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德陽市1983—2012年的GDP和三大產業產值的數據,對德陽市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四個變量存在長期均衡關系,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表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間存在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
關鍵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協整分析;德陽市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70-02
引言
德陽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不僅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也是全國惟一的“聯合國清潔技術與再生能源裝備制造業國際示范城市”。德陽是古蜀文化的發源之地之一,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天府糧倉”之稱,是典型的“天府之國”的縮影。
產業結構[1]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方面,劉偉等[2~5]分別對中國整體、浙江、甘肅和河北的產業結構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
近年來,德陽市GDP連創新高,一舉躍居四川省第三位。在這其中,三大產業的結構對德陽市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根據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變動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推動作用,在產業結構變動和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政府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微觀規制和宏觀調控職能。因此,研究德陽市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德陽市產業結構變化
由圖1不難看出,德陽自1983年建市以來,其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經濟增長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83—1991年):此時是以第一產業為導、第二、三產業逐漸崛起的階段。建市之初,德陽的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6.6496億元,三產結構比例為52.1∶32.8∶15.1。在此期間,其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到了1991年,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1691億元,三產結構比例變為36.3∶42.6∶21.1。第二階段(1991—1999年):此時是第二產業增長緩慢,第一產業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持續上升的階段。這一時期,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逐漸超過第一產業,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雖然較高,但變化不大。第三階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間,第三產業在達到峰值后開始出現下降,第一產業仍然保持下降趨勢,而第二產業開始發力,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尤其是在“成德綿”經濟圈成立之后,德陽的第二產業增長更加迅猛。
二、實證分析
1.數據選取及處理。本研究中的經濟狀況用德陽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代表,用I1、I2、I3代表第一、二、三產業產值,選取的樣本區間為1983—2012年,數據來自《德陽統計年鑒2011》[6]、《德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為消除時間序列GDP、I1、I2和I3回歸后產生的異方差性和多重共線性而又不改變原來的協整關系,分別對其取自然對數,分別用LNGDPG、LNI1、LNI2和LNI3表示,而DLNGDP、DLNI1、DLNI2和DLNI3表示其一階差分,DDLNGDP、DDNLI1、DDLNI2和DDLNI3表示其二階差分。本文選用Eviews6.0軟件處理數據[7]。
2.相關性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這四個變量的相關系數都比較高,表明它們之間存在較強的依存關系。
3.單位根檢驗。為了避免對非平穩性的時間序列直接進行回歸時可能出現的“偽回歸”問題,我們需要對得到的隨機時間序列的樣本數據的平穩性進行判斷。目前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方法有:圖形分析、自相關函數分析、單位根檢驗等,本文采用常用的ADF單位根檢驗。
ADF檢驗結果表明所有變量的原始值的自然對數值及其一階差分都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零假設。而變量的二階差分都是平穩的,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5.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因果關系是指變量之間的依賴性,作為結果的變量是作為原因的變量所決定的,原因變量的變化引起結果變量的變化。Granger因果檢驗的實質是檢驗一個變量的滯后變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變量方程中,一個變量如果受到其他變量的滯后影響,則稱它們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
通過檢驗得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GDP是NI1的Granger原因,NI2是NI1的Granger原因,NI2與NI3互為Granger原因。
結論
1.自建市以來,德陽市的第二產業總體上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在達到一個頂峰以后逐漸趨于平穩。第一產業的下降趨勢明顯。這與德陽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相吻合的。其作為四川重要的工業城市,工業主要指標位居四川省第二,同時是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從而帶動第二產業經濟蓬勃發展。
2.由協整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德陽的經濟增長由三次產業共同拉動,而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尤為突出。第二產業已成為德陽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要保持德陽的經濟發展勢頭,就要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同時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3.從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德陽三次產業的互動較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互促進較好,同時德陽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是很顯著。只有實現產業結構整體的合理化、高級化和產業間的均衡發展,才能使德陽經濟持續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甲.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 劉偉,李紹榮.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2,(5):1-8.
[3] 李國璋,武玉潔.浙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業現代化,2008,(6):234-235.
[4] 葉青,史振業.甘肅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甘肅科技,2010,(1):129-132.
[5] 梁慧超,王世昆,孟祥偉,等.河北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4):85-90.
[6] 德陽統計局.德陽統計年鑒2011[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7] 易丹輝.統計分析與EVIEWS 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93.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