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文化資本的由來的介紹引入文化資本的三種主要形態,分析文化資本積累的特征及其積累機制,介紹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文化資本,進而成為文化產品等形式,并維護各國自己的利益,傳承社會文化。據此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關鍵詞:文化資本;資本積累;文化強國;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83-02
一、文化資本的由來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把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三種資本類型,每一種資本既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又可以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相互轉化。所謂文化資本,是借助于傳播式教育、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等教育方式來傳遞的文化物品。
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生產過剩的問題越加嚴重,相比較而言,文化產品是相對匱乏的,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要求和落后的文化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同時人們也意識到,文化的力量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已經成為保證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的力量。眾志成城的抗非典精神,萬眾一心的奧運精神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資源具有稀缺性,不同的行為者在不同的場域追逐著不同的符號資本,包括文化資源都是不同社會主體和社會階級的爭奪對象。占有這類資源就可以獲取一定的物質的和象征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源就開始成為文化資本。
二、文化資本的形態
文化資本的三種基本形式:第一是客觀的形態,以文化商品的形式,主要以機器、書籍、圖片的形式存在。第二是具體的形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 的形式存在。這種文化資本的積累是處于身體狀態之中,通常表現為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第三是體制的狀態,以一種客觀化的形式。通過學術資格認證的客觀化的文化資本,在社會上得到人們的官方認可與尊重,這種文化資本在形式上獨立于承擔資本的個人,具有合法性、強制性,是官方承認的、得到保障的,我們稱之為體制化的文化資本。
前兩種形式可以分別稱作文化產品和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文化資本的內在化,文化的內在化需要投入時間來學習,具有非代替性,是必須由實踐主體身體力行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文化能力是一種內在化的文化資本,它是人們固定財富的確定的組成的一部分。如果說文化能力是文化資本的內在化,那么文化產品就是文化資本客體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一種文化產品必然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價值,其價值就是文化資本被實踐主體內在化并賦予文化產品的那部分,它以物質的形式存在。如果以經濟資本為前提,文化產品可以作為特質財富被占有;如果以文化能力為前提,文化產品可以被象征性地占有。例如一個收藏家拍得一件藝術品,他獲得了該文化產品的物資財富,但是若他不懂得鑒賞,那么他就無法獲得其象征性的意義上消費、享受。
文化資本的三種形態都與利益密切相關,布爾迪厄認為正是這種利益關系成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因為社會活動的實踐主體是以異質性的身份參與的,這異質性主要表現為他們擁有不同質或量的資本。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各國擁有不同的文化資本,文化大國利用文化的體制化規定約束著國際活動的規章制度,在這些不平等的約束下,進行不平等的交易,使出于文化劣勢的國家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的旗幟,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把中國建設成文化強國。
三、中國在建設文化強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文化資本的研究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深,中國的文化資本化運作雖然已經在實踐的層面上進行,但對文化資本的理論研究的重視才剛剛起步。文化資本理論研究的不足使得文化資本的運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嚴重阻礙了實踐層面上的文化資本的發展。文化資本實踐層面上的盲目發展與緩慢發展反過來又阻礙了文化資本理論研究工作的進行,這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培養和發展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不利于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變,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對于文化資本的研究多是把文化資本品當作純粹的經濟商品來看,按照經濟規律的運作方式經營文化資本品,從而忽視了關于文化資本的社會文化價值的研究,割裂了文化資本積累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的邏輯聯系。對文化資本的積累機制的研究有助于彌補不僅可以拓展了文化資本理論研究的視野,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參照系,也有益于實踐層面上的文化資本積累。
(二)文化產業的發展滯后
美國作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其“強”不僅表現經濟上的強大、軍事上的強大,而且表現在文化上的強大。近年來,文化產業份額占到美國經濟總量的25%,僅美國的文化產業所占的GDP額就可以排到世界第五位。2009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 500億美元,約占當年美國GDP的11.97%。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占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就有548.4萬人。從1996年起,美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就開始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由此可見,美國的文化產業,不僅已經成為該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成為當前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戰略的重要載體。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產值僅為1.11萬億,占GDP比重為2.78%。而美國文化產業產值占其GDP的15%~18%,僅好萊塢電影就長期占有全球電影市場70%的份額。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顯然還有很大差距。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還很不匹配,難以滿足國內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產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面對西方進行文化入侵的輿論與實踐面前,也往往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文化資本相關理論對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啟示
(一)繼續深化文化資本相關理論研究
在注重文化資本經濟價值研究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資本所具有的的社會價值的研究。由于,文化資本社會價值研究的價值難以衡量,而且短時間內難以凸顯其重要性,因此,要加大對文化資本社會價值研究的投入,培養一大批具有專業文化素質和專研精神的文化資本研究人才,深挖文化資本的價值,推進文化資本研究,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研究。運用各種文化形式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實質,把核心價值體系貫徹到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鞏固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
(二)努力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一,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準、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建立和完善若干個集創意研發、產業孵化、產品交易、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示范園區,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信息、交易、展示平臺,為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
第二,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為文化產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重點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推動主要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支持全國文化票務網絡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絡整合,鼓勵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進行廣電網絡的區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推進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的跨地區整合以及數字影院的建設和改造。要支持國有出版發行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兼并重組。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演藝娛樂、動漫等領域。支持優先選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文化設備及產品。與此同時,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
第三,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近年來,中國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雖然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數量有所增長,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渠道仍比較狹窄,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傳播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要貫徹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努力形成鼓勵、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長效機制。要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展覽、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網絡游戲、出版物、音樂舞蹈和雜技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抓好國際營銷網絡建設。要支持動漫、網絡游戲、電子出版物等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要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國外興辦文化實體,建立文化產品營銷網點,實現落地經營。要辦好國家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通過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中譯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倪鵬飛,等.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2—定位:讓中國城市共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 顧江.文化產業研究:第一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5] 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528.
[6] 屠啟宇.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與培育社會資本[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1,(3):124-128.
[7] 張勇.軟實力:觀察區域經濟資源稟賦的新視角[J].新視野,2007,(1):32-34.[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