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保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綜合性金融產品順應了國內小微企業經濟發展的趨勢。從商業銀行角度看國內保理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新興的利潤增長點;從企業角度看可解決因抵質押物不足帶來的融資難。所以,加快國內保理業務在小微企業中的推廣,必將有利于破解長期困擾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增強中國小微企業的競爭力,促進其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保理業務;小微企業;融資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167-02
一、保理與國內保理業務
1.保理。保理的英文對應詞是Factoring。迄今為止,國際商業界和金融界對保理的定義尚未統一。目前國內普遍接受、 廣泛采用的是國際統一司法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對保理的定義。根據《國際保理公約》第1條第2款規定的理解:保理是指一方當事人(供貨商或出口商)與另一方當事人(保理商)之間所訂立的契約關系。根據該契約,供貨商可以或將要向保理商轉讓供貨商與其客戶(債務人)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但是主要供債務人個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的銷售所產生的應收賬款除外。保理商應履行至少下述兩項職能:為供貨商融通資金,包括貨款和預付款;銷售分戶賬管理;應收賬款的催收;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
2.國內保理業務。根據《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規范》第4條第2款的規定:“保理業務是指一項以債權人轉讓其應收賬款為前提,集融資、應收賬款催收、管理及壞賬擔保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二、國內保理業務發展的優勢分析
1.中國發展國內保理業務潛力巨大。2000 年,中國經營保理業務的保理商只有3 家,保理總量為2.12 億歐元。2000 年后的迅速發展與2001 年發生的南京愛立信倒戈事件有關。2000 —2010 年十一年間中國保理營業額增長了728 倍,2009 —2010 年更是出現了年均增幅高達129.64%的強勁發展勢頭。這說明保理業務在中國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知、所使用。2010 年中國保理業務量(包括國際保理和國內保理)達到1 545.5億歐元,占世界保理業務總額的9.38%;其中,國際保理345.9 億歐元,國內保理1 199.6 億歐元;2011 年,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和國內保理業務量折合人民幣 2.24 萬億元,約合 3 56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數據顯示,自 2008 年起,中國的出口雙保理業務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球首位。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保理業務量與GDP 之比一般約為 2.93%,在保理業務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保理業務量可占 GDP 的 6%以上,英國、意大利、中國臺灣甚至達到了 15%。2010 年中國國內保理業務總額占GDP 比例尚不足2.5%,國際保理業務總額僅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國內保理業務發展空間極廣。
2.中國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高度重視。目前中國小微企業一方面面臨融資難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擁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小微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過程中,往往由于無法提供有效的抵質押品而被銀行拒之門外。保理融資體現的是中小客戶手中應收賬款的價值,特別是當小微企業的下游買家是一些在銀行有充足授信額度的核心企業時,小微企業憑借著與實力強大的核心企業的上下游關系,可以有效增強企業的銀行信用。與此同時,銀行敘做保理融資所承擔的風險已轉化為中小客戶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也可以確保銀行風險的有效轉嫁,并最終幫助小微企業將應收賬款轉變為現金收入,從而獲得業務發展所需資金,實現銀企雙贏。這正是保理業務的發展機會。2012年4月19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14號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支持小型微型企業采取知識產權質押、倉單質押、商鋪經營權質押、商業信用保險保單質押、商業保理、典當等多種方式融資。”
3.關于保理業務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根據前述保理業務的涵義,可知保理業務的操作涉及兩個合同三方當事人,即在銷售商賣方與購貨商買方之間商品或服務買賣合同存在的前提下,銷售商與保理商通過保理合同將收取的應收賬款權利移交給保理商。因此,應收賬款轉讓是保理業務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基礎,保理業務實質上是一個債權讓與問題。根據199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 79 條至83條對債權讓與作了比較完善的規定,從而形成了保理業務的基本法律框架;《商業銀行法》第3條規定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其中商業銀行可以經營的業務除了傳統的存貸款,國內外結算,發放銀行卡等業務外,還包括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這一規定為商業銀行開展保理業務預留了法律空間;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國際國內慣例,特制定本規范。
特別是2010年以來,銀監會頒布了《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簡稱“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它初步構建和完善了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法規框架。其中規定應通過“受托支付”的方式,“將貸款通過借款人賬戶支付給符合合同約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對象”,就是要付給借款人的上游賣家。保理專家對這一模式都十分熟悉,因為這與保理業務中應收賬款融資支付給賣家的理念基本一致。在市場中我們也看到,很多流貸需求已經轉化為從應收賬款入手的保理融資。流動資金貸款受托支付的相關規定對中國的保理業務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4.國民經濟和國際貿易的持續發展。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增長,2011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達3.6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其中,出口1.9萬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萬億美元,增長24.9%。中國的出口總額在世界排名第一,進口總額在世界排名第二。不斷拓展的市場空間必將吸引更多的同業進入這一業務領域,更多的銀行參與及商業保理公司的加入顯示出中國保理市場的巨大潛力。
三、國內保理業務發展的困境分析
1.對國內保理業務宣傳力度不夠。保理業務雖然是一種新興的金融產品,從2000年3 月中國銀行首家推出了發票貼現業務和綜合保理業務兩項國內代理融資業務,以解決應收賬款追討問題至今,中國引進該項業務已有十幾年的歷史,應該說保理業務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是比較緩慢的,特別是國內保理業務的開展,有些小微企業根本沒有聽說過,甚至一些銀行相關業務人員自身都對它比較陌生。這與銀行對該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到位存在直接關系。更沒有充分認識到保理業務的優勢,導致國內保理業務無法快速而廣泛地開展。
2.國內保理業務沒有制定統一行業規則。盡管中國現在已接受《國際保理公約》和《國際保理業務管理規則》,但這畢竟是關于國際保理業務的規范,對國內保理業務,缺乏一套既適合中國具體國情又符合國際規則的法律、法規來指導具體的國內保理業務實踐。直至目前國內保理業務幾乎無法可依。雖然國內各大銀行都制定了自己國內保理業務規范或者管理辦法,例如,《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規范》、《中國建設銀行國內保理業務管理辦法》、《中國農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辦法》、《中國工商銀行國內保理業務管理辦法》等。這些規范或者管理辦法對保理定義、分類、業務流程、收費、保理合同格式等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形成了中國商業銀行各自為戰的局面,大大限制了中國國內保理業發展的規范性。
3.小微企業征信信息機制不健全。無論是國際保理業務或者國內保理業務都是建立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的。保理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成千上萬的小微企業。到目前為止,中國大約有小微企業4 200多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8%,經工商注冊的小微企業數量460萬戶個體、私營企業達3 800萬戶。小微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總額的60%,上繳的稅收已經超過總額的一半,提供了全國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小微企業正成為中國創新的主力軍。保理的主要業務就是對小微企業的買賣雙方進行資信調查,而資信調查是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作為保理商的銀行協調相關部門(如工商、稅務、質量技術監督、統計、國資辦、海關、人行等)建立全面的綜合性小微企業征信信息系統和網絡數據系統。目前,由于征信數據的缺失、信用監管的缺乏、社會信用意識的滯后和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低等因素,銀行和小微企業間的信用資源分隔,給銀行資信調查帶來困難。
4.國內保理業務缺乏高素質、綜合型人才。與保理業務技術相比,大力發展國內保理業務更關鍵的是人才。國內保理從業機構和人員對國內保理業務大多是停留在初期的理論認識上,缺乏管理實務方面的鍛煉。究其原因:一是國內保理業務人員大多是銀行職員崗位的轉變,沒有得到系統的培訓;二是目前中國高校沒有開辦保理方面的專業,保理專業人才短缺,從而影響了國內保理業務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和應用范圍。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預見,國內保理業務在中國將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要想實現國內保理業務新的飛躍,首先加強對國內保理業務的宣傳和推廣力度;第二要加強相關法律建設,盡快出臺國內保理業務統一行業標準;第三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保理業務的風險管;第四要全面提高國內保理從業人員素質和專業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閻慶民.積極推進中國保理業務發展,服務實體經濟 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第 44 屆年會上講話[N].證券日報,2012-06-06(A02).
[2] 李宏建,邊立峰.促進國內保理業務健康發展的幾點思考[N].河北經濟日報,2011-01-06(006).
[3] 馮雅竹.中國商業銀行保理業務運用于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分析[J].經濟問題,2010,(7).
[4] 人民銀行沈陽分行辦公室課題組.國內保理業務發展中存在的障礙及對策[J].黑龍江金融,2008,(3).
[5] 張曉建.應收賬款保理融資業務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2,(2).
[6] 馬翹楚.中國商業銀行開展國內保理業務的法律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0,(2).
[7]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保理公約》中文譯本(1988年5月28日訂立)[Z].
[8] 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規范[Z].
[9] 中國建設銀行國內保理業務管理辦法(2008年修訂版) [Z].
[10] 宋浩平.國際信貸:第2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1.[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