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糜子新品種“內糜9號”的品種來源及選育經過、特征特性和產量表現、適宜種植區域及其栽培技術要點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關鍵詞:糜子;新品種;內糜9號;選育
中圖分類號 F30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25-02
糜子是我國北方干旱和半干旱丘陵山地的優勢作物,選育抗逆、豐產、品質好和適應性強的糜子新品種,適當發展糜子生產,對提高糧食產量、豐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品種來源及選育經過
“內糜9號”經雜交選育而成,其親本選用目標性狀突出且優勢互補的兩個地方品種。母本:準旗牛蛋糜子,為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丘陵山區地方品種,其抗旱性強,較抗鹽堿,品質好;父本:巴盟大紅糜子,是巴盟地方品種,其耐旱性強,豐產性能好。內糜9號的選育采用有性雜交方法,利用單交方式對所選定的兩個性狀互補的親本進行成對雜交,其去雄采用溫燙殺雄,具體做法:在每天的17∶00后選擇有開花特征的標準單株進行整穗,每穗留下120個小穗,用46~48℃的溫水浸泡10min,并將去雄后的穗子及時套袋、授粉。該品種于1995年雜交,經過多代選擇,2004年定型,品系代號伊9522-02-5-1,2005-2006年進行品系鑒定,2007-2008年進行品系比較試驗,2009-2011年參加國家糜子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其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適應性。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學特征 該品種生長勢較強,幼苗健壯,種子出土能力較強,粳性,株高131.1cm,主莖節數6.8節。
2.2 經濟性狀 側穗,主穗長33.1cm,穗重5.7g,分蘗成穗整齊,粒紅色,千粒重8.2g。
2.3 生育期 中熟,生育期99~102d。
2.4 抗逆性 經多年多點試驗,“內糜9號”抗旱、抗鹽堿、抗倒伏、抗落粒性強,且高抗黑穗病等。
2.5 品質 籽粒水分含量10.6%,粗脂肪含量3.5%,粗蛋白含量12.5%,碳水化合物含量73.5%。
3 產量表現
3.1 國家糜子(粳性)品種區域試驗 2009-2011年參加全國糜子(粳性)品種區域試驗,每年16個點次,3年共42個點次,其中28個點次增產,14個點次減產。平均單產3 836.8kg/hm2,比統一對照榆糜3號增產6.8%,居第2位(見表1)。
3.2 國家糜子(粳性)品種生產試驗 2011年參加全國糜子(粳性)品種生產試驗,4試點平均667m2產293.9kg,較統一對照榆糜3號平均增產13.4%,較當地對照品種增產11.8%。該品種產量高,且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見表2)。
4 適宜種植區域
適宜在≥10℃積溫1 900~3 100℃的地區種植,即適宜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赤峰、達拉特、寧夏固原、甘肅慶陽、陜西定邊、河北張家口等地種植。
5 栽培技術要點
5.1 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緩、保肥保水、有機質較高的地塊,應避免重茬迎茬,前茬以豆茬、馬鈴薯茬或玉米茬為宜。整地要達到平、勻、凈、細,上虛下實。
5.2 基肥及種肥 基肥667m2施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kg,種肥磷酸二銨5~7.5kg,追肥尿素5kg。旱作肥料需在整地或播種時一次性施入。
5.3 播種期 播種期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為宜。地溫穩定在10℃以上,視土壤墑情適時播種。
5.4 播種量 本品種每667m2適宜播量,旱作1kg,留苗5萬~6萬株;平原灌區1.5kg,留苗6萬~8萬株。
5.5 種子處理 (1)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精選,剔除空粒、秕粒、破粒、草籽和雜質;曬種2~3d。(2)播種前用0.3%種子量的拌種雙拌種,可有效防治黑穗病;用40%甲拌磷乳油拌麥麩、玉米渣、秕谷制成毒谷,隨種撒施,可有效防治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
5.6 田間管理與收獲 2~3片葉時進行間苗,4~5片葉時進行定苗。中耕鋤草2~3次,第一次結合間苗進行。生長期間注意防治粘蟲、玉米螟等害蟲。穗基部多數籽粒蠟熟期可收獲,一般在9月中下旬降霜之前收獲,霜凍之后收獲落粒嚴重。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