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品安全是關系到消費者切身利益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中國“生乳新國標”的頒布引發了中國乳業標準大討論。中國乳業產業鏈奶源分散不穩定,奶站組織形式多樣,加工企業目標不相容,流通渠道壓價銷售;乳業產業鏈的組織關系復雜,交易費用較高。“生乳新國標”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政策建議包括應采取縱向一體化的組織形式;構建質量安全檢測和追溯體系;加強政府監督和管理及引導形成科學消費觀念。
關鍵詞:“生乳新國標”;乳業產業鏈;影響;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72-03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關系到消費者切身利益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中國乳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天然富營養食品,乳制品需求量急劇增加;廣大消費者也對乳制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來頻頻曝光的乳制品質量安全事件卻嚴重威脅著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不斷沖擊著消費者對中國乳制品質量安全的信心。尤其,中國2010年頒布的“生乳新國標”再次考驗著消費者對中國乳制品質量安全的信心。
一、中國“生乳新國標”
乳業作為世界傳統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衛生部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包括乳品產品標準15項、生產規范兩項、檢驗方法標準49項。其中,《生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將菌落總數從每毫升50萬下調至200萬,比美國、歐盟菌落總數每毫升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每100克蛋白質含量從2.95克下調至2.8克,低于國際標準3.0克,而國外則明顯高于中國,新西蘭為3.8克,歐美國家也多在3.2克以上[2]。因而,這一“生乳新國標”立刻引發中國乳業標準大討論,有觀點認為該標準是“全球最差標準”;也有觀點認為中國乳品行業處于初級階段,該標準符合中國國情。據農業部門調查,中國生乳每100克蛋白質含量在2.8~3.2克之間,平均值為2.95克;有專家表示,《生乳》蛋白質指標是生乳收購的最低要求,是反映原料乳的質量指標,不是供消費者食用的乳制品產品指標[3]。
二、中國乳業產業鏈及發展狀況
(一)乳業產業鏈
乳業產業鏈是以乳制品為對象,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奶源采購開始,到乳制品生產結束,最后由銷售網絡把乳制品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將奶農、奶站、乳制品加工企業、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模型,即從奶農→奶站→加工企業→零售企業→消費者的供應鏈模式。乳業產業鏈將分散在各個環節的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并創造價值。
(二)發展狀況
1.產業鏈的前端——奶源分散不穩定。乳業產業鏈的前端以小規模奶農為主,奶源分散不穩定。由于建設奶牛養殖基地成本高見效慢,個體奶牛養殖戶大量出現,80%的奶牛分散在農戶手中,規模化牛場數目不到20%,且養殖規模小,科學飼喂水平低,飼料和環境不符合要求,戶均養奶牛數僅為5頭,造成了奶源分散不穩定的局面,成為制約整個產業發展的瓶頸。
2.產業鏈的前端中介——奶站組織形式多樣。乳業產業鏈的前端中介環節是奶站,組織形式多樣。奶站主要負責收奶、初步質檢、冷藏和運輸工作。而奶站有企業自行建立的,也有奶農自發形成的,私人經營奶站占絕大多數,沒有統一標準;作為追求市場利益的中介環節,奶站在缺乏質量監督和道德約束的條件下存在較大的機會主義傾向。上游乳制品加工企業形成了以蒙牛、伊利、光明等為主的乳業壟斷集團以及南方巴氏奶與北方常溫奶對峙的局面,奶源爭奪激烈,中小企業生存困難[4]。
3.產業鏈的中端——加工企業目標的不相容性。乳業產業鏈的中端是加工企業,由于加工企業與奶農之間市場目標定位不同,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沒有形成產業一體化合作關系,只是市場買賣關系,從而造成兩者追求目標的不相容性。目標不相容性導致加工企業與奶農之間相互爭奪利益,長期過度競爭。
4.產業鏈的后端——流通渠道壓價銷售。乳業產業鏈的后端是零售企業,流通渠道壓價銷售,造成加工企業無法反哺奶農。由于以超市為主的現代銷售渠道已經成為乳品銷售的主渠道,大型連鎖超市、食品連鎖超市和連鎖便利店等為了追求盈利,利用超市的規模及網絡優勢地位向供應商收費。而連鎖超市的利潤要求和經營定位使終端市場的成本壓力向前傳遞,導致加工企業無法將利益反哺給乳業產業鏈前端的奶農[5]。
三、乳業產業鏈的組織關系及交易費用
(一)組織關系
1.奶農與奶站。奶站是以擠奶、收奶和服務為主的專業經濟組織,其主要功能是集中擠奶、統一售奶、結算奶款、貸款擔保、奶價保護、技術服務。奶站已成為奶農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成為與農戶直接銜接的獨立主體。奶站與奶農的利益關系明顯不對等。由于飼養規模小、信息不完全,奶農幾乎處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議價能力低,處于產業鏈的劣勢,奶農與奶站具有博弈關系[6]。奶農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具有投機心理,可能損害奶站、企業甚至消費者的利益;奶站針對奶農具有機會主義傾向,會壓榨奶農利益。
2.奶站與企業。奶站是為降低交易成本而設立的專門負責各奶源基地收奶及初步檢質工作的組織。奶站與企業之間存在兩種關系:一是奶站所有權歸企業所有,企業與奶站存在委托代理關系。由于無法確定奶站管理者利益目標是否與企業一致,企業面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二是奶站產權獨立,企業與奶站存在一種動態博弈關系[7]。企業通過這一做法降低了交易費用,提高了收益,但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企業與奶農很難形成長期合作均衡。
3.企業與消費。目前,加工企業直接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的途徑有三種:乳品直銷方式、消費者訂奶方式和網上銷售方式。乳品直銷是指乳品加工企業組織建立的直接從事零售活動的乳品銷售店;消費者訂奶是指企業通過訂奶點向消費者征訂牛奶的通路;網上銷售是指通過電子商務完成訂奶業務。
(二)交易費用
奶農面臨由于奶站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的較高的交易成本,如奶站對奶農的壓款、拒收等;奶站主要面臨檢測成本、監督成本和由于合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損失;企業主要面臨談判成本、簽約成本和內部組織成本。乳業交易成本的大小與各方機會主義行為、奶源供給穩定性、市場需求確定性、談判數目、交易頻率等有關。
四、“生乳新國標”對中國乳業的影響
(一)生產者角度
1.奶農:“生乳新國標”提高了生乳收購門檻,但降低了對奶農提供優質奶的激勵,使奶農具有機會主義傾向,如向奶中摻水、摻假等,只提供最低標準的奶源。長期低質量奶源流入市場,引起消費者信心的下降,使消費者轉而尋找高質量的產品(外國品牌)而減少對本國奶制品的需求,反饋至奶農即導致低質量原奶過多而無法賣出,使一些奶農殺牛、賣牛,減少了農民收入和增收途徑。
2.奶站:“生乳新國標”迫使奶站收購大部分低質量奶,低質量奶供過于求。一部分低質量奶通過事先與企業簽訂合約或政府補貼而售出,一部分原奶滯留。滯留的低質量奶誘使奶站從事機會主義行為,主要是摻假。2008年爆發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奶站大量添加三聚氰胺所引起,使中國乳制品行業受重創,增長幾乎為零。同時,低質量奶源將高質量奶源逐出市場,奶站、企業面臨逆向選擇。
3.企業:“生乳新國標”之爭,是巴氏奶與常溫奶兩派之爭,即乳業兩大利益集團之爭。南方巴氏奶是由巴氏滅菌法加工而成的鮮奶,采用72℃~85℃的低溫殺菌,一般保質期較短,但保存了絕大部分的營養和口感;常溫奶則是通過超高溫殺菌的牛奶,常溫下可以保存一個月以上。顯然,巴氏奶對奶源的要求更高。“降低”的乳業標準加劇了企業之間對奶源的瘋狂爭奪,有利于大企業壟斷寡頭對乳業市場的進一步擴張,增強了壟斷勢力,提高了行業壁壘,增加了一些企業的交易費用和成本,同時可能導致一些企業的尋租行為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8]。此外,中小企業一方面面臨全國性大型企業爭奪之后的越來越少的奶源,一方面所得奶源質量在不斷下降,生產成本高而市場占有率小,面臨困難重重。
(二)消費者角度
“寬松”的乳業標準導致大多數原奶中菌落數量增多而蛋白質含量減少。有的有害菌落代謝物通過殺菌消滅不了,故菌落越多對人體越有害;蛋白質含量的減少意味著牛奶營養物質的不足。長期而言,消費者失去對國內乳制品市場的信心,轉而購買外國產品,導致“洋奶粉”漲價,從而消費者要花更高的價格購買乳制品,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權益和知情權,同時不利于國內乳業發展,導致乳業市場萎縮。
五、政策建議
中國乳業產業鏈結構分布不合理,上游奶源建設規模化、自動化程度低,散戶養殖比例較大,由此造成原奶質量普遍低,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衛生部頒布“生乳新國標”,旨在基于中國乳業發展現狀降低指標,保護乳業,但這種做法實質上沒有起到推動乳業發展的作用。中國政府應積極采取對策措施,促進乳業發展,提高產品質量,保障消費安全。
(一)采取縱向一體化的組織形式
為提高奶制品質量,政府應鼓勵采取縱向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其一,成立奶業合作社,奶農以土地、奶牛等入股加入奶業合作社,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種植,對奶牛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購買生產資料,從根本上提高奶牛飼養管理水平。其二,組建自營奶站。奶站是奶源管理與保護的核心。可由奶農入股購入奶站資產,組建自營奶站,采用嚴格的機械化擠奶方式,減少乳業中間環節,大力發展冷鏈運輸技術,加強奶源組織和管理,改善欄舍環境水平,進行適度規模化養殖,提高飼料質量。其三,組建多主體合作社。成立由獸醫、奶農、配種站和奶站等組成的多主體合作社,提供從配種、飼料、防疫、治病、信用到集中收奶等一整套社會化服務,為奶農分散飼養奶畜和逐步集約化經營提供必要條件[9]。
(二)構建質量安全檢測和追溯體系
由于乳業產業鏈各環節聯系脆弱,各環節必須嚴格把關,提高質量安全意識,消除質量安全隱患,構建質量安全檢測和追溯體系,切實保證產品質量安全[10]。體系應借助互聯網技術結成動態聯盟,建立有效的信息獲取、信息管理與信息交換機制,真實記錄乳品產業鏈每個階段、各個環節的信息,提高信息傳遞效率,發現問題快速響應,明確界定不同環節相關主體的責任,消除安全隱患,從而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乳品產業鏈HACCP體系,對可能發生的食品安全危害進行及時評估,有效預防乳品安全問題,從而保證消費者的乳品食用安全。
(三)加強政府監督和管理
加強政府對乳品企業之間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的監督和管理,避免政府的尋租行為及企業的官商勾結;制定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企業制定比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更高的企業標準。積極發揮政府、行業協會的作用,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公平競爭,建立健全乳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乳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乳業發展風險保障基金制度、乳品安全信用制度及乳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制定乳業優惠政策,積極引導乳品行業投資、產業結構、區域分布趨于合理化,推行規范化飼養和機械化擠奶,加強自主技術研發,提高內部管理效率,加強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四)引導形成科學消費觀念
隨著中國乳業的快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乳制品需求日益增加,也對乳制品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乳品消費需求是促進乳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原動力。要積極發揮政府、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廣大消費者科學消費、健康消費,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乳品企業應積極調整優化乳品結構,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乳制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誠度,塑造企業良好形象,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優的乳制品,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 何亮,李小軍.奶業產業鏈中企業與奶農合作的博弈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2):101-102.
[2] 侯雋.爭議乳業新國標[J].中國經濟周刊,2011,(26):58-59.
[3] 專家答疑:生乳新國標符合國情[J].質量探索,2011,(7):32.
[4] 趙云平,劉秀梅,鮑震宇.奶業組織模式變遷及對奶戶利益的影響——以呼和浩特市奶業發展為例[J].調研世界,2006,(6):20-23.
[5] 楊偉民,胡定寰.食品安全背景下的乳業產業鏈與組織模式創新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33-35.
[6] 侯淑霞,郝娟娟,姜海燕.乳品產業鏈縱向組織關系的經濟學分析——“以+公司+奶站+農戶”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08,(6):111-114.
[7] 李芊蕾,湯世強,張磊.乳業供應鏈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及對策思考[J].商業時代,2010,(26): 136-137.
[8] 寶音,都仍,郭曉川,鄭承云.基于博弈論的奶業企業與奶農利益關系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6,(11):6-8.
[9] 楊偉民.基于供應鏈的乳業“一體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增刊):93-94.
[10] 周任重,肖丹.保障中國乳品產業鏈質量安全的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10):385-386.
[11] 劉海林,賀建華.加強奶源質量控制 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J].中國乳業,2010,(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