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握人口城市化與產業集聚的互動規律是調控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前提。以山東省為實證區域,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闡釋山東省城市化與產業集聚的互動表現。研究發現,山東城市化與產業集聚水平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應采取綜合措施推動二者協調發展。
關鍵詞:人口城市化;產業集聚;互動發展;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218-02
引言
城市化、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進入21世紀之后人口城市化與產業集聚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引起廣泛關注。關于人口城市化與產業結構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頗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集聚帶動城市化響應研究 [1~2];二是城市化進程對產業集聚的促進作用研究 [3];三是產業集聚與城市化間的相關關系和互動作用研究 [4~5]。山東省作為全國沿海經濟強省、全國制造業大省,目前人口城市化率剛剛超過50%。研究把握山東城市化與產業集聚的互動規律,對于今后山東省區域協調健康發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山東人口城市化與產業集聚的互動表現
(一)產業集聚對人口城市化的影響
1.產業集聚促使生產要素的城市化集中。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和乘數效應促動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城市快速集中,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原動力。從勞動力要素看,產業集聚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二、三產業轉移,山東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從1995年的54.4∶25.1∶20.5轉變為2010年的35.5∶32.6∶31.9。從資金要素看,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擴大,新世紀以來城市二產、三產的投資額都在明顯提升,并呈現出以第二產業為重點向第三產業為重點的轉變。
3.產業集聚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演化。首先,產業集聚帶動了城市外部空間的擴展。開發區、產業園的建設是城市擴張的主要模式,也是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其次,產業集聚促動了城市內部空間的挖潛。隨著城市集聚經濟增強,城市騰龍換業,內部土地利用方式實現多元化、集約化,城市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此外,產業集聚還引發了城市間的聯動和城市群的發育。
(二)人口城市化對產業集聚的作用
1.城市化為產業集聚提供技術研發支持。伴隨城市化加速發展,政府和企業的科研投入不斷增加。新世紀以來,山東省的RD內部支出經費由2000年的52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672億元,增加了近12倍。相應地,2000年以來山東省的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迅速增加,由技術投入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顯現出來,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3.16萬億元,是2001年的21.18倍。
2.城市化為產業集聚提供基礎設施支撐。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和集聚的前提。城市通過不斷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不僅增強了城市的集聚力和輻射力,而且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產業要素的低成本集聚。特別是技術性基礎設施的提高和完善,吸引和集聚更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如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由于其便利的交通區位而帶來IT、生物制藥等高科技企業的云集。
3.城市化為產業集聚提供制度法規保障。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文明和市場化程度,這種環境為產業集聚提供必需的公平競爭制度和較為完備的法律保障。例如,2009年山東省科技廳、財政廳、國家開發銀行山東省分行等單位聯合公布實施了《山東省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實施意見》,這都有效優化了產業集聚的軟環境。
二、山東省人口城市化與產業集聚的內在關聯
(一)研究方法與指標體系
由于當前產生集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因此本文以1995—2010年山東省制造業的區位商來表征山東的產業集聚水平;通過構建綜合指標體系(見表1),借助改進的熵值法測算城市化水平。然后,對二者的內在關系進行回歸分析。
(二)結果分析
結論與討論
研究發現,山東省人口城鎮化與產業集聚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產業集聚促進了城市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城鎮化也為產業集聚提供了基礎設施和智力等支撐。促進產業集聚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應該采取綜合措施。政府應統籌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和園區規劃,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曉穎.產業集聚對區域城市化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制造業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
[2] 吉亞輝,安濱.蘭州市工業產業集聚效應的實證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2011,(2):127-131.
[3] 孫洪哲,張紅梅.河北省城市化帶動產業集聚機制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11,(1):15-18.
[4] 趙瑋,王韜,李德功.論中部地區產業集聚與城市化之互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4):43-48.
[5] 王軍民,散長劍.江西省產業集聚與城市化的互動機制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4):17-1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