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小平的經濟理論一直秉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也是隨著社會實踐和社會的發展進程適時提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體制基礎。然而,自提出伊始,很多人就對其是否科學提出質疑,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因此,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性具有很強的必要性。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03-02
引言
長期以來,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統一地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鄧小平突破了這種傳統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設想。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種經濟制度,是鄧小平在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過程中在經濟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論創新。它是符合中國現階段發展的正確理論。
1.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經濟的發達形式。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并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市場成為了推動商品生產的基本手段和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所以,“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一種比較充分發展的現象和形態。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高度,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并通過市場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這就形成了市場經濟。”簡言之,市場經濟是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其具體表現形式是隨供求的變化,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只無形的手,它自發地在市場中起著調節作用。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調節,稱為有形的手。兩只手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無意識形態之分。
2.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調節經濟的手段并不屬制度的范疇,但當它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便被賦予了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由不同的利益主體通過市場的公平交易、平等競爭來促使資源合理配置。社會生產正常運行、生產和需求實現平衡,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但它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大環境中運行的,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制度而單獨存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我們堅持實行市場經濟,即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個是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里的關鍵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曾說過:“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保證不了。”所以實行市場經濟只是繁榮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手段。我們可以用,但不能脫離社會制度而用。
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在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摸索中逐步形成和確立的。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1.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初步思考。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可否認,它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端已凸顯出來,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提出伊始,主要仍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只作為輔助調節的手段。但這已實現了由排斥市場到接受市場的偉大突破。鄧小平在1979年11月在與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人的談話中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經濟。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可以結合市場。”1980年,鄧小平又強調:“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都再次重申了市場調節的重要作用。 雖然這一時期仍是以計劃經濟為主,但市場經濟的作用已初露端倪。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82年十二大已經再次強調了市場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搞清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鄧小平一直在進行理論上的思考。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索。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明確指出了“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應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又再次明確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再以計劃為主。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式確立。從1987年10月的黨的十三大到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這一階段是集十四年改革開放之大成,終于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縛,最終提出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三大過后,經濟理論界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上已向市場傾斜。但1984—1988年間,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出現了物價上漲、宏觀調控失靈等諸多問題,加之1989年,社會主義國家動蕩不安,1991年蘇聯解體等問題。中國理論界出現了否定市場經濟的趨勢。鄧小平以革命家的氣概堅定了不是搞市場經濟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信念。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經濟都只是手段。”這就對市場經濟的爭論作出了徹底的總結。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基礎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到確立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爭論和摸索的過程。但最終到得以確立在于它的科學性和充分的現實基礎。
1.計劃經濟體制種種弊端阻礙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國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工業化也處在比較落后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便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加速經濟增長和提高工業化程度,縮短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比較簡單,經濟目標比較單純,人們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熱情比較高漲的情況下,這種經濟體制曾為經濟的發展和新生社會主義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結構的增加,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這種體制的種種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其一是這種體制信息的不完全。其二是對勞動者的激勵不足。導致國家不能做出及時和正確的決策和工人建設熱情退減、生產積極性不高。因此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的要求。鄧小平在分析中國現處階段時指出,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理論包含兩層含義:第一,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屬于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初級階段意味著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性。中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還不符合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描繪的那種水平。因此,實現資本主義條件下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現代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黨在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也客觀上要求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的發揮。通過平等的競爭機制提高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完成中國經濟的原始積累,為實現中國真正意義上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創造條件。
3.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要求。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自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逐漸凸顯,計劃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的研究,都證明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優越性。市場經濟克服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它不是由中央機關統一搜集、傳輸和整理信息,統一發放生產指標,而是市場上分布的各個企業對市場上供求的變化及價格的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有選擇地吸收和處理信息。這就大大提高了各個企業的積極性和為最大程度上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空間和環境。同時也會很大程度上減少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資源浪費。
結束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上第一次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的獨創性理論體系。自確立以來經歷了二十年的實踐檢驗,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無論從形成過程還是現實基礎來看,都是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需求的。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科學的理論,我們要繼續貫徹和實施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參考文獻:
[1] 劉國光.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3.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06-373.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38.
[4] 許新三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解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 沈承剛.鄧小平經濟政策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6] 蘇星.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刁永祚.鄧小平的經濟觀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董建才.鄧小平經濟理論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當代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