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和哈薩克斯坦是友好鄰邦,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因區位、要素稟賦、政治等多方面的優勢,雙邊貿易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針對近年來中哈雙邊貿易的發展現狀、特點以及重點投資領域等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其中尤其對中國新疆地區與哈薩克斯坦的邊疆貿易進行具體研究和政策建議,以便中國企業對中哈貿易有較全面的了解,促進中哈雙邊貿易順利健康進行,最終獲得兩國共贏。
關鍵詞:中哈貿易;特點;新疆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250-03
一、中哈貿易背景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簡稱中哈)建交以來,兩國政府本著互惠互利的理念高度重視兩國經貿合作,積極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經貿合作,使雙邊經貿得到了快速、健康、全面的發展。
哈薩克斯坦作為中亞五國最大的經濟體,其對外貿易規模也是最大的,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此于歐盟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是獨聯體在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次于俄羅斯),哈對華經貿合作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
二、中哈雙邊貿易現狀
(一)貿易規模
近年來中哈兩國貿易額迅猛增長,2010年哈中雙邊貿易額為140.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9%。其中,哈方出口101.2億美元,同比增長71.9%,占哈出口總額17.1%;哈方進口39.6億美元,同比增長11%,占進口總額的21.7%,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哈中兩國元首在《哈中21世紀合作戰略》中提出,雙方將力爭使雙邊貿易額在2015年達到150億美元的目標。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的貿易逆差對我們是不利的,需要努力加以改變。
(二)貿易結構
中哈建交初始,中國進口哈方的產品主要是各種鋼材、有色和稀有金屬等礦產資源;而中國向哈出口的產品從初期的低級產品到近年來的農產品及其制品、機電輕工產品等,特別是通訊及數據處理設備進口擴大。總的來說,近二十年來,中方從哈進口結構變化不大,而哈方進口結構有所變化,具體變化(如下頁表2所示)。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成果已反映到對外貿易結構上,出口產品檔次提升;另一方面中國內地的產品出口到哈薩克斯坦,促進了對方貿易結構優化。
三、中哈雙邊貿易特點
中哈兩國在地緣、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上顯示的強勢互補性為雙邊經貿合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持久的動力源泉。
(一)區位相鄰互補
中哈兩國開展經貿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兩國之間有著漫長的邊界,便捷口岸優勢為雙邊經貿合作的開展提供了硬件基礎,中國在雙方邊境上擁有7個正式開放口岸,其中4個為常年開放口岸(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吉木乃和巴克圖)。與此同時,哈薩克期坦和中國的新疆在民族、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著眾多相近之處,為雙邊經貿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地緣相互需求
地緣互補優勢是區域經貿發展的原動力。中哈兩國存在對彼此地緣優勢的強烈需求。
對哈而言,其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沒有出海口,交通制約成為哈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開辟一條方便、快捷、暢通的出海通道是其經濟發展和與國際社會聯系的必要條件。目前,哈主要出海通道是經新疆、甘肅,然后取道連云港通往太平洋。
對中而言,中亞作為第二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也是中國通往歐洲的必經之地,這離不開哈薩克斯坦的支持與合作。同時,中哈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對促進中國西部大開發、繁榮邊疆經濟、鞏固邊疆和國家的穩定安全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資源稟賦互補
在資源稟賦方面,中哈兩國存在著極強的互補性。哈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最具戰略地位的尤屬油氣資源。相對而言,近年來中國國內石油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盡管中國原油儲量位居世界第十位,但國內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二,石油短缺問題成為或即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桎梏。
開展雙邊能源合作,對中國而言,既可滿足中國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又可為中國增加一個穩定的能源供應渠道,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對哈而言,不僅有助于其實現自身所規劃的“油氣興國”戰略目標,同樣也可為哈增加一個穩定安全的能源出口通道,使之減緩對俄輸油管道的過分依賴。
(四)政治戰略的互補性分析
中哈兩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在國內,雙方政府都肩負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上,雙方普遍存在著廣泛的共識和共同利益。中哈兩國開展經貿合作不僅可以使雙方獲得來自相互合作所產生的利益,而且還可使雙方分享攜手參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
同時,中亞地區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三股勢力”(即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國際恐怖勢力)尤為突出,其對該地區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攜手打擊“三股勢力”、維護地區穩定是中哈兩國政府的共同責任和夙愿。
四、新疆在中哈貿易中的地位
哈薩克斯坦一直是新疆對外貿易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新疆在中哈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超過90%。哈薩克斯坦國內的消費商品絕大部分需要進口,對新疆的農產品尤其依賴。
(一)地理、政策優勢突出
新疆是中國西部發展戰略重地,是通往中亞、歐洲、中東、西亞的一個咽喉。近年來,新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逐步形成了沿邊、沿橋(亞歐大陸橋)和沿交通干線向國際、國內拓展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發展同中亞各國在信息、技術、投資、貿易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國家為了鼓勵新疆邊境貿易的發展,給予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減半或免征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等,充分說明國家對新疆邊境貿易的重視。
隨著哈薩克斯坦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多樣化的變化,無疑將給中哈貿易的發展注入活力。因此新疆要建立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集散地,積極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重點出口有優勢特色的產品,改善對哈出口商品結構。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新疆經濟發展迅速,在中亞等國投資從過去以開辦貿易公司為主,逐步轉變為境外帶料加工、技術輸出、資源開發和銷售網絡建設。
同時,經濟結構也不斷優化調整,具體變化(如表3所示):三大產業結構由1999年的23∶36∶41調整為2009年的18∶45∶37,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顯著提高,產業競爭力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與中國其他先進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產業整體層次偏低,結構性矛盾突出等是制約新疆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從就業結構看由1980年的70∶15∶15調整為2009年的49∶15∶36可看出從事一產人員比例下降,二產平穩,三產比例增長。
五、結論
經過研究中哈經貿關系,可得出以下結論: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和深厚的經濟實力,加之哈中地緣上相鄰的優勢,使得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成為哈薩克斯坦在亞洲地區重點發展戰略的不二選擇;而且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的各種互補優勢,和經過這么多年的中哈經貿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保證了兩國經貿合作的順利繼續。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在經貿合作領域發展勢頭良好,雖然仍存在一些障礙,哈中兩國將會在合作發展中,通過合作機制的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基礎盡快解決和完善,達到真正的共贏!
參考文獻:
[1] 程云浩.新疆外貿競爭力分析及發展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8,(4):5-11.
[2] 付華榮.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貿易發展探析[J].中亞論壇,2008,(10):13-21.
[3] 彭新媛.哈薩克斯坦的油氣投資環境[J].國際經濟合作,2006,(8):58-60.
[4] 賀崢.新疆與中亞五國地緣經濟合作發展問題研究[J].山東紡織濟,2010,(5):17-22.
[5] 王維然.新疆對外貿易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21):36-39.
[6] 白莉.哈薩克斯坦投資法的新近發展和基本內容[J].新疆社會科學,2008,(4):44-54.
[7] 鄭俊章,周海燕,黃先雄.哈薩克斯坦地區石油地質基本特征及勘探潛力分析[J].中國石油勘探,2009,(2):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