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的發展現狀進行闡述,通過介紹生態價值的概念、特性、實現、分類和意義和生態經濟價值與生態資本價值的文獻綜述闡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207-03
關于生態經濟學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間的關系。很多西方哲學家認為人類群體的增加被視作環境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思想家Aldo Leopold(1949)和Rachel Carson (1962)認為自然世界不是無限的,人類群體可能誘導不可逆轉的改變,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性。對于整個自然系統的健康,Lovelock(1979)的Gaia 概念強調了所有自然系統和人類責任(作為自然系統的一部分)的互聯性。同時,引出了技術樂觀(technological optimism),認為技術能使能源和資源有限增長,而相反的思想技術悲觀(technological pessimism)認為,技術帶來的能源限制將最終導致經濟增長停滯的概念[1]。因此,經常在實際操作中,生態經濟學讓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聯合解決此問題。生態經濟學中最關鍵的是研究其價值問題。
1.生態價值的概念、特性、實現、分類和意義。生態價值的概念。生態價值是指以地球生物圈作為生命維持系統或人類生存系統的價值或稱生存價值,它是自然界物質生產過程創造的價值 。它可以理解為“ 生態的價值(value of ecology)”和“ 生態性價值(value foe ecology)”,前者指生態所具有的價值,后者指具有生態屬性的價值或“對于生態的價值”。客體對主體的單向關系的價值觀認為,它是生命現象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和滿足需要的關系。它是指包括人在內的整個大自然系統(生物圈)內在的生態平衡價值,沒有合適的調控機制的情感不可能有很高的智商,而情感的調節和控制恰恰是意志的主要功能。同時它也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社會的產物,隨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狀況的變化,其內涵和處延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社會資源中的價值都和環境決策問題密不可分,其中一個是立足于社會哲學方面,而另一個則是基于環境和自然的經濟資源。但是,價值對于生態而言,生態價值則被布朗(1993年)定義為:一個人或社會團體的道德標準,是在生活中重要的有價值的通常被接受或個人堅持的判斷標準。公眾評論的價值比較傾向于人們認為重要的事情的范圍。一些生態特征對于當地社會可能沒有價值,但是對廣大的生態循環以及人類生存卻貢獻了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學者都對生態價值進行了界定,但無論何種方式的界定,都表現了生態價值是自然和社會系統的共同財富。自然既為人類提供了生態價值也為人類獲取生態價值做了限定,過度開發和利用生態價值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
生態價值的內容。從人和其他生物與環境的要素來看,生態價值包括的內容為:一是生態價值具體表現為自然環境及其要素的自在價值、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二是人和其他生命對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即生命體的生態價值。從生態系統整體與要素的關系來看,生態價值也包括:生態系統要素對系統整體的生態價值,簡稱生態要素的生態價值;生態系統整體對系統要素的生態價值,簡稱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的特性。主要為主體整體性、全球連鎖性、矛盾復雜性、時間持續性、客觀存在性、戰略緊迫性、二元性。其二元性表現在價值中包括土地資本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土地資本價值和由土地物質供求決定的土地物質的虛假社會價值。尤其是市場供需狀況對生態價值存在明顯的影響。由于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增長使資源的稀缺性表現更加突出,當一種物品處于短缺狀況,并具有使用價值,才有市場價值。
生態價值的表現形式包括:包括生態的經濟價值、生態的倫理價值和生態的功能價值三個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生態價值也可以有以下主要表現形式:可直接用貨幣度量的一般等價物,即價格;以及簡潔形式表現的差級收入方式。同時,生態價值具有資源價值、環境價值、認識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生命維持價值和社會政治價值等主要形態。其中,生態的經濟價值是目前人類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重點考慮的內容。生態價值的經濟性體現在它與人類之間有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首先,生態本身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其次,生態的破壞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再次,是消除污染恢復生態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后勁 ;第四,生態的經濟價值顯效的周期較長,因而常為急功近利、狹隘自私者所不顧;第五,人類對生態的開發利用程度和生態對人類經濟的利用程度的把握具有很大的難度 。
生態價值的實現。生態價值真正得以實現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系中矛盾的解決。只有真正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中的關系,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生態價值。它從兩個方面實現:一方面是使生態價值所擁有的諸種價值形態,真正于人有益,對人發揮作用,滿足人的價值需求;另一方面是滿足生態客體由于人的生態利益而提出的客觀價值要求,使之發揮正常作用。同時,社會的生態化(按照生態規律的要求設計社會生產、生活 結構,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及社會中各種關系)也是生態價值的實現途徑。
生態價值的分類。在傳統的價值分類中,生態價值時常歸隱于“物質價值”、“自然價值”、“經濟價值”、“生理需要”價值、“ 綜合價值”等等之中,但這些分類都無法刻畫出生態價值的獨有特性和存在形態。而目前的研究表明,生態價值可具體分為環境的生態價值、生命體的生態價值、生態要素的生態價值、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四類。
生態價值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理論上,它有利于完善和發展我們原有的理論; 豐富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克服經濟發展目標的片面性,對若干經濟學概念和經濟指標賦予新的內容。在實踐中,一方面有利于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提高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認識到對生態經濟系統投入的勞動既可以使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改善,也可以因人類利用不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使生態價值下降甚至喪失。自然資源是勞動借以創造經濟價值的財富,所以,正確估計和評價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有利于正確認識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 有利于制訂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生態資源利用政策,防止生態遭受破壞。
生態價值論為合理制定自然資源的價格,建立合理的比價體系,實現自然資源商品化和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提供了客觀依據。經濟建設、環境建設同步進行既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根據這種關系就可以判斷出人的整個文明程度。 生態價值論的建立應該是實現人類的整個文明的契機和環節。
2.生態經濟價值。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提供多重的利益,因此我們將其看作是一種自然資源,人們利用的是生物資源的直接和間接利用價值[9]。以森林為例,其直接利用價值包括果實、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所提供的價值,間接利用價值主要是它所提供生態服務的價值[9]。生態系統同時可以調節河流量,這是其效益的異地實現,即以河流為通道,在空間上轉移,在轉移過程中逐漸形成可利用價值。
3.生態資本價值:生態資本作為一種資本固然是具有價值的,但其存在形式的多樣性、作用范圍的廣泛性以及作用途徑的復雜性,使其價值必然具有特殊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加之研究者認識視角的不同,關于生態資本價值的表現形式及其表現層次就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格局 。Krutilla早在1967年就定義了自然環境價值并首次將“存在價值”引入主流經濟學,認為生態資本的存在價值是獨立于人們對它進行使用的價值,提出要考慮生態資本在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價值分配,為定量評估生態資本價值奠定了理論基礎。1999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表了《投資科學:認識和利用美國自然資本》的長篇報告,報告詳細分析了美國自然環境的現狀和質量、自然財富的存量和流量、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及由此引起的危害,在此基礎上對美國自然資本的價值概括為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物種多樣性的價值、遺傳多樣性的價值、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和生物多樣性的美學價值。
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
一直以來,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理論和方法。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先后有包括美國、中國、加拿大、日本、 瑞典、挪威、 法國、德國等超過45個國家在內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或研究機構,開展了自然資源核算理論和方法及實施方案的研究和探索。中國部分學者也對資源的核算理論、核算方法、 核算技術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Costanza(1997)等人發表《世界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的價值》,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分17種進行賦值計算,這一研究是首次對全球生態資本的經濟價值進行確認和評估,雖然計算結果高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它讓人們認識到了生態資本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同時,Westman(1997)提出了“自然的服務”(nature’s services)的概念及其價值評估問題(Westman,1997);Daily 主編的《自然的服務——社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的出版都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1992年,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iam.R 最早提出了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并在1996年被Wackenagel 完善成為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
1.生態系統服務類型。Constanza 等學者(1997)將全球生物圈分為遠洋、海灣、海草/海藻、珊瑚礁、大陸架、熱帶森林、溫帶/北方森林、草原/牧場、潮汐帶/紅樹林、沼澤/洪泛平原、湖泊/河流、沙漠、苔原、冰川/巖石、農田、城市等16 個生態系統類型,并將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個類型,是目前最有影響的對生態系統服務類型的研究結果。最近的一些研究均以此生態系統服務分類方案開展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
生態系統的開放性使得生態系統服務(特別是其生態效益)具有無償性和外部性,使全人類受益,自然生態系統不僅可以同時提供多項服務,而且是最有效、最廉價、最持久的生態服務的提供系統,其生態服務并不能由技術輕易地取代。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構成。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構成的分析和科學分類是進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服務取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基本等同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自1989年來,Peace、Mcneely和 Turner等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分類,該研究構成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類研究的基礎。首先,Peace提出了環境資源的總經濟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環境資源的總經濟價值包括利用價值(直接利用價值和間接利用價值)、存在價值和選擇價值(包括個人將來的利用價值、其他人將來的利用價值和子孫后代將來的利用價值)。其次,McNeely 等將生物資源的價值分為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直接價值又分為消耗性利用價值、生產性利用價值;間接價值又分為非消耗性利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再次,Turner在論述濕地的效益及其管理時,將濕地效益的總經濟價值分為利用價值(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和選擇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存在價值和遺產價值)。第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生物多樣性價值劃分、Barbier的環境經濟價值分類、Serageldin 等(1994)的環境的經濟價值分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環境資產的經濟價值分類、以及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分類,都以上述分類為基礎且基本相同。因此,生態系統服務的總經濟價值(TEV)包括利用價值(UV)和非利用價值(NUV)兩部分,利用價值包括直接利用價值(DUV,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服務價值)、間接利用價值(IUV,即生態功能價值)和選擇價值(OV,即潛在利用價值),非利用價值包括遺產價值(BV)和存在價值(EV)。
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
1.生態價值是指生態系統及其各組成部分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以及其作為生命維持系統和人類生存系統所具有的價值。生態價值是價值體系中的最高價值,是人類全部社會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其價值量是難以估量的。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過程:生態系統服務于自然資本的價值評估是生態環境分析中的難點,相比對其進行的定性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定量研究顯得更為活躍,盡管現有的各種評估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仍然有各種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方法相繼推出,如直接假設法、間接假設法、直接觀察法、間接觀察法等。
因此,國內外的學者對其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計量生態價值的方法,根據文獻,有關生態價值計量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以下三種:(1)價值計量法。以資源的多種效益所承擔的社會價值量,或以它所造成的土地級差收益、社會必要勞動的減少作為計量值,并以貨幣形式表達。可歸為此類的有:相關替代法、估計法、加權推比法、再生產費用法、效益價值分解法、消耗法、補償法和級差地租計算法等。(2)效益計量法。不考慮資源生產中所投入的必要勞動量,而是以資源各種效能所形成的社會勞動的減少,作為效益計量值,并換算為貨幣當量。這種方法目前在國內外采用的較為普遍。即首先計算出各種效益的等效物及等效調整系數,然后計算隨時間變化的各種效益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作用效果,再根據不同的效益,在各年度的作用空間和作用強度,借助于等效物和調整系數,計算出各年度的資源價值的貨幣當量。(3)效能計量法。以人為手段所得到的相應自然資源效能的結果來作為該資源計量的依據。具體計量內容可分為實物量和貨幣當量。對其有形產品由它所分擔的價值確定,無形產品用可比價格計量。
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的意義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理論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確估計和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利于正確認識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有利于制訂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生態資源利用政策,防止生態遭受破壞。
參考文獻:
[1] ROBERT COSTANZA(1998),“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Coastal and Encironmental Pohy Program,Center forEnvironmental and Estuarine Studies.University o/ MaTland,Solomons.MD 20688-0035 (0:S.A.)
[2] Robert Costanza,Ralph d’ Arge,Rudolf de Groot alt,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Vol.387(1987),253-260.
[3] Pearce,D.W.1995.Blueprint 4:Captur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Value.London:Earth scan.
[4] Turner,R.K.,C.J.M.Jeroen,B.van den,T.Soderqvist,et al.2000.Ecological-economic analysis ofwetlands:scientific integration formanagement and policy.Ecological Economics,35 (1):7-23.
[5] Barbier,E.B.1994.Valuing environmental functions:tropical wetlands.Land Economics,70:155-173.
[6] Kondratyev,K.Y.1998.Multidimensional Global Change.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Loomis,J.) P.Kent,L.Strange,et al.2000.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impaired river basin:results from a contingentvaluation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33(1):103-117.
[7] 趙海月.論生態價值的特性、形態與實現[J].電子科技大學:社科報,1999,(3).
[8] 金卓,王晶,孔衛英.生態價值研究綜述[J].學術論壇:理論月刊,2011,(9).
[9] 王偉,陸健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類與簡直評估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5,(11).
[10] 孫能利,鞏錢文,張俊飚.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測算及其貢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7).
[11] 嚴立冬,陳光炬,劉加林,鄧遠建.生態資本構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態經濟學文獻的綜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5).
[12] 彭本榮,洪華生,陳偉琪.外國海岸帶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S1).
[13] OECD.1995.The Economic Apprais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s and Policies:A Practical Guide.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環境項目和政策的經濟評價指南[M].施涵,陳松,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