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高校創業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對就業競爭力和高校創業教育的關系解讀,論述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開展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摸索高校創業教育的三種模式。
關鍵詞:就業競爭力;創業教育;高校;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228-02
一、就業競爭力與創業教育的關系
創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創新,開辟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并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性行為的教育活動。創業教育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第三本教育護照”。高校創業教育是針對大學生這一創業教育客體開展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種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為一體的活動,它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創業精神,開發創業人格,提高創業素質和能力。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與高校創業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高校創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路徑和載體。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是開展高校創業教育的目的和歸宿。二者的有機融合和良性互動,是實現高等教育發展目標,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
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高校創業教育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和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契機。創業是一種新的就業方式。高校要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拓展就業渠道、加強創業教育管理。
其次,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高校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的呼喚和國家的訴求。高校創業教育為中國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較為具體的推進模型與行為方式,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和開發提供理論依據與重要參考,同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
再次,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高校創業教育是解決當前中國社會就業問題和化解民生難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高校創業教育成為破解當前乃至今后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它不僅可以把就業的壓力轉換為創業的動力,實現大學生就業,而且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實現就業倍增效應,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高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創新
中國高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可以劃分為研究型、教學型、職業技術型三種類型。與之相對應的高校創業教育則分為科技孵化模式、師生一體模式和分化拓展模式。
(一)科技孵化模式
研究型、綜合性高校創業教育多采用科技孵化模式。通過科研實踐、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型高校創業教育的科技孵化模式基于“大學科技園—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和優勢。大學科技園作為企業孵化器的一種,推動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大學生創業園是大學科技園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使大學生的創業理想成為現實。這種創業模式集中于高科技行業,項目大多是研究生的導師承擔的各級政府課題基金項目的成果。
(二)師生一體模式
教學型、特色型高校創業教育多采用師生一體模式。教學型高校在注重基礎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關注實踐性教學環節,旨在構建應用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為社會培育大量的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教學型高校創業教育的師生一體模式基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作用和優勢,憑借第一課堂(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學生活動)兩大優勢,形成以專業為依托,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模式。第一課堂以高校教師為主體,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注重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能力的養成和提高。形成“案例教學—創業計劃—實習模擬—實地創業”的教育體系。第二課堂以創業型學生社團為主力,通過開展創業大賽、創業講座、創業培訓等方式,營造校園創業氛圍,鍛煉大學生創業能力。
(三)分化拓展模式
職業技術型高校創業教育多采用分化拓展模式。目前中國高校數量最多、招生人數最多的是職業技術型高校。職業技術型高校旨在為社會培養最基本的創業型人才的高校,在創業教育目標上,重點培育動手能力強且生產上急需的創業型人才。
職業技術型高校創業教育的分化拓展模式形成了“企業訂單—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格局,即大學生加入公司企業的生產研發環節,利用企業內部創業的機會實現自己創業理想的行為。在課程設計和師資選用上,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和安排,共同完成,使所學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大學生定期到企業的不同技術崗位上實習,轉換角色,全面透徹地了解企業,樹立企業人意識。這樣既提高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又實現了校企之間的無縫對接,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葛莉.就業競爭力視閾下高校創業教育的模式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1,(12).
[2] 郝登峰.大學生就業創業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李時椿,常建坤.創業與創新管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