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生態文明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通過生態文明觀教育、發展生態循環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完善生態文明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6-0254-02
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社會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中國現代化建設布局由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這標志著,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展,黨對社會主義文明的認識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所追求的一種高境界的文明程度。
一、生態文明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一)生態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和諧是生物與環境有機聯系而形成的一種均勢,是生物與環境的平衡與穩定。社會和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社會和諧寓于生態和諧之中,這是馬克思對人類理想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經典描述。
在整個人類文明系統中,其他文明的產生、發展都必須建立在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前提下,生態文明事實上構成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態物質基礎,沒有生態文明其他文明也是無源之水、無果之花。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必須依附的自然環境,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都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的。不管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到多么先進的水平,也離不開它所處的自然環境。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是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協調地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之中;其保證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配套;基礎是穩定與平衡的和諧生態環境,和諧社會必須在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保持發展。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們將逐漸失去家園,中華民族將失去立足的空間,其他一切和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將無從談起。
(二)生態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資源保證
人要生存,首先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生產正是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欲望和需求。“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而且,“人們決不是首先‘處在這種對外界物的理論關系中’。正如任何動物一樣,他們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說,并在‘處在’某一種關系中,而是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們是從生產開始的)。”[2]
自然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資料。但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條件下,自然環境所能提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各種礦產資源、能量、空氣、水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都有是有限的。應當說在環境容量的閥限以內,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會保持在一種較為和諧的狀態,自然資源不會出現匱乏,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不會破壞自然界的整體平衡,各種污染也不會超出自然因子的自凈能力等等。反之,一旦超出這個閥限,那么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惡變,人破壞環境、環境又懲罰人的因果報應就會出現。人類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條件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嚴格控制在自然資源允許的限度內,如果超出這一限度,必然造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環境質量的下降,生態就失去和諧。
(三)生態和諧是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諧社會還必須而且應該是持續發展的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在發展觀上,我們誤入了“經濟增長論”的歧途,把發展等同于單純的經濟增長。受這種發展觀的影響,人們只注重發展經濟,追求經濟效益,而不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整體效益;只追求GDP,而把生態置于腦后;只關心眼前利益,而不關心長遠利益;只注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不注重其生態價值。這種影響的必然后果是:生產過程中只追求產值和利潤,而不顧“三廢”處理,這必然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必然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只注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不注重其生態價值,必然放縱人們對自然資源的胡亂開發和浪費使用,造成資源匱乏;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必然造成毀林開荒、毀草開墾、圍湖造田等短期行為,最終必然導致發展的不可持續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是無從談起。
二、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
(一)加強全民的生態文明觀教育——和諧社會構建的思想保證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現實一再證明,人類的每一個行動后面幾乎都有一個推動這一行動的“情感”,而“情感”后面又有一個“思想”或“觀念”。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樹立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首先要進行生態文明觀的教育。
從現狀來看,中國的多數人對于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真正清醒的認識,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誘發一些企業和個人只顧賺錢,不顧環境。公眾生態意識差形成的生態漠視,影響了生態環境,從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加強全民的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教育,一方面,人們通過學習生態自然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消費觀以及生態人口觀等知識,真正了解認識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使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從傳統道德觀向生態文明道德觀轉變,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樹立對自然的道德關懷。另一方面,有助于喚醒人們的危機意識,特別是要從歷史上已經發生的危機中學習吸取經驗,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能夠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把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并把它作為人類對自然界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這樣通過喚醒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和熱愛大自然,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發展循環生態經濟——和諧社會的經濟保證
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發展。但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生態矛盾,嚴重制約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的工業文明,建設符合現實需要的新型文明——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廢料循環再利用,變廢為寶,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它可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降低物質生產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清潔生產,減少污染和浪費。具體說就是發展經濟要與自然相協調,使資源的消耗速度不超過替代資源的開發速度,實現資源的循環或重復利用,將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自然系統自我凈化能力的閾值之內。經濟發展中只有追求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一體化,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新路,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生態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兩個緯度的結合,既要發展經濟也要減少環境影響,以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資源,實現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和環境退化的“分離”,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才能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關系趨于和諧,資源能得到多次利用,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實現和諧社會的持續發展。
(三)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諧社會的制度保證
制度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和依據。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等制度,這些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間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態文明建設得以正常運轉和發揮預期作用的根本依據。
首先,制定生態文明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一個相應的發展規劃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從國家層面上,要制定長遠的國家級的發展規劃,各個地方的生態發展規劃根據國家規劃的精神,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制定本地區的具體發展規劃。其次,積極完善環境保護經濟政策。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用市場機制調整市場主體的環境行為,讓其不僅不敢實施環境違法行為,而且愿意盡最大努力去保護環境。要有的放矢地改造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創設一些有利于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盡快建立可操作性強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通過節約集約利用環境資源,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第三,積極推進政府官員績效評價制度。把生態建設成果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之中,強化生態倫理建設的動力機制,引入綠色GDP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樹立全面的政績觀。各級領導干部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更要關注社會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黨政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實績考核評價體系,并以此作為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之一。
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達到人與人、 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讓我們的家園天藍、地綠、水凈,建成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 [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5.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