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產業集聚和農村就業是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雙載體,是加快工業化、城鄉一體化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在產業集聚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集聚企業會有大量用工需求,這不僅給城鎮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同時也吸納了大量農村人口,促進了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通過實際調研,在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分析伊寧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并對該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和做法進行了研究,使其能為其他縣域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業集聚;農村;就業;伊寧縣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40-03
由于農村就業能力較弱,極大制約了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工業化。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產業集聚對于有效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加快城鎮化步伐,促進城鄉統籌具有重要意義。伊寧縣從實際出發,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勞動力脫離土地向二、三產業轉移,有效增加了農民勞務收入。
一、伊寧縣基本概況
伊寧縣位于伊犁河谷中部,屬于溫帶半荒漠氣候,冬春溫暖濕潤,夏秋干燥較熱,晝夜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9.3攝氏度,年降水量200mm,全年日照時數2 800~3 000小時左右;無霜期160~175天。縣境東西距最長116公里,南北距最寬95公里,總面積6 152.55平方公里。
伊寧縣縣鄉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國道218線和省道220線橫穿轄區全境,“精伊霍”鐵路也貫穿全境。有利于產業發展及農村勞動力轉移。
二、伊寧縣農村就業現狀和特點
(一)伊寧縣農村就業現狀
伊寧縣是全疆人口大縣、農業大縣。2011年,縣轄總人口41.7萬人,少數民族占85%。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8.41萬人,創收4.4億元,其中長期轉移3.07萬人(6個月以上),帶動全縣農村人口33.2萬人均創收1 325.8元,人均增收356.8元。農村總戶數7.1萬戶,人口約33.2萬人,農村勞動力18.5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8.5萬人。由于地處偏遠,人多地少,信息閉塞,大量勞動力沉淀在農村,農牧民增收致富任務艱巨。
(二)伊寧縣農村就業特點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該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如下七大特點:
一是從轉移人數看,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伊寧縣分別轉移農村勞動8.1萬人、8.3萬人和8.41萬人。從總量來看,變化不大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勞動力轉移隊伍相對較為穩定。
二是從轉移渠道看,無序外出偏多。據統計,伊寧縣每年有6 000名農民工通過勞動部門進行培訓,占當年轉移勞動力總數的1%左右。截至2011年,全年累計完成勞動力轉移有組織轉移3.54萬人。
三是從年齡結構看,2011年,轉移勞動力中年齡在27~37歲、38~48歲兩個階段的人員比例均在30%左右,說明伊寧縣轉移勞動力以青壯年為主,青壯年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較高于其他勞動力,他們能夠從事體力勞動,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較強,可以適應不斷改變的外部環境,因此成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如下頁表1所示)。
四是從文化程度看,2011年,轉移勞動力的學歷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約占50%,轉移勞動力學歷較低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目前農村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部分勞動力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二是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轉移勞動力由于其文化程度較高,大部分都已進入城鎮工作,因此,轉移的勞動中這部分人較少(如表2所示)。
三、伊寧縣農村就業轉移經驗及做法
(一)抓好組織領導、政策落實、資金配套三大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一方面伊寧縣組織鄉村干部走村入戶與群眾算經濟賬、收入賬,讓群眾認識到外出打工是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以村為單位,通過召開座談會、播放宣傳片、播出用工信息、以播放在外出務工場景專題片等形式,對村干部、農村黨員、“三老”人員、宗教人士、農牧民群眾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引導群眾克服畏難情緒,解決“不敢出去”的問題。
加大投入,加強資金保障。伊寧縣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多渠道籌措資金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提供資金保障,2005年以來,縣財政累計投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經費、轉移就業專項資金、勞動力創業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經費等1 206萬元。
(二)加強培訓,提高勞動力技能,促進勞動力轉移
一是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培訓中心、各類職業中學、技校、遠程培訓等培訓力量,以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有針對性地強化職業培訓,全面推進農民工由“體能型”轉變為“技能型”。
二是大力推行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2+1、3+2”學習培訓模式,促使新增勞動力有外出務工的一技之長,積極拓展高層次技術人才培訓,每年至少為伊寧縣培訓并轉移就業800名較高層次的技術人才。
三是堅持培訓質量與就業效果掛鉤,創新管理模式。勞動力培訓過程采取開放式模式,一切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都可在伊寧縣開辦培訓班,極大地增強了伊寧縣的培訓力量,持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工資待遇高于無證人員,有力促進了勞動者主動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爭取持證上崗的意識,形成了培訓過程、職業鑒定、實現就業相互掛鉤的良性監督、管理機制,以培訓促就業、通過職業技能鑒定提高待遇的社會效應得到良好發揮,這種創業培訓與技能培訓、重點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已在全州乃至疆內得到廣泛推廣。
(三)圍繞縣域重點發展,實現就地就近轉移
一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按照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的思路,把招商引資、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作為推動伊寧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吸引了40多家大集團、大企業入駐伊寧縣,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伊寧縣內自治區、自治州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共12家,其中自治區級龍頭企業7家,自治州級龍頭企業5家。
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農村勞動力。近幾年來,伊寧縣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推進糧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基地建設,為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是大力組織發動農牧民積極參與縣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1年縣政府出臺新的扶持政策,批準經過培訓拿到職業資格證的農牧民可以組成施工隊、掛靠有資質的公司進行創業,進一步提高了就業機率。
(四)加大中介組織的培養
加強勞務經紀人隊伍和中介組織建設。鼓勵農村能人、外出務工和經商人員從事勞務輸出中介工作,大張旗鼓地對勞務經紀人進行表彰獎勵,提高其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全縣勞務經紀人由2004年的70人發展到目前的1 323人,成為帶動勞動力轉移的一支重要力量;扶持組建10家勞務派遣公司,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市場化。通過經紀人帶動和勞務派遣公司勞務輸出量占到轉移總量的60%以上,在崗位開發,勞務派遣、轉移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結束語
伊寧縣是全疆的農業大縣,農村勞動力問題相對突出,通過積極發展經濟,以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為基礎,加大政府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形成“創業培訓與技能培訓,重點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轉移模式,使伊寧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其他縣市借鑒。
參考文獻:
[1] 蔣翠.基于產業集聚的城鎮化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伊寧縣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項目試點情況報告[R].伊寧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2011.
[3] 伊寧縣2011年勞動力轉移工作總結[R].伊寧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2011.
[4] 劉濛.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選擇[J].北方經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