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一些省市的貨物進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其他地區完成的,這些地區扮演著外貿中轉地和中間商的角色,本地的進出口能力直接影響著其他地區的國際貿易。從國際經驗看,作為有規模的外貿中轉地,可能會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商貿中心,并可能促進當地金融、物流、通訊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集中研究20世紀前歐洲不同地區的轉口貿易如何對其中的金融業產生影響,幫助中國正在發揮外貿中轉地作用的省市提供有價值的案例和經驗。使這些地區能更充分地認識到獨特的外貿形式給金融業帶來的不可忽視的變化,積極推進相關產業發展,進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政策,保證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
關鍵詞:歐洲;國際貿易;轉口貿易;金融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253-04
2012年按貨物進出口總值的國際排名,中國繼續位居第二。在中國對外貿易取得矚目成就的過程中,境內一些省市做出了突出貢獻,其進出口總值常年居前。但是,部分地區對中國外貿的另一種貢獻不容忽視,即一些省市在貨物進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其他省市完成的,或者說有許多進出口貨物的貨源地和目的地是外埠。這些地區扮演著外貿中轉地和中間商的角色,本地的進出口能力直接影響著其他地區的國際貿易。從國際經驗看,作為有規模的外貿中轉地,可能會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商貿中心,并可能促進當地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包括金融、物流、通訊等等。本文將通過一個側面,集中研究20世紀前歐洲不同地區的中轉地或轉口貿易如何對其中的金融業產生影響,幫助中國正在發揮外貿中轉地作用的省市提供有價值的案例和經驗,使這些地區能更充分地認識本地在國際貿易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影響,更重視當地獨特的外貿形式給金融業帶來的不可忽視的變化,積極推進相關產業發展,進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政策,保證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
這一研究如果試圖用數據做實證的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難的,主要受困于各個國家和地區外貿與金融相關歷史數據的缺失。即使到20世紀以后,也可能由于各地的保密制度、統計口徑等原因,重要數據依然難以獲得。因此,本文將采用歷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利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史料,尋找轉口貿易對金融發生實際影響的蛛絲馬跡,證明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和經驗。
在研究外貿問題中,Angus Maddison(2001)認為,“國際貿易在西歐經濟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它在亞洲或非洲的歷史中卻遠沒有那么重要”[1]。國際貿易曾經使歐洲一些地區最先從貧瘠和封閉的農副業社會,進入到富裕和開放的商業社會,因此,得到越來越多歐洲地區的效仿和追逐,并逐漸反映到政策和學術層面,出現過重商主義思潮。國際貿易在加速商業發展的同時,也曾明顯推動金融等行業的發展。
一、羅馬帝國的轉口貿易與金融
歐洲早期國際貿易最活躍的地區是地中海沿岸。在有歷史記載的年代伊始(約公元前3000年),地中海東端就出現了從事國際貿易的腓尼基人,他們的商路是從波斯灣或紅海進入地中海,穿梭在蘇美爾和埃及之間。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活躍在地中海的另一批商人是希臘人,這是從北部貧弱的農耕社會走向大海的一部分,他們同樣成為埃及、臨近愛琴海的島嶼、地中海東部、西西里等地的商業紐帶。雅典城聚集了重要的商業和金融功能[2]。但從元年開始,羅馬帝國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締造了有規模的港口或轉口貿易中心。
(一)羅馬轉口貿易中心地位
公元1—5世紀,羅馬帝國處于鼎盛時期,其疆域從蘇格蘭一直延伸到埃及,“地中海像是一個屬于羅馬人的湖泊,通過它將從亞歷山大利亞和迦太基進貢的糧食運到羅馬港口普陀里和新港。來自亞洲的絲綢和香料由陸路途徑安條克,直達紅海到埃及”[1]。Henri Pirenne(1927)指出,“在羅馬的行政用語中,港口并不是海港,而是用墻圍起來存放或轉運商品的地方……這些地方是碼頭,按照商品流通的常規,堆積待運到更遠地方去的商品。港口與市場和市集的區別是明顯的。市場和市集是買主和賣主定期聚會的地方,而港口是經常的商業地點即不間斷的轉口中心”[3]。羅馬帝國通過對地中海貿易的掌控而積累大量財富,貿易成為帝國共同體經濟統一的保障。“當帝國逐漸衰老的時候,帝國的海的特性更加突出起來……帝國以前的內陸首都羅馬在4世紀時被放棄了,取代它的是一個既是首都又是良港的城市—君士坦丁堡”[3]。通過君士坦丁堡,本地及埃德薩、安條克和亞歷山大的織物,敘利亞的酒、油和香料,埃及的紙草,非洲和西班牙的小麥,高盧和意大利的酒等等商品都成為貿易中轉和交易的對象。
(二)羅馬轉口中心衰落與金融
公元5世紀,作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的侵占使西羅馬分崩離析。公元640—800年間,羅馬西部諸省變成日耳曼諸王國,羅馬文明碩果僅存的是拜占庭帝國。入侵者占領的目的并不是消滅羅馬,而是滿足于領土的擴張、希冀在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安居樂業。當看到海上貿易帶來財富效應時,日耳曼人開始竭力將定居點推進到地中海沿岸,并去適應當地原有貿易狀況,保持原羅馬西部與拜占庭東部之間的貿易關系,沒有間斷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帝國經濟統一,使作為商業中心的城市得以延續,以及作為商業操控者的商人繼續存在。只是時過境遷,貿易的主導權已由羅馬帝國的城市轉到其他地區。
8世紀初的馬賽成為重要的貨物中轉地或轉口貿易港,是特別有生機的大港和經濟中心。“非常活躍的航運把馬賽與君士坦丁堡、敘利亞、非洲、埃及、西班牙和意大利連接在一起。東部地區的產品——紙草、香料、奢華的制品、酒和油——是經常輸入馬賽的物品。外國商人大部分是猶太人和敘利亞人,在馬賽安家……馬賽上岸的商品被運往內地”[3]。東方商人在那從事批發生意,他們的船只在馬賽碼頭卸貨以后,在回程時又裝滿貨物。
回望1—8世紀,羅馬、君士坦丁堡和馬賽等地區的轉口貿易都引出相應的金融活動,突出地反映在這些地區發生的貨幣制度改革上,這種改革使更多的優質硬幣用于國際間交換,有力地促進了商業發展,增強了國際貿易控制權。貿易對金融的正面影響開始顯現。
公元9世紀,“日耳曼人入侵以后得以幸免的世界秩序,在伊斯蘭教的入侵中卻難免于難……地中海曾經是一個羅馬湖,現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個穆斯林湖……入侵的后果是使西部歐洲處于有史以來從未有的狀況……西部可以說是依靠地中海過活,現在第一次不得不自力更生……在地中海為穆斯林的入侵所關閉以后,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跡表明還有經常性的正規商業活動,還有經常性的有組織的商品流通,還有一個專業的商人階級,還有商人定居的城市,簡言之,還有構成一種名副其實的交換經濟的要素”[3]。歐洲貿易中斷、重新回到閉關自守的家庭經濟,城市凋零,市場衰落,而同時發生的是貨幣流通阻滯,鑄幣權越來越分散,金融活動隨著貿易的消失而越來越難尋痕跡。
二、城市國家的轉口貿易與金融
(一)威尼斯共和國轉口貿易擴張與金融
商業復興的先兆在10世紀顯現,11世紀重新開始。這時,威尼斯這個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表現出獨特的商業性,在地中海經濟重新向西歐開放、以及發展它與亞洲和北歐的聯系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到1273年,作為城市國家的威尼斯帝國成立[4]。
早期的威尼斯是在5世紀和6世紀北部蠻族逼近時,逃離到環礁湖和充滿沼澤的荒蕪小島上的第一批居民的避難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來者必須竭盡全力地開拓生存空間,盡快解決飲水、糧食和建房等問題,他們很快找到了通過捕魚和制鹽與附近沿岸居民換取物品的方法,同時,嚴酷的生存條件迫使他們從海上尋找生機,而海上貿易給移民中有進取精神的人提供了無限可能性。經過長期經商,威尼斯人奇跡般地在沼澤地中建立起繁榮、奢華的家園。Angus Maddison(2001)說“在創立和維護商業資本家精英統治的共和國方面,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國家中最成功的一個”[1]。在9—10世紀,威尼斯的主要商業活動是同君士坦丁堡進行交易,而出口君士坦丁堡的貨物除了本地的鹵湖食鹽以外,還轉口貨源地為外埠的商品,包括意大利的糧食和葡萄酒、達爾馬提亞的木材和奴隸。從君士坦丁堡運回的貨物除了當地盛產的珍貴制品外,也包括亞洲提供的香料,這些進口貨物又會再轉賣給歐洲其他地區。越來越多的東方商品和歐洲商品卸在威尼斯的碼頭,然后運往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各地、德意志和歐亞其他地區。1000—1500年,威尼斯在打開歐洲內部和地中海地區各國之間的貿易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中間商作用。他開拓了沿商旅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間對中國商品的貿易,以及通過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對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正如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所說,“歷史上最有生機的地中海貿易并不是當地的貿易,而是以印度、錫蘭和印度尼西亞為起點,橫跨大陸后再由地中海擴散到歐洲各地的商業貿易……威尼斯這一貿易中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5] 。
在發展轉口貿易過程中,威尼斯開展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包括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成為國際匯兌和信貸市場、金融和會計業務方面的先驅者”[6]。例如,威尼斯商人為采購船上貨物而向他人借貸所需資金,但利率一般高達20%,有的甚至達到50%,這表明貿易的發展已帶來信貸活動,而具體采取的是高利貸形式。13世紀的威尼斯,既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轉地,又是貨幣兌換業務的聚集區和商業支付的清算中心。
(二)其他城市國家轉口貿易發展與金融
12世紀初,雖然威尼斯的轉口貿易繼續保持優勢,但其他交通便利的城市也出現轉口貿易繁榮的局面,包括熱那亞共和國、比薩、佛蘭德爾、布魯日等。一些地區為獲取轉口貿易的壟斷權力,開始在過境貿易中打主意。約阿希姆·布姆克(1986)認為,“牽制和約束過境貿易的有效方法是所謂‘強制卸貨權’(Niederlage-und Stapelzwang)。境外商人被迫在規定時間和地點出手自己的商品;或者他們根本就無權自行將貨物運載過境。這樣一來,運送貨物的權利就落到本地商人的手中”[7]。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的觀點是“中世紀歐洲的貿易網不限于地中海。先是熱那亞人的船只,而后威尼斯人的船只前往西班牙北部,繼而到英國,最后到尼德蘭從事冒險事業。意大利人的擴張也不限于大海;他們的商人也由陸路前往德國和法國香檳地區集市經商。這樣,在13世紀,著名的年代久遠的地中海商業便通過陸地和海洋與北歐發達的貿易連接起來”。①
在這一時期,國際貿易包括轉口貿易促進了金融發展,表現在許多方面:(1)部分貿易中心同時成為金融中心。阿希姆·布姆克指出(1986),12世紀匯集在法蘭西的幾個近全年舉行的香檳集市,不僅是國際貿易的中心,而且是國際現金交易中心,在集市中,有各式各樣的金融交易,如外匯、硬幣結算、匯票、彩票等等[8];(2)商業與借貸活動盛行。“商業闖進社會生活造成的經濟驟變,使得不能適應這種情況的領主破產或拮據。這是因為經濟驟變加速貨幣流通,結果使得幣值降低,從而提高了所有物品的價格”[3]。原來靠土地賺取收益的人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求助于商業資本,數目龐大的借貸活動開始進行。連一些國家的國王也要仰仗城市金融家的幫助。13世紀初,德意志許多主教和僧侶已經通過意大利錢莊在香檳地區的代表處與羅馬教廷進行金融方面的往來;(3)貨物賬目與錢幣賬目分開。在涉外貿易中,“意大利人首先學會了把錢幣賬目和貨物賬目分開記錄,這種信貸和劃賬方式進展迅速,13世紀時,大部分大宗貿易已經是貨幣交易了”[7];(4)存款業務復興、資本市場發展和銀行建立。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 認為,“這一時期發展的另一個輔助性制度協定是銀行存款業務。存款銀行不是一項新制度,可能在羅馬時代就已經存在,但他們的復興則要從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算起……這一制度的復興及其在整個歐洲受到的歡迎證明,越來越需要有一個安全有保障并能降低為商業提供資金的費用的資本市場”。Charles P.Kindleberger (1984)提供的文獻表明,1397年出現了麥迪西銀行(Medici Bank),1407年在熱那亞又成立了圣喬治銀行(Bank of St.George)等等金融機構[8];(5)保險業建立。“保險業在這一時期也初露端倪,如所預料,他與海上貿易有關,其最早的創始者為意大利人。這時承保項目不全,只為一定比值的貨物擔保。已知最早的一例保險貸款可以追朔到1287年,以巴勒莫的一名公證人起草的契據為憑。后來承保業務廣泛應用于其他城市,市場機制的作用被廣泛推廣用來分散風險。保險業務至少使冒險性貿易得到部分保證,這方面的成功便導致了保險業務最后擴展到其他許多活動,證實保險業終止的各項風險使這種制度創新得以成功”;(6)匯票、抵押貸款等金融工具廣泛使用。“繼銀行存款業務開始后,創立了便利信用延伸的另一些制度。頭腦精明的人不僅發明了募集和償付這些貸款的機制,而且發明了各種匯票和為長距離交易負擔費用的直接貸款形式”[9]。例如有人付給銀行黃金,銀行再借款給他,讓他在其他國家購買物品。總之,這一時期隨著轉口貿易的推進,金融業得到長足發展。
三、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轉口貿易與金融
(一)葡萄牙、荷蘭等國轉口貿易變化與金融
15世紀中葉和整個16世紀,由于拜占庭的衰落、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航海技術進步、地理大發現等等原因,威尼斯等地的中間商作用最終被葡萄牙取代。1400年以前,歐洲的船只基本只是圍繞歐洲的海岸進行貿易往來,1488年葡萄牙人首次駕船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證明歐洲到東方的貿易之路可以通過大西洋到印度洋實現,擺脫了奧斯曼帝國對歐亞貿易設置的屏障。Jack Goldstone(2008)認為,“葡萄牙作為亞洲大陸上勢力最強大的歐洲國家的局面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10]。隨后,哥倫布的航海發現了歐亞之外存在的另一個大陸——南北美洲,開辟了新的國際市場。與此同時,歐洲北部各地區的貿易因荷蘭航海能力的顯著提高而加強,阿姆斯特丹成為1585—1730年之間,歐洲轉口貿易最繁華的地區,直到后來被倫敦的貿易優勢取代。
這一時期在金融方面,由于美洲新大陸豐富的銀礦,使歐洲能夠大量進口白銀并鑄造貨幣,增加了歐洲的貨幣流通量。這一方面促進國際貿易量增長,使更多白銀用于國際貿易結算;另一方面使一些人手中擁有了充足的貨幣。Douglass C.North 和Robert Paul Thomas(1973)說,“任何團體一旦富裕,便可能成為王權大量借貸的貸款者。商人尋求妥協退讓,這是貸款的最初的來源……”,“政府的財政需要是造成對貸款需求的一個原因,國際和地區貿易專業化的擴大是造成對貸款需求的另一個原因”。他們還認為,資本市場可以分成短期和長期的兩部分,短期的資本市場與商業貸款相關,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各種商業票據;而長期的資本市場與政府的貸款有關,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債券。指出“資本市場在歐洲發展的天然地點便是商業中心。歐洲資本市場最初出現在地區集市上,而后在列日、安特衛普相繼出現,最后與商業一道轉移到阿姆斯特丹。16世紀初期,安特衛普的交易已控制了歐洲的匯票交易以及其他信用票據如即期票據、存單及國家和城市的債務交易。這種交易一次便有5 000名成員。貨物交易則在城市的其他地方進行,交易所是專門用來進行信用票據的交易業務的。到下一個世紀,阿姆斯特丹的貨幣市場就更大了”。這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既是國際商業中心,也是銀行中心和金融市場交易中心。荷蘭資本市場作為西歐的貨幣市場,從一開始便是高效率的,進而,減少了搜索費用。而荷蘭基本的和輔助的金融制度的創立則降低了交易費用,典型的表現是金融市場中的利率大大降低,“從1500年的20%~30%,降到1550年的9%~12%,甚至到17世紀下降為3%或更少”[9]。
(二)英國轉口貿易推進與金融
18世紀的英國崛起,使荷蘭喪失了商業霸權地位。英國在1680—1820年間,人均收入超過其他歐洲國家,1820—1913年間,在經濟繼續快速增長的同時,獲得國際貿易優勢。Jack Goldstone(2008)指出,英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在與亞洲國家做生意中,開展了一種不必支付白銀而可獲益的方法,“就是像亞洲商人那樣在大亞洲市場上從事轉口商品貿易。歐洲人于是將印度的棉織品用船只運送到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再將非洲的黃金與鐵礦石運回亞洲,并將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運到印度”[10]。甚至開始在亞洲范圍內調配各種貿易商品,英國人將中國的茶葉種植在印度北部地區,然后把印度的鴉片帶到中國去,并賣出好價錢,直到中國的皇帝對于迅速增長的毒品貿易趕到擔憂而禁止鴉片進口為止。對殖民地國家的統治是英國推進轉口貿易的有力保障。
在開展國際貿易過程中,英國開始對荷蘭人已經創新的金融制度進行改進,使得倫敦在取代阿姆斯特丹的貿易中心地位之后,又取代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按照一般教科書,銀行業是從金匠加工和保存金而發展起來的。但在英格蘭,“金匠變銀行家僅是17世紀中期的事情,銀行業的起源要早得多,而且與對外貿易關系密切。即使在18世紀,英格蘭的大多數銀行是由商人而不是金匠發展起來的”[8]。在很長時間,國際貿易與銀行業攜手并進。19世紀,一些從事外貿的商人從一般貿易轉向專門貿易,繼而又從專門貿易轉向金融行業,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經營貨幣比經營商品安全和容易,是對更低風險、更少麻煩、更小壓力和更高地位的追求。在商人的行業過渡中,英國出現了由私人合伙的商業銀行。在公共信用、貨幣制度、資本市場等一系列國際金融方面,英國也逐漸展現出強大優勢。進而,“在亞洲、非洲國家,英國的航運、金融和保險業享有事實上的壟斷權”[1]。
四、結語
20世紀以前,歐洲的轉口貿易與金融的關系比較清晰:轉口貿易帶來金融需求,金融促進轉口貿易發展,然后相輔相成。轉口貿易帶來的金融變化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的變化。但隨后的歷史線索變得越來越復雜,金融不僅由貿易催生,而且政府財政赤字、戰爭、教會的收支、工業化、城市化、地緣政治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成為金融發展的動力或阻礙,引起金融業變動。以轉口貿易以及其他貿易形式來解釋和證明對金融業的直接影響,變得越來越困難。
本研究還需要繼續收集和整理轉口貿易對金融影響的文獻,包括針對20世紀以前的世界其他地區和20世紀以后的世界各地的研究,特別是研究當今轉口貿易與金融的關系等問題,使成果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 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龍多·卡梅倫,拉力·尼爾.世界經濟簡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3] 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雷蒙德·弗拉沃,亞力山德羅·法拉希.意大利[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39.
[5] 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aul Thomas(1973),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60-161
[6] Lane.F.C.and Mueller(1985)Money and Banking in Medidval and Renaissance Venice,vol1,Johns Hopkins Press,Baltimore.
[7] 約阿希姆·布姆克.宮廷文化:中世紀盛期的文學與社會[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51.
[8] 查爾斯·金德爾伯格.西歐金融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9] 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10] Jack Goldstone,(2008)Why Europe?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1500—1850,MeGraw-Hill Companies,Inc.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