行業的惡意壟斷、惡意避稅逃稅、惡意兼并中國的優良國內資產等等不利后果。
(二)離岸公司的范圍過于寬泛
中國的法學理論以及立法實踐中把中國自然人和法人在海外成立的公司也囊括在離岸公司的范圍內,這就變相鼓勵了中國企業到海外注冊然后再回到中國投資進而享受稅率上的優惠以及國家規定的外資待遇。這些在海外注冊成立的公司,無論是公司員工還是資本構成都是中國的,卻偏偏披了一張外國公司的皮,這給國內許多老老實實在中國大陸注冊的企業造成了實質上的不平等,因為在中國大陸注冊的企業無法享受到外資企業所擁有的一切擺在臺面上或隱在黑幕中的利益,順帶著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也遭到了破壞,并使中國的企業稅收被大幅削弱。
(三)離岸公司是法律上的新問題,相關經驗缺乏
離岸公司在法律上是一個新生事物,因此研究還很缺乏。理論研究的滯后必然會導致實踐的捉襟見肘,相關司法行政及法律服務人員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往往會束手無策。
(四)離岸公司相關的法律涉及面廣,性質復雜
要更好地規制離岸公司就要協調好各個部門法之間的法律沖突,而且,離岸公司的業務大都涉及外交事務,管理部門多而雜,這樣就不利于離岸公司的統一管理,在實踐中會出現互相推諉扯皮的現象。
三、中國離岸公司監管體系的完善方案
(一)在法律上實現內外資企業待遇平等
中國在法律上給了境外企業超國民的待遇,這使得境外企業在中國內地享受了大量境內企業無法獲得的利益,進而造成了境內外企業不平等的競爭環境,這是中國的企業要出國注冊成立公司然后再回國投資的直接原因。要使這種情況得到徹底的改善,使中國企業放棄獲得外資身份的想法,首先要做的是在法律上實現內外資企業待遇平等,打破境內外企業在地位上不平等的現狀。降低乃至取消對境外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大力解決對民營企業支持不夠、缺少活力的問題,營造出一個境內境外一律平等,大家在同一片藍天下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明確目前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厘清具體的概念術語,避免立法技術上的模糊性
首先應當改變中國目前對“外資”這一概念的界定標準。目前中國的學術以及實踐標準認為外資應當以投資者的國籍為標準,這就導致了中國企業借助離岸公司的運作麻雀變鳳凰,搖身一變成為了外資企業,造成了國家稅收財產的流失。因此,筆者進言,中國對外資的界定應當改變原先的以投資者的國籍為標準,轉變為以資金的來源地來確定一個企業是否是外資企業。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從根本上打消一些企業到境外注冊公司的想法。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建議可以對離岸公司實行注冊實名制,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建立一個高度透明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以此來完整而又及時、準確地向社會披露離岸公司自身的運作情況,社會上的公民尤其是投資者了解信息,形成內心確信。
(四)以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來規制離岸公司
中國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使對離岸公司的訴訟變得困難萬分,這就要求我們在對離岸公司的訴訟問題上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即債權人只承擔初步的舉證責任,提供相關的線索或證據之后就由離岸公司承擔主要的舉證責任。這是公平合理與利益平衡原則在公司法中的具體體現,有利于離岸公司積極應訴。
總而言之,離岸公司既有利的一方面,又有弊的一方面,是一把名副其實的雙刃劍,如何發揮其有利的一面,并同時盡可能避免離岸公司對中國經濟生活的負面影響,確實需我們盡快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規制。
參考文獻:
[1] 羅國強.離岸金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張詩偉.離岸公司法:理論制度與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 張曉冬.離岸業務操作指引:第2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