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始發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公允價值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本身和金融危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卻是不容忽視的。通過論述公允價值與金融市場的關系,分析作為現代經濟計量基礎的公允價值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局限性。
關鍵詞:公允價值;金融危機;凈利潤;股價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171-02
一、公允價值概述
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卷美國、波及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又一次把公允價值推向了風口浪尖,引發了人們對公允價值含義的重新思考。
早在2006年底,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計量日,在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正常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時將會收到的或解除一項負債時將會付出的價格。”后又于2007年初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9號《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選擇》,強制美國公司(尤其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特定的金融資產和負債,這標志著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開始得到廣泛推廣。
中國財政部在2006 年2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將公允價值列為主要計量屬性之一,給出的定義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充分理解公允價值的含義我們要認識到:公允價值是一種估計價格,最佳估計是具有活躍市場,同質資產或負債,每日都有大量交易,隨時可以取得公開、公平、透明的報價,交易為有序的市場價格。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市場中的局限性
金融市場是全球市場中最敏感的市場,金融市場的危機隨即就會成為世界經濟衰退的訊號。在此次次貸危機中,公允價值被指責為過于真實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機構財務狀況,以市場價格為最佳估計的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明顯地動搖了。基于這一經濟形勢,人們不得不反思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財務報告信息的局限性。
1.當資產負債表中的大量項目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就意味著有意或無意的偏見將會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報告公允價值將有可能導致管理部門的自我吹捧,其結果是企業只需要通過對估價程序進行表面看來很小的更改就可以實現對利潤和資本的操作。特別是作為金融機構的監管者,多年以來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進行評價的經驗表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要求大量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很細微的改變都會對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2.公允價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盡管目前證券的市場價值不斷下降,但金融機構仍然持有資產而沒有意圖低價出售,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卻要承擔資產減值的損失。
3.公允價值計量不能公允反映公司價值。公允價值隨市場波動而變動,價值變動隨意性很大。由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反映在公司的利潤表中,其數額的大小勢必會影響到企業利潤。在經濟繁榮期,金融資產的變動通常導致利潤表中出現較高的“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凈利潤的數額,給投資者以虛假繁榮的信息,引起上市公司股價的上升;而在經濟疲軟期,金融資產現行的市場價值走低,賬面價值大幅縮水,導致企業利潤表中通常出現“公允價值變動凈損失”,進而惡化凈利潤數額,使得上市公司的股價下降,甚至引起大規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斷惡化。
4.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的相互作用使得經濟環境更加不穩定。在資金流動性較強的情況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利潤被高估,以公允價值計量反映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為進一步推動金融投機的催化劑,泡沫越吹越多。當泡沫破裂以后,資產回歸正常價值,公允價值計量使企業資產大幅度縮水,利潤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嚴重的虧損,則產生金融危機。而在資金流動性較弱的情況下,資產卻被低估,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利潤被低估,以公允價值計量反映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不高,使投資者對低迷的金融環境更加絕望。因而,公允價值計量只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公司各項資產要素的公允價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個公司的公允價值信息。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市場中的優越性
縱然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種種局限性,然而公允價值在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的優越性卻是不能替代的。
1.公允價值計量擴大了市場約束和投資者糾正行動的范圍。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把表外業務納入到表內確認,及時反映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對風險揭示更全面,從而增加了市場約束和透明度,抑制交叉補貼,有利于及早發現、及時處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危機。
2.公允價值限制了銀行的流動性轉換功能。銀行流動性的作用與銀行非市場化信貸合約所產生的價值模糊性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對信貸合約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會使銀行不再具有某些特別的優勢。銀行通過證券化及其他風險轉換機制控制公允價值對盈利或損失的產生影響,用流動性準備金支持無法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穩健性。
3.加強對公允價值應用的監管,維護金融穩定。從金融穩定的角度,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業的審慎監管,有益于維護金融穩定、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公允價值的應用對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和保險業等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其他行業的使用者相比,金融監管部門更加關注與風險相關的信息,更加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管理。
雖然中國金融業在此次次貸危機中沒有受到巨大的損失,但是隨著中國逐步加大金融業開放程度以及大量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教訓和解決的措施對于中國金融業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鑒意義。公允價值是計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其處理和披露為投資者提供了關于當前市場情況和遠期狀況的信息,公允價值本身并沒有引起任何損失,而是客觀反映了企業的處境,為投資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對全球市場經受當前的混亂并防止未來的泡沫和相關經濟紊亂至關重要。公允價值計量已開始在中國審慎運用,我們應進一步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在中國運用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以確保公允價值會計在中國運用的適應性、合理性、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吳水澎,牟韶紅.公允價值計量對金融行業的影響[J].財會通訊,2010,(12).
[2] 徐玉德.公允價值計量理論與實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
[3] 孫楊清,徐詩奕,孫敏慧.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企業利潤的影響[J].財務分析,2010,(10).
[4] 楊明海.中國金融企業走出去熱的冷思考[J].財會月刊,2009,(9).
[5] 譚遙.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關系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
[6] 張練氣,王紀平.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思考[J].研究與探索,2009,(1).
[7] 黃世忠.金融危機觸發的公允價值論戰[J].中國金融,2009,(15).
[8] 葛家澍.公允價值計量面臨全球金融風暴的考驗[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1).
[9] 案例數據來源:平安公司財務報表.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