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埃及是中國在非洲投資的一大目的地,但兩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加之自2011年年初,埃及爆發劇烈政局動蕩,政治危機加劇,中國企業赴埃及投資更是面臨嚴峻風險。運用PEST分析法對埃及投資環境中的有利與不利因素進行細致分析,以為中國企業赴埃投資提出防范各項風險特別是政治風險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埃及;投資環境;PEST分析法;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280-04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實施“走出去”戰略作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內容,明確指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為在更廣領域里、更高水平上“走出去”指明方向。
埃及憑借其地理、政局、政策等方面所擁有其他非洲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已成為中國在中東及北非地區貿易與投資的重點國家,中國對埃投資在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都有新的突破,如埃及商業發展協會主席哈桑·馬利克2012年8月29日表示,未來三年,中國在埃及的投資額預計將從目前的5億美元增加到20億美元,將會涵蓋物流、通訊、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等領域。
但中國企業在對埃投資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風險。自2011年年初,埃及爆發劇烈政局動蕩,全球主要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更是于2012年12月24日宣布,將其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B下調至B-,評級展望維持“負面”。隨著埃及政治危機的加劇,中國企業赴埃及投資政治風險不斷增加。因此,借用相關分析工具對埃及投資環境進行綜合、全面分析至關重要。
一、中國企業赴埃及投資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埃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速度加快。2004年以來,埃及政府將吸引外資列為新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改善投資環境的效果非常顯著,外資投入逐年增長,2008/2009年埃及吸引外資132億美元,是北非地區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在非洲地區僅次于南非。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之下,其后幾年吸引外資有所下降,2009/2010財年埃及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110億美元。2009/2010財年,外國直接投資占埃及總投資額15%,2010/2011財年,受政局動蕩影響,埃及外資凈流入量大幅下降,約為22億美元,較前一財年下降約68%。目前,埃及FDI主要來源包括美國、歐盟、海灣阿拉伯國家等,其中阿拉伯國家投資占13%,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氣、服務、制造、紡織等領域。聯合國報告稱,埃及吸引外資水平北非排名第一,非洲排名第二,阿拉伯國家排名第三。
隨著埃及投資環境的改善,中國企業和機構對埃及的投資興趣日益濃厚。2005—2009年間,中國對埃及的投資迅猛增長,年均增長率超過30%。據埃及投資部統計,在2008-2009財政年度,中國在埃及的投資規模位居首位。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中國對埃及直接投資額為5 022.6萬美元,2011年為8 278萬美元,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為6 645萬美元。截至2011年末,中國對埃及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03億美元,已成為埃及重要的投資來源國和第三大貿易伙伴。
中國企業在埃及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于紡織、服裝業、箱包、文具和塑料制品加工等行業,以及一些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的投資和合作,包括承攬集裝箱的碼頭、水泥的生產線,還包括大型的國際會議中心、遠程教育系統等,為當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做出巨大貢獻。中國還在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專門建立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在這個區內有30多家中國企業進行海外集群式的投資和發展。
此外,中埃工程承包合作發展勢頭良好,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規模不斷擴大,中埃承包工程合作前景廣闊。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中國企業在埃及新簽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27份,合同金額5.74億美元,其中勞務合作合同額4萬美元;完成營業額11.71億美元,其中承包工程營業額11.69億美元,勞務合作營業額124萬美元;年末在埃及勞務人數2 200余人。2011年中國公司在埃及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1.2億美元,累計派出勞務人員1 361人。天津水泥設計院、中國港灣工程總公司、中建總公司、華為、中興等在埃及水泥、港口建設、運河疏浚、基礎設施建設、電訊等領域進行雙贏合作。2012年,多家中國企業投資項目相繼取得進展,其中包括中東地區最大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海洋一號”在蘇伊士灣正式開鉆;總投資達6億美元的巨石玻璃纖維項目穩步推進;總投資4 200萬美元的吉利轎車生產線項目等順利實施。
2012年8月,埃及總統穆爾西訪華期間表示,將積極推動雙邊經貿往來,拓展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衛生、交通、能源、金融、旅游、通訊、環境等領域的合作,穩步推進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項目建設。因此,中國企業在埃及投資將面臨巨大機遇,但也面臨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挑戰。因此,中國企業需未雨綢繆,綜合、全面、深入分析埃及投資環境,以開創赴埃投資新局面。
二、中國企業赴埃及投資環境的PEST分析
所謂PEST分析法,是指從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y)、社會(Society)和技術(Technology)等方面對一國的投資環境作出綜合分析。
(一)中國企業赴埃投資的政治法律環境
1.政治法律環境的有利因素分析。(1)設立專門投資管理機構提高辦事效率。2004年7月以來,埃及投資部一直是埃及投資管理的主要部門,主要負責監管投資政策、在有關投資部門和機構之間進行協調和聯絡,為投資者提供爭端解決服務,并負責執行政府有關投資環境改善、外國直接投資促進的相關政策。埃及投資總局(GAFI)是一個重要的促進投資以及為外國和國內投資者提供援助的政府機構,并已從傳統管理架構逐步轉變為專門的投資促進機構,成為埃及唯一的投資“一站式服務機構”。該總局統管外資項目和自由區,具體負責制定和修改投資法,改善外資環境,外資項目的審批、管理和咨詢服務,對外宣傳等。旨在簡化創辦企業的程序、推介不同領域的投資機會、解決投資者的問題,為現有和有可能的投資者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服務。(2)投資法規逐步完善,引資政策較為優惠。近年來,埃及政府大力實施經濟改革,努力吸引外資,先后頒布《投資法》、《投資保障和鼓勵法》和《經濟特區法》,逐步完善法律法規;同時推出一系列包括政府層面、行業層面和基于地區的外資投資優惠和激勵政策。(3)良好的國際關系。中東和非洲是發展中國家相對集中的地區,也是動亂頻發的地區。但埃及努力創造和平發展環境,如和以色列保持正常關系,鞏固同美國的特殊戰略關系,加強同歐盟、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大國的全方位合作,積極參與阿拉伯和非洲事務,努力建立起有利于自我發展的國際環境。(4)私有化改革帶來諸多投資機會。2004年以來,埃及一直大力實施私有化改革,推動工業現代化,推動眾多各行業都具有投資潛力,特別是電信、石油、旅游、紡織等領域潛力最大。
2.政治法律環境的不利因素分析。(1)近期政局動蕩嚴重。2011年1月底,埃及發生三十多年來最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游行;2月時任總統穆巴拉克被迫辭職,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接管權力,著手修改憲法、解散議會和總統選舉等,埃及社會秩序逐步恢復正常,局勢總體趨緩;6月,經公投選出的總統穆爾西上任。歷經一場變革、兩輪選舉、數月動蕩、萬人示威的埃及時隔31年,終于迎來新總統,終結長達60年的軍人專權。但穆爾西上任后未能改變埃及現狀,據民調顯示,埃及民眾在其上任百日之際已開始對其感到不滿,半數以上埃及居民感到失望。穆爾西當選總統、穆兄會得勢和公投通過存在爭議的新憲法后,埃及政局一直處于動蕩之中,部分民眾和各反對黨要求取消新憲法、組成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拯救政府、改善經濟與民生、恢復秩序與安全、反對國家“穆兄會”化,甚至要求總統下臺的呼聲不斷。2013年1月25日,埃及“1·25革命”兩周年紀念日時,首都開羅和部分省市的流血沖突持續不斷,局勢嚴重升級,傷亡人數不斷攀升。暴力沖突激烈的塞得港、蘇伊士、伊斯梅利亞省被宣布實施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1·25革命”兩周年紀念日只是引發新一輪抗議和暴力活動的導火索,實質上是埃及各種社會矛盾的再度總爆發。局勢是否能夠最終得到控制,仍是擺在穆爾西總統和埃及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2)政策變動性較大,政府行政效率較低。埃政府部門政策變化較大,政策執行力較低,政策出臺往往比較突然,部分政策調整會影響外國在埃企業的經營。與此同時,埃及相關政府部門間的協調能力較差,辦事效率較低,這也對外國企業在埃及的投資有較大影響。(3)嚴格的用工限制。埃及法律對于外國公司雇傭當地員工有強制性比例要求。埃及159號《公司法》規定公司雇員中埃及人的比例不得低于90%,埃及雇員工資不得少于工資總額的80%;埃及專業和管理人員不得少于該類雇員總數的75%,工資不得少于該類員工工資總額的70%。根據埃及勞動法,企業包括外資企業用工應遵守外籍員工與本地員工1∶10的比例,特殊豁免需要獲得勞動部長審批。因此,除高新技術企業外,一般企業均較難獲得勞工長期簽證,增加企業進入埃及的難度。(4)法律對投資形式和領域存在限制。埃及政府規定外商只能以合資的形式成立建筑公司,且外資股權不得超過49%,非埃及員工在公司里的比例不得超過10%;在埃及開辦超市和連鎖經營要經過特別委員會審批通過;只允許埃及人注冊從事投標業務的商業代理,外國人不可注冊從事;不允許外國投資者進入棉花種植業。在計算機服務領域可以允許有大量外資的存在,前提是埃及通信與信息技術部認定該服務是某個大型商業模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該服務也能使埃及本國獲益。與計算機相關的產業中,埃及規定,60%的高級管理人員必須是埃及人,同時需有三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二)中國企業赴埃投資的經濟環境
1.經濟環境的有利因素分析。(1)豐富的自然資源。埃及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如2012年6月,埃及政府估計石油儲量為45億桶,而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為37億桶,世界排名第二十六位或二七位;2011年底,埃及已探明天然氣儲量78萬億立方英尺(約2.19萬億立方米),位列非洲第三;盛產棉花、小麥、水稻、柑橘等農產品。(2)獨特的區位優勢。埃及地處中東地區中心,緊鄰阿拉伯、非洲和歐洲市場,并擁有世界貿易黃金航道蘇伊士運河。埃及還與歐盟、美國、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簽署多個自由貿易協定,對中東、非洲市場具有一定的輻射力,也是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樞紐。(3)對外貿易持續發展。近年,埃及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經濟開放度進一步增強,如2005—2008年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速分別達34.57%和33.29%,受2009年世界經濟危機和經濟危機影響,2008—2011年雖回落至7.57%和6.08%,但仍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011/2012財年,埃及外貿總額達856億美元,同比增長5.6%,其中,出口269.75億美元,基本持平,進口586.7億美元,同比增長8.4%。(4)雙邊經貿互補性強。近年,中埃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雙方經貿關系不斷深化,埃及成為中國在非洲的第五大貿易伙伴。駐埃及使館經商參處數據顯示:2005—2008年,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速超過30%;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雙邊貿易出現負增長,但2010年即呈恢復性增長態勢,雙邊貿易總額達69.6億美元,同比增加18.8%;2011年雙邊貿易總額為87.9億美元,同比上升26.3%;2012年雙邊貿易總額達95億美元,再創新高。在中埃貿易中,中國保持持續順差,順差額有擴大趨勢。中國向埃及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機械器具、電器設備、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車輛及其零件、船舶及浮動結構體、鋼鐵制品、塑料及其制品、化學纖維長絲、有機化學品、化學纖維短纖等;自埃及主要進口品包括礦物燃料、泥土及石料、棉花、塑料及其制品、無機化學品、銅及其制品、其他植物紡織纖維等。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是中國政府批準的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的新模式。合作區運行三年來,漸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模式與特點,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帶動中埃雙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取得初步成效。(5)廣闊的市場潛力。2012年,埃及擁有8 395.8萬人口,預計2020年達9 481萬,2015年將超過億人大關,達1.009億,2050年將達1.2345億;近年,埃及人均GDP的持續增長,如由2001年1 317美元增至2012年2 883億美元,表明埃及國內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如埃及居民消費率由2005年71.6%升至2010年80.6%,2010/2011財年埃及消費品進口就達122.7億美元,汽車、收集等耐用消費品成為消費的熱點。
2.經濟環境的不利因素分析。(1)埃鎊貶值引發貨幣危機。2013年初,埃及貨幣埃鎊大幅貶值并引發貨幣危機,使本已形勢嚴峻的埃及經濟面臨更多的困難。2012年底,為節省外匯儲備,埃及央行施行新的外匯管理政策,開始通過拍賣美元的方式來控制市場美元的供應量,觸發埃鎊大幅貶值,導致貨幣危機出現,如2012年12月31日,美元兌埃鎊為1∶6.061,到2013年4月5日2013年升值為1∶8.8417,埃鎊貶值高達45.9%;同期人民幣兌埃鎊分別為1∶0.9606和1∶1.1021,人民幣升值達14.75%,此雖然有利于降低中企赴埃投資成本,提升埃及出口競爭力,但會給中企帶來巨大的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從目前形勢看,埃及貨幣危機仍將持續一段時期,埃鎊貶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進一步凸顯,包括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加劇通貨膨脹危險等,這些問題都將給本已十分嚴峻的埃及經濟帶來更大的挑戰。(2)經濟復蘇緩慢,失業率、財政赤字、通脹率攀升。前總統穆巴拉克政權倒臺以來,持續政局動蕩和社會動亂給埃及經濟造成重創,如GDP增速2007/2008財年的2007/2008財年7.2%降至2010/2011財年1.89%,2011/2012財年將僅介于1.8%~2%之間,而2012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為2.6%,比第二季度的3.3%下降21%,預示埃及的經濟發展前景仍不容樂觀,如大公國際預計2013財年,埃及將實現3.0%的低速增長,2013財年后平均增長率為4.5%,低于2004年經濟改革以來平均5.7%的水平。受制于經濟發展前景黯淡,埃及失業率急劇攀升,并可能惡化,如自2007/2008財年至2010—2011財年,埃及失業率一直維持在9%左右的高水平,而受政局動湯影響,2011/2012財年升至13.5%,其中青年以及大學應屆生的失業率高達30%,2013年更可能增至24%。雖然埃及政府表示力爭2013年將失業率降至9.5%,在2022年降至6%,但前景堪憂。因為根據測算,埃及經濟要保持7%的增速,才能避免失業狀況進一步惡化。近年,埃及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占GDP比重由2007/2008財年6.8%升至2011/2012財年11.3%,隨著經濟放緩帶來的稅收減少和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財政支出增加,近期埃及財政壓力將進一步加大,赤字水平將進一步惡化。更為嚴重的是,未來埃及經濟很可能陷入“滯漲”——低經濟增速伴隨高通脹,如2008/2009財年至2010/2011財年,埃及城鎮CPI均維持在10%以上高位;雖然2012年7月已回落至6.4%,創6年來最低,但10月份又升至6.7%。高通脹帶來高融資成本,降低企業投資意愿,如2011年11月,埃及將隔夜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貼現率分別調整為9.25%、10.25%和9.5%后至今維持不變;固定資產投資已由2009/2010財年2 318.3億埃鎊降至2010/11財年2 290.7億埃鎊。(3)外債風險持續加大。埃及對外貿易持續逆差,且呈現加大趨勢,如埃及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埃及貿易赤字為2 153億埃磅,比2011年急劇增長約28.8%,約占GDP的11%;埃及外匯儲備急劇減少,到2012年底外匯儲備已減至150億美元的“最低臨界水平”,比2010年底360億美元減少58%。埃及外債規模不斷增加,如由2008/2009財年315.3億美元增至2010/2011財年349.1億美元,超過外匯儲備83.5億美元,2012年9月降至334 億美元,但此主要是美元相對貶值所致。綜合而言,埃及外債規模不容小覷。(4)嚴格的外匯管制。從2003年上半年開始,埃及對出口企業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旅行社和賓館等可直接向游客收取外匯,而不必事先將美元兌換成埃鎊后進行結算;出口商、旅游收匯單位等必須將外匯收入的75%賣給銀行。因此,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在埃投資項目,進口原材料所需用匯和企業利潤的匯回存在較大的困難。
(三)S——社會環境
1.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埃及是中東北非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主要是阿拉伯人。截至2012年,埃及人口8 395.8萬,預計2020年達9 481萬,2015年將達1.009億,2050年將達1.2345億約有96%的人口密集在尼羅河谷和三角洲地區。
2.教育和醫療較為發達。埃及實行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制,全國共有基礎教育學校42 184所,大學34所。大學高等教育平均入學率達32%。2007年,政府為發展教育制定一系列嚴格的政策,提高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水平,同時重視非傳統教育模式,例如開放式教育,利用信息技術,使那些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和遠程教育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并頒布《2007—2012年大學前教育改革戰略計劃》。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過去的十年中,埃及在發展更好的醫療服務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國與埃及衛生部合作的、旨在提高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培訓管理人員的20/20計劃(2007—2012年)。該計劃是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旗艦項目,旨在加強世界各地的醫療保健系統,幫助培養新的醫療專業人員,并為醫療培訓設施聘用新教師。該項目使得埃及醫療條件大幅提升。
3.勞工生產率較低。雖然埃及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裕,平均工資水平較低,但埃及勞工生產效率較低,且埃及勞動法嚴格限制加班,且埃及工人技術化程度較低,接受新技術較慢,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埃及勞動成本與中國發達地區基本持平。
(四)T——技術環境
穆巴拉克執政時期,埃科研開支僅占國家預算的1.2%,占GDP不足0.5%,導致許多科學家因收入過低或研究項目資金嚴重不足而移民海外,科研人才流失嚴重。目前,新政府表示埃及將把科學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擬加強對醫療、通信、國土安全等領域科學研究的政策和經濟支持。此外,為保護科研創新,激發創新動力,埃及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如《專利和工業設計法》、《商標法》、《版權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及《知識產權保護條例》。
綜上所述,埃及投資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著吸引中方投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具體而言,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專門的投資管理機構提高辦事效率,良好的引資政策與國際關系,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獨特的區位優勢,與中國長期友好的經貿往來關系,廣闊的市場潛力和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等;不利因素主要包括:政局動蕩、政策變動性較大,政府行政效率較低,用工及投資形式領域限制嚴格,經濟復蘇緩慢,外匯管理嚴格,勞工生產率較低以及工人技術化程度低等。特別須指出,埃及局勢雖時有動蕩,但經濟社會發展前景總體應樂觀。我方企業應客觀全面看待埃及的投資環境,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做出赴埃投資的決定,爭取在發展中尋找和抓住機遇。
三、中國企業赴埃投資的風險防范之策
前述分析表明,中企赴埃及投資機遇與挑戰并存,中企需采取措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穩步推動赴埃投資,切實提高投資安全與效益。
(一)完善投資保險機制
對于因埃及的政局動蕩以及埃及法律對用工、投資領域、投資方式的限制而引起的風險,企業自身無從規避,這就需要國家通過建立與完善對外投資保險機制來最大程度上減少企業的損失,保障企業的利益。
(二)推動中埃貨幣互換和人民幣雙邊結算
目前,埃及匯率波動較大,不利于企業赴埃投資和跨國經營。因此,中國政府應積極推動中埃貨幣互換、雙邊人民幣結算等方式,降低匯率風險。
(三)通過相關機構及時提供重要信息
應積極通過中國駐埃及大使館經商參處隨時了解埃及投資環境的變化,及時向廣大赴埃投資企業發出信號,以保障我方企業的利益;各行業協會也應主動為赴埃投資企業提供有用咨詢,幫助建立有意赴埃企業和在埃投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方便赴埃投資企業作出科學決策。
(四)加強行業管理,鼓勵“抱團走出去”
各行業協會應加強對本行業的管理,強化本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鼓勵同行業的企業通過“抱團走出去”共同赴埃投資,即實施集群式對外投資戰略,以增加我方企業對埃及投資風險的抵御能力。
(五)投資企業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資
中國企業在作出赴埃投資的決策前,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密切注意埃及政局動態和經濟改革變化,對投資項目進行詳細的調研、充分的論證和科學的評估,并善于發現、降低、控制和管理投資風險。
(六)投資企業科學選擇投資導向,注重互利雙贏
埃及政府支持出口企業,所以中國企業在埃及可投資興辦出口導向型加工企業,盡量擴大出口,積極開拓埃及周邊國家市場;投資項目的起點最好相對高一些,一旦決定投資,其生產設備、研發水平、管理水平均應保證處于國內中上游水平;可選擇通過已在埃及投資的企業,在已形成工業網的地區投資,比如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以盡量抵御開拓市場帶來的風險。
(七)推動本土化經營,但須慎重選擇合作伙伴
目前,埃及政治風險較大,企業可采取本土化經營,如建立合資企業、合作企業,充分發揮合資方在抵御政治風險中的作用;但中國企業要慎重選擇合作伙伴,如雖然埃及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型和個體公司所占比例較大,但其資信參差不齊,帶來的經營風險也不確定。因此,在進入埃及市場前,應做好可行性研究,選擇信譽過硬的合作伙伴,確保順利建廠投產,避免造成損失。
(八)注重員工教育和培訓
鑒于埃及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化程度較低,企業在投資經營的過程中應注意對員工的培訓,以提高其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以為企業獲取更多利潤。
另外,由于當下埃及政局時有動蕩,投資活動政治風險較大,企業在做好必要防范措施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員工安全知識的教育,保障企業人員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杰文.面向評價者的投資環境評價方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3):419.
[2] 侍作芬,朱蓓.漣水縣投資環境分析——基于PEST分析法[J].商業經濟,2012,(2):106-107.
[3] 牛雪峰,楊興禮.簡論埃及投資環境及中國對埃及的投資取向[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1):41-46.
[4] 廣文.埃及大力推動公司治理,打造穩定的埃及投資環境[N].中國財經報,2008-12-04(3).
[5] 楊鴻璽.中阿經貿合作的動力分析與路徑選擇[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2):29-35.
[6] 唐玲.中非經貿合作的新歷程——記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J].國際融資,2010,(12):17-19.
[7] 胡英華.埃及貨幣危機為經濟再添難題,或因政治局勢動蕩[N].經濟日報,2013-01-27(4).
[8] 吳力.動蕩局勢難掩中埃合作機遇[EB/OL].商報網,www.shangbao.net.cn,2013-03-25.
[9] 王秋韻,尹炣.埃及經濟形勢短期不容樂觀[EB/OL].商報網,www.shangbao.net.cn,2013-03-28.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