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述了宿州市農副食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促進農副食品加工業發展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鼓勵發展農副食品加工,延伸產業鏈,產品鏈和壯大企業規模,提升品牌效益等。
關鍵詞:農副食品加工業;現狀;對策建議;宿州市
中圖分類號 F32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07-02
農副食品加工業是指直接以農、林、牧、漁業產品為原料進行的谷物磨制、飼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類加工、水產品加工,以及蔬菜、水果和堅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動,是廣義農產品加工業的一種類型。“十五”以來,宿州市農副食品加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可喜變化,目前已成為支柱行業和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產業。
1 發展現狀
宿州市農副食品加工業主要以谷物磨制、飼料加工、植物油加工以及其他農副食品加工為主,近年來發展較快,企業結構得到改善,民營及多種經濟成分企業發展迅速,產品品種和深加工產品增加,行業集中度有一定提高,現已形成面粉、油脂、肉類制品的產業群體,涌現出一批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優勢,乃至在全國同行業有一定地位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
1.1 企業迅猛增加,龍頭企業不斷壯大 近10a來(2003—2012年),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呈快速發展之勢,企業總數由2003年的27家增加到2012年的146家,增加119家。在企業增加的同時,企業的規模也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以安徽皖王面粉集團、安徽福潤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等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加工基地,帶動了相關行業和產品的迅速發展。2012年,農副食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68家,占2012年收入超億元企業的27.5%,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7.8億元,占農副食品加工業的83.2%。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4家,安徽皖王面粉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蕭縣虹光企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蕭縣金鴿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安徽金玉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不斷做強做大,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態勢較好,經濟效益不錯,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1.2 總量不斷擴大,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伴隨著企業總數的增加和龍頭企業的壯大,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總量不斷擴大,產值居全市模以工業行業之首。2012年工業總產值達228.35億元,比2003年的9.16億元,增長24倍;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03年的9%提高到2012年的24.3%。
伴隨著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農副食品加工業的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量中,小麥粉產量由2003年的24.71萬t提高到2012年的454萬t,增長17.4倍,年均遞增38.2%;飼料由2003年的4.83萬t提高到2012年的39.15萬t,增長7.1倍,年均遞增26%;大米由0.41萬t提高到2.79萬t,增長5.8倍,年均遞增23.7%;鮮冷藏肉1.88萬t提高到15.68萬t,增長7.34倍,年均遞增26.6%。
1.3 效益提升較快,品牌產品不斷增多 近7a來(2003—2012年),宿州市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資產總額由2003年的5.14億元提高到2012的73.32億元,2012年比2003年增長13倍,年均遞增34.3%,2012年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資產總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3.8%,比2003年提高10.3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由2003年的8.77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82億元,增長24.7倍,實現利稅總額由2003年的0.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6.96億元,在宿州市規模工業32個行業中,創利稅排名第三。
農副食品加工業作為宿州市的傳統產業,歷來就有很多名、特、優產品。安徽皖王面粉集團有限公司、宿州市笑果飼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宿州市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宿州市符離集劉老二燒雞有限公司等生產的皖王、笑果、徽香源、劉老二等產品已成為國家或省級名牌產品。
1.4 從業人員快速增加,私營企業發展迅猛 農副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就業。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全部從業人員為18 260人,比2003年的2 716人增加15 544人,增長5.72倍,年均遞增23.6%,占宿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的12.4%,比2003年提高9.69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成為宿州市吸納勞動力和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行業之一。
隨著所有制結構的逐步調整,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經濟類型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其他經濟類型共同發展的格局,轉變成以私營為主導的格局。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私營企業96個,占農副食品加工業的65.7%,實現工業總產值134.56億元,占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的59%。
2 存在問題
2.1 產品檔次較低 宿州市農副食品加工業是“主食型”結構,以原始的米面、糧油加工為主,精加工的副食品比重小,技術結構不合理,主要問題是初級、粗放、低檔產品多,高級、精細、深加工產品少。2012年規模工業企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146家,其中谷物磨制企業94家,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23家,其它農副食品加工8家(淀粉及淀粉制品6家)。
2.2 企業規模偏小 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對整體帶動作用仍然偏弱,尤其表現在缺乏深加工的特大型企業。2012年農副食品加工業大中型企業7家,占4.5%,小微型企業139家,占95.2%。大中型、小微型企業分別完成工業總產值72.23億元、156.12億元,分別占31.6%、68.4%。小微型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4.43億元,實現利稅5.2億元,分別占68.4%和74.7%。規模經營對食品行業來說至關重要,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規模小,難以抵抗市場風險。
2.3 農產品轉換能力較低 現階段,宿州市農產品(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加工程度雖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國際上常用農產品加工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相比的辦法衡量農產品加工工業發展水平。據測算,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約是1.2:1,而安徽省為1.6:1,全國為1.9∶1。
3 對策建議
3.1 繼續鼓勵發展農副食品加工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是連接第一產業、牽動第三產業,具有延伸作用的加工產業,雖然資金回報率不高,但投入較少,投資回收較快。從近年國家政策看,農副食品加工業符合國家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產業發展政策。從宿州市屬于農業大市自身特點看,農產品原料供應豐富,農副食品加工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有利條件。因此要大力倡導和積極鼓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
3.2 鼓勵農副食品加工企業延伸發展 農副食品加工業屬于上游行業,向下可以帶動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業、醫藥制造業等多行業的發展,因此應鼓勵支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加快研發下游新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加工程度低,食品工業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低的落后狀況。
3.3 鼓勵企業壯大規模,提升品牌效益 在產品日趨同質化的今天,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就必須提升產品的誠信度、知名度、美譽度。因此各級政府要制定激勵政策、創新機制,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農副食品加工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引導企業開展重質量、創品牌活動;鼓勵企業創新管理,積極推行ISO質量體系認證工作,打造品牌,打響名牌,營造市場,以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和集聚,以品牌推動產業集聚檔次的提升。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