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宜秀區白澤湖鄉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穩定發展水稻生產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領導重視,進一步強化領導責任意識;保護耕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合理布局,調整水稻種植結構等。
關鍵詞:白澤湖鄉;水稻種植;穩定發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36-02
白澤湖鄉位于安慶市郊,曾是水稻高產地區。近幾年來由于勞動力外出等多種原因,導致我鄉水稻面積逐年下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 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1.1 基礎設施薄弱 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白澤湖鄉就沒有搞過大型的農田水利建設,部分農田排灌功能差,少數地方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尤其是近年來氣候多變、旱澇頻繁,基礎設施減災、抗災能力較弱,直接影響到水稻的正常生產。如2011年春夏季嚴重干旱,全鄉水稻受災面積達0.133萬hm2,其中有近0.02萬hm2早稻因無水栽秧而改種旱作,導致水稻總產下降10%以上。
1.2 種田農民綜合素質較低 由于地處城郊,大量勞動力到城市打工或者從事工商業,留守家中的大多是“386199”部隊,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老年勞動力占80%左右。他們科技素質低、體力差,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差,不知道依靠科技發展水稻生產,一些增產增效技術推廣普及慢。比如,頻振式殺蟲燈是節本增效的核心技術之一,在我鄉部分村因為農戶不愿意分擔電費而放棄使用。
1.3 產銷不能較好銜接 盡管我鄉在4a前就成立了水稻種植協會,但由于龍頭企業與農戶沒有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在履行訂單時,互利合作與法律意識不強,有的農戶在出售優質稻時,誰出價高就賣給誰,個別企業在原料緊俏時,能嚴格履約,一旦市場飽和,則收購積極性不高,甚至有壓級壓價現象。
1.4 種稻效益差 盡管種植優質水稻比種植普通水稻效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特別是近幾年的種子市場價格上漲幅度大,導致生產成本偏高,相對于種植其它經濟作物和外出務工來講,水稻生產效益低。
1.5 種植大戶少 由于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水稻生產還是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加上農戶手中不缺錢,不在乎土地租金,寧愿將土地閑置也不愿意出租。這樣,土地難以適度流轉和集中,不利于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生產。
1.6 農技人員技術創新能力較差 我鄉農技站近10a基本沒有錄用補充大、中專等院校畢業生,現有人員60%在45歲以上,年齡老化。再加上缺少經費,多數同志沒有機會參加必要的學習、培訓、進修,造成水稻生產知識過時、老化,觀念陳舊,創新能力較差。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日新月異的今天,農技人員現有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已很難適應現階段農技推廣工作需要。
2 發展水稻生產的對策建議
2.1 領導重視,進一步強化領導責任意識 各級領導要把水稻生產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來抓,把該項工作納入鄉鎮黨政一把手全年工作績效考核內容進行考核。在組織上保證水稻生產發展,重點扶持競爭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稻米加工龍頭企業,構筑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對現有的幾家加工企業整合資源,集中優勢,共創名牌。
2.2 保護耕地,加大農田基本建設 要嚴格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法》,在保護區內杜絕亂用耕地和盲目拋荒現象,切實做到征地、用地與開發農田和復耕農田相結合,保證水稻復種面積穩定在0.33萬hm2左右。同時,要搞好水利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改造中低產田,建立高產穩產良田。
2.3 合理布局,調整水稻種植結構 要擴大名優特水稻的種植面積。粳稻銷售行情和價格比晚秈稻高15%以上,要擴大粳稻種植,力爭面積突破0.133萬hm2;秈稻生產要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比如不斷擴大香米、黑米的種植面積;同時,要引進、試驗、示范糧經、糧油、糧菜間作套種等新型種植模式和新品種,以及高產高效的栽培技術,努力提高水稻田的產量和效益。
2.4 科技興農,強化科技服務 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強化公益性推廣隊伍職能,加大辦點示范力度,大力推廣優質良種和輕簡栽培、保優栽培、生態種植、標準化生產等技術,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指導,不斷提高稻米生產的科技含量。
2.5 推廣技術,提高科學種稻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農技推廣體系,要將鄉鎮農技站“三權”回收到區農業主管部門,建立科學的內部管理機制,承擔起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無償的公益性服務,同時邀請科研院校、專業合作組織、涉農單位、農業龍頭企業和各種社會力量組建多元化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形成政府與市場互動發展的新格局。二是要不斷創新農技推廣方式,利用現代傳媒及時發布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采取點面結合示范引導,推廣優質良種,推廣輕簡、節本、高效、無公害標準化的栽培技術,實行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三是繼續開展陽光工程培訓,培養科技型農民隊伍,四是建立高素質的農業執法隊伍,確保農資市場的有序、公平和公正。
2.6 以培育種植大戶為重點,健全土地流轉機制 積極引導土地合理流轉,適度集中,為種植大戶開展規模經營提供條件。同時,要加大對種植大戶的政策、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的扶持,不斷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
2.7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投入,實現水稻產業化經營 一是鄉政府要增加對水稻生產的投入,包括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水稻種植大戶的資金補貼等。二是鼓勵金融機構把保護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每年安排一定數目的貸款用于水稻生產、加工和流通。三是建立優質糧生產基地,比如優質雙季稻種植基地、優質粳稻種植基地。實行優質糧訂單工程,培育種糧大戶、糧食行業協會。四是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吸引鄉外投資商合作開發水稻及相關項目,吸引農民、企業和相關單位投資參股,把產、購、銷、加工等環節有效連接起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