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介紹生態工業園的基本理論和國內外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針對株洲園區的發展現狀,圍繞生態工業園建設要求,提出必須從社會意識、產業結構、管理體制、法律法規等方面來逐步完善株洲生態工業園的建設,為株洲園區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株洲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210-03
自從1992年株洲成立第一家工業園區(株洲河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來,園區經濟已逐步成為株洲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園區也已成為株洲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和建設“實力株洲”的主戰場。然而在高速發展背后,傳統園區發展模式的弊端,如生態破壞、資源(土地、資金、能源等)稀缺、環境污染等也逐漸顯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尋求新的園區發展模式,為園區持續健康發展掃除障礙,已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根據國內外先進的成功經驗,建立生態工業園區能有效解決傳統發展模式的諸多問題,生態工業園區已成為傳統工業園區的發展方向。而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株洲園區,加大對生態工業園區的研究,探索適合自身的園區發展模式,顯得尤為迫切。
一、生態工業園概述
(一)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后發展的第三代產業園區,是一個包含自然、工業和社會的地域綜合體,是指依據工業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設計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具體是指通過其成員之間的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來實現園區在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其目標是盡量減少廢物,將通過成員之間的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
(二)生態工業園的特點
1.資源的利用效率極大的提高。生態工業園區內的企業是一種互惠合作的關系,各企業之間通過交換副產品,上游企業的廢棄物成為下游企業的生產原料,這就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了資源成本。
2.環境的污染大幅減少。通過上下游企業的副產品及廢棄物的相互利用,在整體上就削弱了對資源的需求,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廢物的排放,從而相應地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3.園區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強。由于園區內的企業有著共同的、高標準的環境管理目標和管理體系,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企業形象,減少環境成本;并且園區內各企業的地理位置也相對較近,這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也減少了交易成本,從而能有效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對地方經濟的帶動效應明顯。由于生態工業園是一種新的工業發展模式,在園區內通過建立生態產業鏈,必須不斷地招募和完善產業鏈的新成員,這樣就能不斷地為地方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財稅的增長點,從而能充分地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國內外生態工業園的成功經驗
在發達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規劃建設生態工業園。美國是較早進行生態工業園實踐的國家之一,它已建成了20多個生態工業園區,并在總統可發展委員會下專門設立了一個“生態工業園區特別工作組”。德國則依據可持續評估結果升級建成10多個生態園區。加拿大也開發了一些具有生態特征的工業園區,并于1992年在波恩賽德啟動了“生態系統和工業園項目”,已建成40座生態工業園。目前國際上最成功的當屬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區,它通過構建企業之間的工業共生體系和代謝生態群落關系,把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另一家企業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了“紙漿—造紙”、“肥料—水泥”、“煉鋼—肥料—水泥”等多種工業聯合體,不僅減少了污染的排放,降低了治污費用,而且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中國也正逐步開展生態工業示范園的建設,最典型的應屬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該園區以上市公司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建有6個子系統。各系統內分別有產品產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工業網絡。園區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各環節實現了充分的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目前中國除了貴港以外,廣東南海、新疆石河子、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生態工業園也正在規劃和建設之中。
二、株洲工業園區發展的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株洲園區已成為株洲經濟發展的主要集聚地和株洲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撐點。
1.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技工貿總收入3 595.8 億元,年均增長4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751.5億元。2011年,全市園區共完成技工貿收入1 552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985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467億元,上交稅金53.5億元。
2.園區特色逐漸形成。河西示范園:初步形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食品等產業基地;田心高科園:初步形成軌道交通、電子信息及變流技術等產業基地;董家塅高科園:初步形成航空高技術產業、服飾產業等產業基地;清水塘循環經濟工業區:以物流、環保產品、總部經濟為主導產業;建寧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以服裝加工、木業為主的支柱產業;淥口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以基礎材料、機械制造為主的支柱產業;醴陵陶瓷產業園:初步形成以日用瓷、電瓷電器、釉下五彩藝術陶瓷為主的支柱產業;茶陵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以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金山工業園: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屬、機械制造為主導的產業;攸州工業園:初步形成以裝備制造、農林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為主導的產業;九龍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以紡織、材料加工為主導的產業。
3.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園區的主干道網基本形成,公共服務平臺初步搭建,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2011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20億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園區規劃面積達229.6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達43.73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面積達33.17平方公里。
三、株洲工業園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剖析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株洲工業園區取得不菲成績,但快速發展的背后,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解決,從而為園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
1.工業的產業鏈有待進一步的延伸,產業轉型壓力重重。園區的產業鏈比較單一,企業的關聯度不高,有影響和帶動效應的產業集群尚未真正形成,產業鏈上的相關項目嚴重短缺,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部分園區的傳統產業比重過大,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幅度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仍處于初級階段;配套的生產、消費性服務業嚴重滯后;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力度不夠,缺乏持續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
2.企業的環境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污染控制任務艱巨。株洲屬于老工業基地,很多企業都屬于傳統的粗放型上游企業,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雖然經過近幾年循環經濟的試行,情況有所改觀,但由于受到老工業結構和布局的影響,園區內行業和產業間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關系仍然比較松散,產品鏈和廢物利用鏈的形成依然面臨很大的困難,且很多企業的環保意識依然薄弱,管理松散,技術落后,導致園區內的多層面的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水平均不高,直接破壞了污染減量與循環,間接加大了污染控制難度。
3.生產要素的制約有待進一步破解,造血功能嚴重不足。一是土地指標問題。當前株洲市園區特別是縣域園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工業用地指標緊張,征地拆遷難度加大,致使許多項目等地入園。二是融資困難問題。現在園區開發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財政投入非常有限。由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園區從銀行融資難度相對增大。與此對應的是,工業用地開發成本與出讓價格倒掛現象卻普遍存在。目前城區土地開發與出讓的平均差價高達15萬元/畝左右,其他縣(市)平均差價也達8萬元/畝左右,造成開發越多,園區負債越重。同時,由于政策沒有明確園區商業配套用地及其收益的比例,園區難以依靠商業用地出讓收益來彌補工業用地開發的虧損。除高新區河西示范園在這方面運作較好以外,其他園區自身造血功能嚴重不足,制約了園區快速發展。三是勞動力的供需矛盾日益顯現,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極度匱乏。
4.園區內的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管理效率不容樂觀。一是高新區的管理體制問題。當前,株洲高新區雖然形成了“一區三園多基地”的格局,但由于歷史原因,管理體制并未真正理順。河東二園名義上雖已納入高新區,但實際上均由所在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和建設,未享受到各級政府給予高新區河西示范園的優惠政策(比如財稅體制方面,河西示范園地方稅收留存部分享受60%,河東二園僅享受35%),城市園區資源不能共享,難以形成集聚優勢;產業分工不夠明晰,難以形成整體競爭力,阻礙了高新區整體快速發展。二是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不能形成合力,造成管理服務效率低下。更有甚者,還出現招商引資方面的互挖墻角、惡性競爭。三是縣域園區管理體制不順,管委會職能、權限、責任不夠明確,與園區所在鄉鎮、村統籌兼顧、互相協調困難。
四、破解株洲市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建設生態園區的建議
針對上述難題,我們認為,只有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才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些瓶頸,真正振興株洲的老工業基地,實現園區的再次飛躍。
1.加強生態工業的宣傳與交流,形成社會共識。株洲園區的大部分企業對實行生態工業的價值、策略以及實行生態工業的費用和效益都缺乏有效的認識。企業的經營者可能對提高產品的價值和利潤方面關注的比較多,也很內行,但對蘊藏在生態工業中的經濟效益卻缺乏足夠的理解,企業實行生態工業的障礙很多時候不是技術原因而是來源于企業文化。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引導企業把生態工業理念融入到企業的文化和內部激勵系統中,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要樹立生態工業的新觀念、新思維。
2.加快對園區內產業結構的改造和升級,構建符合株洲工業特點的生態產業系統。株洲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和發展,應在園區現狀的基礎上,對園區的生態產業系統進行改造和升級,嚴格環境準入,強化綠色招商,按功能定位和生態鏈的框架,圍繞核心企業、重點行業實行補鏈招商;優化產業布局,增加技術先進、互補性強的產業,延長產業鏈;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在不同企業、行業之間構建互補的生態工業鏈,實現資源配置合理化、資源利用最大化。具體而言,就是要以株洲園區現有的軌道交通、汽車制造、冶金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服裝服飾、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等主要行業核心,構建多條主要的生態工業鏈,按照產業生態化的原理,發揮市場作用,在園區內引進諸如環保環控、信息服務、原料及污染物的倉儲物流等補鏈型生態企業,補充產業鏈,完善產業共生系統。同時,要加快依法淘汰技術落后、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生產工藝、設備和企業,減少污染排放,緩解結構性污染,嚴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態破壞。
3.構建生態工業園區成本降低機制,加強園區成本管理。首先,要提高園區企業的廢物利用率,降低原料成本。生態工業園內的企業之間要通過建立工業共生網絡,實現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即將上游副產品和廢物變成下游企業的原材料。因為下游企業是進行資源的再利用,因而成本一般都會低于原生資源,這樣既降低了企業的材料成本,也降低了上游企業處理廢物的投入和政府環境治理成本。其次,園區要引導和督促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成本降低計劃,不僅要建立共生企業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也要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從而規范企業行為,減少交易成本,實現生態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降低信息成本。
4.發揮政府的引導與支持作用,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一是構建環境法規的綠色導向機制。鼓勵企業對污染排放采取全程控制,對采用零排放、閉路循環、資源再生及非物質化生產的企業,在污染物排放配額分配、綠色獎賞、環境稅費方面予以支持,起到真正的“綠色”導向作用。二是健全相關的稅收和補貼機制來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減少對資源低效使用的補貼,或增加對環境污染行為的征稅,來引導企業經營。三是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服務效率,為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開創“綠色通道”,引導和鼓勵企業進入生態工業園,盡快形成工業共生網絡。
5.建立和健全生態工業園的配套服務系統。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園區的環境監測和廢物處理系統。通過該系統來加強對污染的管控力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園區多元化投融資系統。政府要加大對生態工業園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拓寬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投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金融資產,政府的各專項資金注入園區,從而緩解園區建設資金壓力,加快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三是建立配套的人才支撐系統。鼓勵和支持產業園區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聯系和合作,建立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區域技術創新中心;提升留學生創業園、火炬創業中心、中小企業促進園等孵化器的功能,為園區建設和發展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 雷錦濤.中國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的難題與對策思考[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6):286-290.
[2] 孫婷.中國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建設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4):173-174.
[3] 黃福波.國內生態工業園區的環境管理對策淺析[J].生態環境,2011,(7):43-46.
[4] 朱蓓.德國工業園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及管理政策[J].環境保護,2009,(4):123-126.[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