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興起對中國人力資源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為此應怎樣通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行素質教育,建立人才市場及正常流動機制等措施,以達到合理開發中國的人力資源之目的。
關鍵詞:知識經濟;人力資源;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096-02
一、人力資源與知識經濟的關系
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誰能擁有高度競爭力的大批人才,誰就能掌握未來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由此,如何培養大批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的共同戰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使用,不僅關系到一個企業的成敗,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強弱。知識經濟強調人力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創造力的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們知道,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以及高科技產、離不開人力資源。加之,在知識經濟中,商品生產消耗的主要是人力資源;尤其是人的智力,資本與勞動的結合主要是人力資本與勞動者的結臺,勞動者對非人力資本(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的依賴程度逐漸弱化,這說明,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并在知識經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
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羅默在他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中指出:“在生產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技術、資本和勞動力這三個要素。”如果說二百年前工業經濟開始代替了農業經濟,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如今已進入知識經濟開始代替工業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資源、知識資本和知識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形態。知識經濟即人才經濟、創新經濟、智能經濟。知識經濟是當代科技、經濟綜合發展的結果。農業經濟以鐵器為標志,工業經濟以蒸汽機為標志,知識經濟是以信息為主要特征的。知識正日益成為生產要素中的核心,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力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優化與否不僅取決于本國的自然資源,更取決于人力資源結構是否優化。畸形的人力資源結構形成畸形的經濟結構,畸形的經濟結構也會引起畸形的人力資源結構,要是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調整和引導,就會導致惡性循環,從而影響經濟的協調發展。另外,如果沒有具有一定彈性的人力資源結構,經濟結構的演進速度就會受到約束,調整經濟結構所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
(二)人力資源是企業效益提高的根本因素
美國的李·亞科卡以自己在美國福特和克萊斯勒兩大公司長期管理的經驗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那些富有激情和敬業精神的管理人才。”我們知道,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是企業的三種主要資源,其中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是有限的有形資源,而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一個企業全體職工所具備的現實和潛在的生產能力,是可再生的無限的無形資源。只要通過教育、培訓和開發等活動來提高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就可減輕非人力資源稀缺的壓力,所以人們把對人進行智力投資看作是“一本萬利”的事情,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實現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往往要依靠人力資源的粘合劑作用,這種粘合的強度和效用提高與否,直接影響到企業效益的高低。
(三)人力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
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人,對可持續發展起決定作用。可持續發展主要指的是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和和諧統一的持續發展,三者能否統一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人類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程度,人力資源的素質以及人對生產、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只有消耗高素質、高品質的人力資源,才能實現自然資源、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和諧發展三者的平衡關系。
二、知識經濟對中國人力資源的挑戰
知識經濟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這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說挑戰,是因為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很落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勞動力整體素質比較低,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人力資源開發困難。
(一)中國人力資源的現狀與危機 .
1.人口多、素質低,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中國人口的膨脹,加重了中國的經濟負擔和經濟資源的耗用負擔,從而導致社會缺乏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以及改善和提高人力資源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嚴重影響了中國人力資源的開發,并進一步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從以下資料可以得到證明:中國目前15歲以上文盲率為17.52%,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數僅占2.3%,在近3億的產業工人中,受過中等(含技工學校)以及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員不足4%。
2.人力資源結構與社會經濟結構不適應。中國人力資源結構與社會經濟結構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在三次產業中的就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過大;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過小;二是人力資源的知識文化層次結構不合理,文盲、半文盲較多;三是人力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合理,人才東流,造成中、西部地區人才稀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合理發展和國家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
3.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出現“學非所用”和“用非所學”的用人局面,于是造成人力資源投資成本擴張,收益率低下。換句話說,也就是人力資源的前期投資沒有產生效益,不得不進行人力資源的第二投資,使得投資遠遠超過預算。
(二)中國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困難
在中國人力資源現狀不容樂觀、危機四伏的同時,中國人力資源的開發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困難,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投入需求增加與政府財力不足的矛盾。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即將到來,我們必須重視教育,增加教育的投入。由于中國教育投入長期是由主要的、單一的政府承擔,社會各方面力量辦學缺少多元化,加之,中國的財力不足,政府只能以極其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來維持龐大的教育體系,從而形成增加教育投入與國家財力不足的矛盾。據(世界教育報告)統計表明,中國用占世界1.8%的教育經費占世界中小學總數的19.81%的中小學生;世界各國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均為3.6%,其中發達國家為5.7%,其他發展中國家平均為4%,而中國長期低于3%。
2.人力資源流動配置沒有按市場機制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的流動配置應通過市場配置功能加以實現,但是,由于中國的各項制度還不完善,人力資源的流動配置是不合理的。比如,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滯后、失業保險社會程度低,難以解決人力資源流動的后顧之憂,從而束縛了人力資源的流動;戶籍制度和住房制度嚴重制約著人力資源市場化;人力資源的配置由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安排,排斥市場機制的配置功能。以上因素導致了人力資源市場不健全,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3.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滯后,教育改革缺乏導向。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部門,教育的學科結構、普通教育結構以及高等教育結構的改革,往往是以人力資源市場的信號為導向的,但是,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尚未真正形成,市場對人力資源素質的要求沒有發出及時靈敏的信號,使教育改革缺乏導向。即使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很多教育改革的決策者對需要什么樣素質、什么樣的素質結構仍處于迷茫之中。
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以本國的國情和現狀為出發點,制定實施適合本國國情的人力資源開發和配制的政策。
(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把“科教興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明確教育的使命必須站在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不斷深化改革,重視教育的素質和人才素質的提高,為此,必須使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在時間上應體現出終身化的趨勢;在空間上應體現國際化的趨勢。
(二)改變教育模式使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站在世紀的交匯點上,面對文化貧困的中國人力資源,提高他們的素質是當務之急的事,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實現。而教育作為人類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環節,教育模式必須服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轉變,構建出適應知識經濟的創新教育模式。
(三)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配置
目前中國存在著零亂的職業介紹所,這是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尚未建立的表現。要建立完整的人力資源市場,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就應該明確人力資源是市場的供求主體;建立公平合理的勞動力價格機制;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的服務體系;建立政府對人力資源市場的宏觀調控體系;加快人力資源市場的組織規范和立法工作。
(四)制定相關配套政策,保證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為了使人力資源不浪費,人力資源流動不受約束,我們就必須對住房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制度進行改革,從而滿足人力資源流動的要求,為人力資源的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邁曾,李明德.創新——知識經濟的靈魂[M].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1998.
[2] 范柏乃,江蕾.知識經濟:世界經濟發展新動態和中國的戰略對策[J].科學·經濟·社會,1999,(1).
[3] 寧王山.政治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 葉上雄.中學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