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索貴州省黔西南州水稻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條件下的最佳栽插密度。以湘優109為試驗品種,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6個處理進行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在地膜覆蓋栽培中,水稻的最佳栽插密度為12 000穴/667m2,單產可達到786.9kg/667m2。比當地常規栽培方法(不覆膜)、常規栽培密度(11 000穴/667m2)增產72.5kg/667m2,增幅10.1%;經濟效益每667m2增凈產值286元。
關鍵詞:地膜覆蓋;水稻;密度;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31-03
水稻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四川省農科院率先試驗并在四川推廣的一項成熟的節水抗旱高產栽培實用技術。它不僅具有明顯的保墑節水效果,而且可以增產、省工、增效。興義市自2010年引進在各鄉鎮開展試驗示范,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項技術的推廣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深入研究此項技術,結合貴州省黔西南州自然氣候特點及水稻生產的實際,2012年,根據貴州省黔西南州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安排,特在興義市開展了地膜覆蓋栽培水稻的密度對比試驗,旨在為貴州省黔西南州示范推廣該項新技術作指導。現將試驗情況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試驗安排在興義市馬嶺鎮平寨村韋定書家責任田內,海拔1 100m,無霜期339d,年降雨量1 275mm,年均溫17.1℃。試驗田取土樣測試,pH值6.2,有機質44.9g/kg,全氮2.416g/kg,堿解氮172.5mg/kg,有效磷52.1mg/kg,緩效鉀98mg/kg,速效鉀102mg/kg。前作小麥。
1.2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湘優109。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18.4m2。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2m以上。處理(1)-(5):覆膜栽培,處理(1)9 000穴/667m2(每小區栽249穴),處理(2)10 000穴/667m2(每小區栽276穴),處理(3)11 000穴/667m2(每小區栽303穴),處理(4)12 000穴/667m2(每小區栽330穴),處理(5)13 000穴/667m2(每小區栽360穴)。每個處理插3廂(每一廂廂面寬1.40m,廂與廂之間溝寬0.2m,廂長4m),處理間溝寬25cm,重復間溝寬35cm,溝深15cm。采用大三圍小三角方式栽插,即每窩以三角形方式插3穴,苗間距為14cm,距廂面邊沿10cm處開始栽插,行距30cm,每廂栽插4行。處理(6)為對照(ck):不覆膜、寬窄行栽培,密度11 000穴/667m2。栽培規格(26cm+42cm)×24cm,小區寬4.6m,小區長4m,每個小區栽14行,插303穴。
1.4 栽培管理 苗床期栽培管理:采用旱育稀植的方式育苗。前作(小麥)收獲后,及時翻犁,將土壤耙平整細,然后開溝作廂,廂面寬1.2m,施磷肥100g/m2,過磷酸鈣200g/m2,用鋤輕欠于土壤,播種前澆透水,然后用敵克松進行苗床消毒。2012年4月8日播種,播芽谷45g/m2,4月15日出苗,5月12日追第一次肥,用尿素5kg/667m2。
大田期栽培管理:翻犁時用廄肥1 500kg/667m2作基肥,在整平廂面前,一次性全層施肥,施尿素20kg/667m2、過磷酸鈣35kg/667m2、氯化鉀5kg/667m2,尿素、鉀肥和磷肥于最后一次耙田時施下,肥料與廂面土壤充分混合均勻。廂面平整后再覆蓋地膜,覆膜后按密度設計打穴,使地膜緊貼廂面泥土,不被風刮起且不留任何空隙,以防膜下長草,每穴栽插兩粒谷帶蘗壯秧。地膜用量為3.5kg/667m2。
5月21日移栽,移栽時秧齡36d,5月28日追分蘗肥,用尿素15kg/667m2。6月20日、6月29日用氧化樂果防治稻飛虱。7月15日用大功臣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7月20日用稻瘟凈防冶稻瘟病。
在水稻移栽后,每個處理考察2個小區,每小區考察5穴,主要考察基本苗、分蘗力、最高苗,有效穗、成穗率等。收割前每小區取樣5穴,在室內考察穗部性狀。9月15日收割,每小區單打單曬,曬干揚凈后分別稱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試驗所設6個處理,處理(4)產量最高為786.9kg/667m2,比處理(6)(ck)增產72.5 kg/667m2;其次是處理(5)單產為762.7kg/667m2,比處理(6)(ck)增產48.3kg/667m2;第三是處理(3)單產為728.6kg/667m2,比處理(6)(ck)增產14.3kg/667m2;第四是處理(6)(ck)單產為714.4kg/667m2;第五是處理(2)單產為690.5kg/667m2,比處理(6)(ck)減產23.9kg/667m2;處理(1)產量最低,單產為675.4kg/667m2,比處理(6)(ck)減產39kg/667m2。
2.2 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1)-(5)投入費用為549元/667m2,處理(6)投入費用為545元/667m2。處理(4)凈產值為2 598.6元/667m2,比處理(6)(ck)每667m2增凈產值286元;處理(5)凈產值為2 501元/667m2,比處理(6)(ck)每667m2增凈產值188.4元;處理(3)凈產值為2 365.4元/667m2,比對照每667m2增凈產值52.8元;處理(1)凈產值為2 152.6元/667m2,每667m2凈產值比對照減少160元;處理(2)凈產值為2 213元/667m2,每667m2凈產值比對照減少99.6元。
2.3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3看,不同處理對株高、穗長、千粒重的影響不大。從結實率看,處理(1)的結實率最高為97.9%,其次處理(2)為97.4%,第三是處理(3)為97%,第四是處理(6)為96.4%,第五為處理(4)為95.8%,處理(5)結實率最低為93.8%。由此可見,對于覆膜栽培,隨著密度的增加,結實率逐漸降低。(詳細經濟性狀見表3)。
2.4 方差分析與結果 從表4方差分析結果看: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而處理間達到1%極顯著水平。
從表5不同處理小區平均產量的新復極差測驗結果表明:處理(4)與處理(6)、處理(2)、處理(1)達到1%極顯著水平,處理(5)與處理(2)、處理(1)達1%的極顯著水平;處理(4)與處理(3)達5%顯著水平,處理(5)與處理(6)達5%的顯著水平,處理(3)與處理(1)達5%的顯著水平;其余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
2.5 不同處理對分蘗率、成穗率的影響 分蘗率的高低依次是:處理(5)為239%、處理(3)為223%、處理(2)為215%、處理(4)為212%、處理(1)為191%、處理(6)最低為180%。成穗率的高低依次是:處理(6)為78.7%、處理(1)為78.6%、處理(4)為78.1%、處理(5)為78%、處理(2)為77.4%、處理(3)最低為74.6%。
2.6 不同處理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水稻生育期影響不大,覆膜栽培的全生育期為148d,比不覆膜栽培的152d早4d成熟。(詳細生育期進程見表6)
試驗結果表明: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地膜覆蓋栽培水稻的最佳密度為12 000穴/667m2,單產為786.9kg/667m2。該密度下水稻的群體結構與個體能得到很好的協調,有利于奪取高產。稀植時雖然單穴分蘗強、有效穗多,但總有效穗卻偏少;種植過密雖然有效穗多,但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卻偏少。所以,稀植與過密都難以奪得高產。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