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歷經艱辛探索而逐步開辟出來的道路;更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通過結合馬克思“兩個決不會”原理,并且立足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展進程、歷史必然性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分析。
關鍵詞:“兩個決不會”;道路;歷史意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01-02
歷史實踐的發展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與遠大發展前景,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正是因為遵循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正確地把握了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的深刻內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發展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理想的追求。
1.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造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醞釀。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標志著無產階級爭得民主,上升為領導階級,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為了改造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黨中央因此制定了“一化三改”政策,到1956年底中國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的改造過程為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實踐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做了充分的理論醞釀。
2.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前的準備。一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提出“以蘇為鑒,開創新道路”。二是《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的發表奠定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最初理論基礎。三是提出了工業和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兩個并舉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四是提出一些新經濟政策、開放自由市場、提出“商品經濟是個大學校”的思想等等。五是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包括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闡明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提出了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思想等等。雖然由于“左”的思想的影響,中斷了探索適合社會主義的道路,有許多思想理論未被很好地付諸實踐,但是這一階段的許多寶貴思想都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從1978年到黨的十六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初級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從黨的十六大開始,以黨的十七大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科學發展階段。黨的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指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二、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作用
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對中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1]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后來,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 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有著內在的聯系,應該結合起來加以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是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前者講的是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客觀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講的是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它告誡我們,“兩個必然”的實現需要相應的客觀條件,而在這個條件具備之前絕不會成為現實。“兩個必然”、“兩個決不會”是馬克思恩格斯詳細考察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特別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歷史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批判之后得出的重要結論。
2.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左”的思潮的泛濫,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左”傾錯誤的總根源,就在于忽視了生產力,盲目地認為只有先進的生產關系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沒有認識到只有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才能夠推動社會經濟大發展。鄧小平同志正是在遵循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前提下,真正地體會到“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他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必須要按國情辦事,而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在堅定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作用。目前,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遠優于社會主義國家,一些人就盲目地認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好,甚至鼓吹要發展資本主義,這種思想是極其幼稚的。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明確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新事物(新的社會制度)與舊事物(舊的社會制度)經過長期地、反復地較量,舊事物的所有能量全部釋放完之后,新生事物才可以真正確立、發展。資本主義制度至今已有幾百年,而社會主義從理論產生到現在只有一百六十多年[3]。正如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樣,社會主義制度要戰勝封建制度也要經歷挫折和反復。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在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挫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和發展與世界人類歷史發展相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三、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與十八大報告中“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賽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革易幟的邪路。”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加倍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1.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沉痛的歷史教訓使我們明白,改革只能前進,不能倒退,停止和倒退都沒有出路,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念不動搖。改革開放是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改革開放。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寬泛的容納力,社會主義可以而且應該借鑒資本主義合理的東西來發展社會生產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所采用的一些資本主義因素,都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表明,在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由于不完全具備自己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實際上是一種“不夠格”的社會主義[5]。1987年4月26日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要是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拿來應用。”這也充分說明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的正確性與重要性。
2.舉什么旗決定走什么路。面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一些人開始認為資本主義優于社會主義,甚至主張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套東西全部拿來為我門所用。這種觀點不僅是不懂歷史的表現,更是不懂當代社會主義,不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表現。盲目地被資本主義的表面繁榮現象所迷惑,沒有從中國的歷史出發,也沒有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表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現在走不通,以后肯定也走不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不斷提高的,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必須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堅信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團結億萬人民共同奮斗的正確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絕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過程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相同,都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通過對馬克思的“兩個決不會”思想的深刻理解,我們必須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長期性與艱巨性。任何新興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需要與舊事物進行斗爭。同時更要堅持“兩個必然”與“兩個決不會”的辯證統一,積極利用資本主義已經創造出來的全部社會生產力和物質文明精神成果。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努力,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會顯示出其強大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會顯示出其無比的優越性。我們應該始終堅持十八大報告中所倡導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 袁琳.論“兩個必然”、“兩個決不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2,(5):67.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5] 皮乾坤.馬克思“兩個決不會”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銅仁學院學報,2008,(9):18.[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