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重介紹了2012年懷寧縣石鏡鄉大力發展優質棉生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優質棉生產;成效;措施;懷寧縣石鏡鄉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40-02
為了提高棉花單產,改善棉纖維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穩定棉花生產,促進棉紡及相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勞動就業、社會安定作出貢獻,2012年懷寧縣石鏡鄉大力發展優質棉生產,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2012年全鄉棉花種植面積620hm2,其中優質棉種植面積466.67hm2,通過農業技術人員的辛勤工作以及廣大棉農的不懈努力,緊緊圍繞高產目標,強化技術措施落實,克服前期干旱、中期臺風等不利條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發展優質棉生產成效顯著
1.1 提高了單產,增加了效益 據2012年9月20日對生產優質棉鄉鎮的測產,每667m2種植1 320株,單株成鈴數37.4個,單鈴重5.7g,衣分41.3%,667m2產皮棉92.97kg,較非優質棉區皮棉單產80kg增加12.7kg,按皮棉單價22元/kg計算,每667m2增效285元,生產優質棉增加產值2 850萬余元。
1.2 提高了棉花質量 在優質棉產區統一采用優質棉品種中棉所63、稼元216,并結合推廣優質棉高產栽培管理技術,棉花品質實現了較大幅度地提升,棉花的品級提高0.6級, 棉纖維長度增加了2mm,比強度增加了3cN/tex,馬克隆值下降為4.6,棉花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增強。
1.3 統一了品種 優質棉產區實行統一供種,遏制了棉花品種多、亂、雜,確立了優良品種的主導地位。
1.4 集成了高產配套技術 充分汲取前幾年棉花優質高產經驗和試驗示范成果,圍繞棉花優質高產目標,形成了高度熟化的棉花優質高產技術。
1.5 普及了適用技術 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全程化控、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適用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與應用。
1.6 輻射帶動作用增強 通過發展優質棉生產,為我縣穩定棉花生產及高產栽培技術措施的落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全縣棉花生產水平的提高。
2 主要技術措施
(1)選用優良品種“中棉所63”、“稼元216”。
(2)采用營養缽育苗,在4月5~10日播種,培育大壯苗。
(3)適時移栽,澆足活棵“肥藥水”。5月中旬至6月初搶晴打洞移栽。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用鋤頭刮清移栽行的根茬,按株距板茬打洞。安缽時,先用三元素復合肥0.5kg、移栽靈25mL兌水50kg灌滿缽洞,隨即安缽,然后立即蓋土密封洞口,護根保濕,做到邊澆“肥藥水”、邊安缽,邊蓋土。通過缽洞的“肥藥水”既可促根、壯苗,又可殺滅土壤中的枯萎病菌,防治棉花枯萎病。
(4)深溝高畦,排澇降漬。要開好畦溝、腰溝、圍溝,溝溝相通,雨停溝干,促根生長。
(5)合理密植。每667m2栽1 600~2 000株,行距0.9~1.2m。
(6)科學施肥。每667m2用60~85kg棉花緩控釋(失)肥加50~75kg餅肥、0.2kg持力硼作基肥一次施下, 盛花期每667m2再施尿素15~20kg、氯化鉀0~20kg/667m2。在花鈴期結合防病治蟲各噴1次0.1%~0.2%速樂硼溶液2~3次。8月中旬至9月下旬結合防病治蟲,用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或1%過磷酸鈣浸出液)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每隔7~10d噴1次,連續噴4~5次。
(7)化學除草。棉花移栽前2~3d每667m2用草甘膦450mL或百草枯200~300mL加水50kg噴施除雜草。棉花移栽后若有雜草,可用10.8%高效蓋草能40~50mL或8.8%精喹禾靈40~50mL或5%豐山蓋草靈30mL或4%寬禾凈乳油90mL兌水50kg噴施行間,進行化學除草。
(8)及時排水及抗旱。水田改種的棉花梅雨季節應清溝排水、防澇降漬,伏旱期間應灌水抗旱2~3次。
丘陵崗地不能灌水的旱地注意防旱保墑。梅雨結束,一是要深鋤棉地,保持土壤水份;二是在行間挖“竹節”溝,在畦溝中做“竹節檔”,減少雷陣雨后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在棉花封行前,每遇到一次雨,都要做到雨后即鋤。
(9)系統化調。初蕾期每667m2用25%的助壯素2~4mL兌水10~15kg噴施棉苗,初花期每667m2用25%的助壯素6~8mL兌水20~25kg噴施中下部果枝尖,在8月15~20日用25%的助壯素12~20ml兌水30kg左右噴施上部果枝尖。
(10)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治棉田主要害蟲棉盲蝽、棉薊馬、斜紋夜蛾、棉鈴蟲,兼治次要害蟲。
3 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為切實加強對發展優質棉生產的組織領導,鄉政府成立了發展優質棉生產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發展優質棉生產的組織協調工作。同時,還成立了技術專家指導組,全面負責發展優質棉生產的技術方案制定、技術培訓指導以及技術措施落實。
(2)狠抓“五統一”落實。在優質棉產區實行統一應用良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病蟲防控。
(3)加大技術培訓。在優質棉產區組織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0期,培訓農民1 000多人次,印發技術明白紙3 000余份。
(4)強化技術指導。駐點農技員在每個點內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建立了5個監測點,對棉花的整個生育過程進行“三情”監測(苗情、墑情、病蟲情),根據監測結果,進村入戶,到田頭指導棉農進行棉花生產管理。
(5)加強試驗示范。開展了穴盤基質育苗、棉花密度與行距和施氮量及打頂日期等5因子5水平試驗。為篩選適合我鄉種植的棉花優良品種,還征集了10個棉花品種,開展棉花品種試驗。同時,在優質棉產區的每個村建立了3.33hm2優良品種示范片,組織農民現場觀摩。
(6)加大政策投入。鄉政府結合有關農業項目的實施,對農業項目資金進行整合使用,清理溝渠,鋪設道路,改善優質棉產區的基礎設施。
(7)落實病蟲害統防統治措施。采取統防統治措施,防治棉花病蟲害。優質棉產區實行統一測報,統一時間,統一用藥,統一組織機械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
致謝:本文經懷寧縣種植業管理局張取仁研究員審閱,特此致謝。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