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情況復雜,規模龐大,產生了一定的債務風險,已成為制約地方經濟和事業發展的消極因素,如不積極防范和化解,將會嚴重沖擊地方財政的穩固運行和財政的可持續性發展。主要對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化解對策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143-02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地方政府開始紛紛建立地方融資平臺以解決地方發展和支出中的資金瓶頸問題。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萬億中,政府負有償還和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總計是9.05萬億,占84.4%,而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1.66萬億,占15.6%,而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政府性債務余額中,有80%是由政府負有償還、擔保責任,總計是3.95萬億左右。地方融資平臺是本輪地方政府性債務的主要舉債主體,占比約50%。
一、巨額地方政府債務存在的的風險
1.加劇地方財政困難。對于政府新增收入,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執行財政支出政策,另一方面要償還債務。若為了保證正常支出和債務償還同步進行,面對巨大的財務壓力,地方政府只能再次舉借新債,形成惡性循環;若不借新債,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產品的巨大投入將難以為繼,從而使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難以改善,延緩了地方經濟發展,也會制約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加劇財政困難,導致地方政府陷入兩難境地。
2.擾亂銀行業發展。銀行在提供貸款時,往往較看重政府信用,而地方財政財政收入受到宏觀經濟變等多重因素影響。一旦商業銀行貸款出現風險,整個銀行業甚至金融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影響。
3.破壞政府公信力。由于政府是公共權力部門,債權人追債的成本很高、難度很大,當政府帶頭賴賬不還,對整個社會誠信體系造成巨大影響。并且若地方政府債務償還不及時致使地方政府信用降低,會加大地方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建設中合理舉借債務的難度,影響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政府債務風險一旦形成,可能造成地方財政支付危機,進而引發國企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拖欠、社會保障難以給付,不僅會影響政權運轉,還會使政府在群眾中喪失威信,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
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幾點建議
1.改革現有的財政收入分配體制刻不容緩。事實上,當地方財政收入不足以平衡財政支出的時候,地方政府除了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壓縮本級公共服務支出,以及“跑部錢進”之外,只能利用轄區內資源獲取預算外收入。面對巨額的債務壓力,地方政府不得不走上“賣地還貸”之路,“土地財政”就是這種“自謀財路”的結果。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財政收入分配體制,增加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分配體系中的比重,改變目前這種中央富、地方窮的“頭重腳輕”局面。
2.合理確定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造成地方財政困難、地方政府債務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財政體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相稱。要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必須從財政體制方面入手,在現有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核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上級和下級政府之間的財權與事權,科學劃分上級和下級財政之間的收入與支出,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情況,加大對區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地方財政的可用財力,減少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一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精簡機構,淘汰冗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二是轉變政府職能,界定政府與市場的界限,財政性資金不要過多地投入生產性、競爭性領域;三是改善干部考核指標,將債務的多少納入干部考核體系,而不是單純地以GDP的增長作為提拔干部的主要標準。要通過建立公開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使合理的地方政府舉債規范化,并設法使地方政府存在隱形債務顯形化,杜絕以往沒有地方債務沒有“正門”,只好走“旁門”的不合理現象,堵住各種隱形、違規的借債融資渠道。
3.必須加大對地方融資的審核和監督。當前,由于缺乏科學決策程序,一些官員出于個人政績的考慮,僅憑個人意志拍板,脫離現實,不顧財力民力,前建后拆、前拆后建的重復建設現象和盲目投資建設“形象工程”的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在“新官不理舊債”官場風氣下,一些地方官員在任期內大舉借債,最后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下任的情況并不少見,結果導致社會資源浪費嚴重,引起群眾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有限的地方財政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于造福人民、改善民生,縮減行政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減少公共財政資金“跑、冒、滴、漏”現象,是擺在首位的問題。顯然,如果沒有相應的跟蹤監督措施,恐怕無法防止資金被挪用,甚至被用于“政績工程”建設。因此,地方融資必須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由地方人大審核、監督。
4.建立健全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體系。(1)清查地方政府現有債務規模。全面了解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現實狀況是防范與化解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風險的首要條件。準確把握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總體規模。對應該由地方政府負責的債務,要按照債務償還期限劃分不同檔次,根據財力增長幅度制訂相應的償還計劃,做好償債資金的準備工作。(2)建立起與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相應的各種管理與風險防范機制。1)建立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披露制度。2)實行嚴格規范的債務投資決策責任制。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擔保機制,減輕潛在的債務風險。4)建立地方財政償債機制。5)制定與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管理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6)盡快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預警系統。(3)建立地方公債制度,規范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行為。地方公債是國家公債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舉債權是規范的分稅制體制下各級政府應有的財權,這是幾乎所有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國家長期實踐得出的經驗。在建立中央政府嚴格審批和監管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規范的地方公債制度,允許地方財政發行統一的債券籌集地方公用事業發展資金,這也是規范當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行為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松濤.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及其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1.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