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商品交易是金融服務者與金融消費者之間以金融商品為標的的交易,交易中金融服務者與金融消費者處于嚴重信息不對稱狀態和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和實質正義價值的要求,金融服務者在締約階段應當就其銷售的金融商品及其提供的相應金融服務,對金融消費者進行必要的解釋。
關鍵詞:金融服務者;金融消費者;說明義務;誠實信用;實質正義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273-02
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是指金融服務者在締約階段就其銷售的金融商品及其提供的相應金融服務,對金融消費者進行必要解釋的法定義務。如同權利的產生與行使須具有其正當性基礎,義務的要求與規范同樣需探尋其存在之緣由。作為金融服務者法定義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締約說明義務的提出有其法理依據。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
誠實信用原則,依其字義,即一方當事人應遵從誠實準則行事,而對于另一方當事人對此的合理信賴應予以保護。關于誠實信用原則內涵,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誠實信用原則的理念體現為顧及他人之精神、人人可期待之交易道德基礎以及公平之衡量[1]。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主要包括:(1)指導之功能;(2)修正之功能;(3)創設之功能。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最根本的指導原則,是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準則,是法官進行價值判斷行使自由裁量權的依據,甚至被稱為現代民法中的“帝王條款”[2]。現今,世界各國均對誠實信用原則明文規定,可以說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法律現象,而且日趨呈現擴張趨勢。我國傳統文化向來推崇誠信觀念,立法上對此也予以確認,《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將該原則具體化制度化。在我國,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成為私法領域的基本原則,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派生法則
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靈魂,也是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金融商品交易同樣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金融商品交易是金融服務者與金融消費者之間以金融商品為標的的交易。金融商品具有高度的技術性與專業性,呈現出信息化特征,因此,金融服務者與金融消費者處于嚴重信息不對稱狀態。金融消費者無法像傳統有形物消費一樣,通過商品的外觀確定其品質,只能依賴金融服務者的說明來了解金融商品的具體內容,從而決定是否交易。實踐中,許多金融服務者出于對利益的追逐,濫用優勢地位,對金融消費者進行不實說明、不當勸誘,誤導金融消費者交易,損害金融消費者權益。
金融市場需要公開、公平、公正,誠實信用是其基石,只有誠信才能獲得公眾的信賴與信心。誠實信用原則應當成為維系金融商品交易的基礎,無論是金融服務者還是金融消費者都應當本著良好的主觀心態,實施良好的行為,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本文認為,金融服務者的締約說明義務是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派生的,是誠實信用原則在金融商品交易領域的具體化。在締約階段,金融服務者應當善意地積、極地向金融消費者說明金融商品的內容結構、交易風險以及雙方主要的權利義務等足以影響締約的重要事項,以確保金融消費者獲得真實、準確、完整的交易信息,調整信息分布的不對稱狀態。同時,禁止金融服務者以欺詐、不當勸誘等不誠信方式銷售金融商品,以保證公平交易。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對金融商品交易締約過程的控制,目的在于彌補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弱勢地位,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意思自治,從而維護交易的公平公正。
二、實質正義價值的要求
(一)從形式正義到實質正義的轉化
傳統合同法強調形式正義。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根本理念,是古典合同法的核心內容。在18、19世紀自由主義的全盛時期,合同自由作為合同法的完美法則,成為了達到正義的萬能鑰匙。然而,古典契約自由原則忽略了以下兩點:第一,具有法律上平等地位的當事人之間在經濟地位上存在著事實的不平等;第二,基于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所謂自由締約的結果可能是不公正的。在近代民法中,民法遵循的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把一切人都抽象地當做契約主體,不考慮主體間現實經濟能力與締約能力的差別,它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平等。這必然導致這樣一種事實發生:凡是由具體生存的各個人抽象而來的法律人格所表示的意思一致,契約即行成立。至于具體的當事人在現實中處于何種經濟環境、相互實力有何懸殊,則非所問,這就形成了形式上的平等與實質上的平等處于分離對立的狀態,使平等的理想狀態出現了缺陷[3]。片面追求形式上平等,忽視實質上不平等,只能實現形式上的正義,往往會導致實質非正義的出現。
順應對弱者保護的呼聲,新自然法學派中的正義論者認為,要以公平的正義在社會成員之間重新平等地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亦即要強化弱者、弱化強者,以彌補他們在經濟上的強弱勢差,實現平均正義。也就是說,要對絕對的合同自由進行限制,將實質正義引入合同法領域,用以彌補合同自由在現代市場經濟下的弊端和缺陷,實現從形式上的平等過渡到實質上的平等,形成現代合同自由原則。現代合同自由原則不僅保護個人利益,更強調保護社會利益,此時的合同自由是相對的,是要兼顧合同正義的合同自由。當合同自由的運用無法導向社會正義時,局部的、個人的合同自由失去原來絕對的支配地位而讓位于全局的、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合同正義[4]。國家參與將消除合同自由的消極方面,保護合同當事人中的弱者,使合同關系達到最大程度的公正,從而使社會經濟關系實現協調發展。因此,現代契約法的問題不再是契約自由,而是契約正義的問題了,法官、學者和立法者(開始)不斷正視當事人之間經濟地位不平等的現實,拋棄形式正義而追求實質正義[5]。
(二)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是對實質正義的追求
如果雙方當事人處于實質平等地位,在締約階段,他們各自收集、處理、分析與締約相關信息,并在此基礎上自己決定締約與否,一般不會產生說明義務,合同的意思自治會導向實質正義的實現。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處于實質不平等地位,對于締約重大信息處于嚴重不對稱狀態,在此基礎上還要強調自我決定、意思自治,就必然會背離實質正義價值。金融商品交易中,金融服務者與金融消費者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然而他們的經濟地位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更重要的是,無論在締約信息占有還是締約信息處理上,金融消費者完全處于弱勢地位。金融服務者與金融消費者對于締約重大信息掌握存在明顯差距,雙方不具備平等的談判能力,無法實現自我決定,此時,意思自治的適用只能導向非正義的結果。這就要求國家對于意思自治的保障由消極走向積極,對于金融商品交易進行干預,通過傾斜性權利義務的配置,達到保護弱者利益的目的。
國家法介入合同的過程是實質正義的要求。國家介入合同具體地表現為交易內容的控制和交易過程的強制[6]。羅爾斯認為,解決正義問題的最佳選擇就是按照純粹的程序正義理念來設計社會關系,以便達到“無論什么結果都是正義”的目的。因為純粹的程序正義在事先不存在正當結果的獨立標準,只要這種正當的程序得到人們的遵守,由其產生的結果就應被視為正確或應當,而不管該結果的具體內容如何[7]。而且,與交易內容控制相比,程序控制是對合同自由最大限度上的尊重,它通過規范交易過程盡量使當事人處于比較接近的交易能力狀態,恢復當事人自我決定的地位,保證起點的公平,這與自由競爭是相適宜的[6]。
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是法律對于金融商品交易進行的程序控制,通過金融服務者在締約階段,就其銷售的金融商品及其提供的相應金融服務向金融消費者進行必要解釋,確保金融消費者充分知曉其欲購買的金融商品與相應的金融服務,平衡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態,促使雙方當事人達到實質平等的地位,從而實現實質正義。如果法律不要求金融服務者承擔締約說明義務,不僅無法保證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而且無法避免金融服務者在利益驅動下,進行選擇性說明,即僅向金融消費者片面提供有助于獲利信息,屏蔽對其不利信息,誤導盲目消費。因而,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是對實質正義的追求。
綜上所述,金融服務者締約說明義務具有堅實的法理依據,是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是實質正義價值的表彰。金融服務者在締約階段,應當就其銷售的金融商品及其提供的相應金融服務,對金融消費者進行必要的解釋。
參考文獻:
[1] 于海純.保險人締約說明義務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25.
[2] 何孝元.誠實信用原則與衡平法[M].臺北:三民書局,1977:68-91.
[3] 李聲煒.契約自由失衡之初探[J].河北法學,2000,(2):96.
[4] 杜軍.格式條款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5):105-108.
[5] 梁慧星.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J].中外法學,1997,(2):24.
[6] 曹興權.保險締約信息義務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53-55.
[7] 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80-82.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