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地處南方喀斯特山區的南丹縣縣域耕地地力情況及耕地土壤資源主要養分狀況進行分級評價分析,并剖析影響當地土壤可持續利用的主要障礙因素,針對性地提出一些發展對策及土壤改良措施,為提高當地土壤及耕地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南丹縣;耕地地力;土壤資源;改良措施;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60-02
土地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作為農作物的載體,對人類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長期以來,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造成了石山地區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貧困。桂西北石山地區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區域,該地區石山面積約有7.67萬hm2,占總面積的33.0%,半土半石山面積約有7.71萬hm2,占總面積的34.02%,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比較脆弱[1-4]。地處桂西北的南丹縣,位于云貴高原邊緣,東經107°01′~107°53′、北緯24°25′~25°37′。據資料顯示,南丹縣土地總面積38.99萬hm2,其中農用地面積26.09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6.90%;全縣已利用土地面積為26.56萬hm2,土地利用率為68.10%,其中農業用地面積25.95萬hm2,占已利用面積的97.7%;未利用土地12.47萬hm2,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為4.57萬hm2,占未利用土地面積的36.66%。為掌握南丹縣耕地地力情況,按農業部測土配方項目規定的方法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常規化驗分析,對全縣耕地地力和土壤主要障礙因素進行全面調查分析,為消除土壤主要障礙因素提出有效改良措施及對策,實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科學提高耕地質量[5-6],為當地土壤可持續高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南丹縣耕地地力分級評價
由表1可知,南丹縣共有耕地23 349.4hm2,將耕地分成六級:其中一級、二級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18.65%;三級、四級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59.81%,五級、六級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1.54%。其中:一級、二級水田面積占總水田面積的34.37%;三級、四級水田面積占總水田面積的63.97%;五級、六級水田面積占總水田面積的1.66%。旱地:二級旱地面積占旱總地面積的0.11%;三級、四級旱地面積占總旱地面積的54.89%;五級、六級旱地面積占總旱地面積的45.00%。
2 南丹縣耕地土壤資源的地力狀況分析
2.1 有機質 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范圍在9.3~91.8g/kg,平均為32.9g/kg;全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劃分為五級,其中一、二級為豐富,共計面積1.66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71.24%;三級為中等,面積0.622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6.64%;四、五級為缺乏,面積493.3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12%。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南丹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中上等水平的居多,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7.88%。
2.2 全氮 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圍在0.58~5.27g/kg,平均為2.11g/kg。全縣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劃分為五級,其中一、二級為豐富,共計面積2.175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93.17%;三級為中等,面積0.155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64%;四、五級為缺乏,面積4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18%。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南丹縣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屬高等以上水平的居多,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3.17%。
2.3 有效磷 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圍在1.2~146.5mg/kg之間,平均為16.0mg/kg。全縣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劃分為五級,其中一、二級為豐富,共計面積0.54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3.42%;三級為較豐富,面積1.21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1.95%;四、五級為中等,面積0.575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4.63%。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南丹縣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屬中等以上水平的居多,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5.37%,有24.63%耕地土壤處于缺磷狀況。
2.4 速效鉀 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范圍在13~601mg/kg,平均為80mg/kg。全縣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劃分為五級,其中一、二級為豐富,共計面積0.49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0.98%;三級為較豐富,面積1.328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6.89%;四、五級為中等,面積0.51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2.13%。分析結果顯示,南丹縣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屬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鉀含量大于100mg/kg的耕地面積有4 897.5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0.98%;有56.89%的耕地土壤存在潛在性缺鉀;22.13%的耕地土壤嚴重缺鉀。
2.5 pH值 耕地土壤pH值變化范圍為4.3~8.4。全縣耕地土壤pH值劃分為五級,其中一級屬微堿性,面積0.09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01%;二級屬中性,面積0.42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8.13%;三級屬微酸性,面積1.221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2.31%;四級屬酸性,面積0.596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5.54%。分析結果顯示,南丹縣耕地土壤呈酸性的面積有1.81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77.86%。而大部分耕地土壤呈酸性至中性,所占比例達到95.99%。
2.6 質地 耕地耕作層土壤質地以砂壤土面積最大,為0.974萬hm2,占耕地面積的41.73%;其次是粘壤土,面積為0.625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6.75%;壤土面積0.577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4.73%;砂土面積0.091萬hm2,占耕地面積的3.89%:而粘土面積最小,為0.068萬hm2,僅占耕地面積的2.90%。
3 耕地可持續利用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根據這次土壤調查評價結果,南丹縣耕地土壤還存在許多影響農業生產的障礙因素,這此因素導致土壤理化性狀不良,進而導致土壤水、肥、氣、熱不協調,成為作物生長的障礙因子[7-8]。全縣土壤主要障礙因素有以下幾種;
3.1 地理環境惡劣 南丹縣地處中國南方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雖然光、熱、水等氣候資源豐富,但春旱、秋旱、夏季的洪澇災害以及冬季霜凍等自然災害每年都發生,以及降雨時空分配不均所帶來的季節性、區域性干旱嚴重,自然生態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該縣由于過度的森林砍伐,森林覆蓋由原來的33.5%下降至29.2%,致使六寨、巴定、羅富、吾隘山體滑坡、泥石流、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加劇,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為此,應注重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各業用地,建立協調的人地關系,改善生態環境,通過提高耕地利用率來提升耕地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3.2 可利用耕地資源缺乏 農耕土地數量少、質量差,耕地資源缺乏,生產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這是南丹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該縣耕地面積為2.3萬hm2,占土地面積的5.8%,水田1.3萬hm2,旱地1.0萬hm2,全縣人均耕面積從1952年的0.16hm2降到現在的0.06hm2。對此,應充分挖掘、開發現有耕地的利用潛力,同時對未開發土地及未利用的土地應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3.3 耕地土壤偏酸性 全縣偏酸性土壤約占耕地總面積的80%,這類耕地土壤改良的主要技術措施:(1)適當施用石灰中和酸性;(2)增施農家有機肥;(3)冬種綠肥、農作物秸稈還田;(4)使用堿性肥料。
3.4 耕地土壤質地偏沙性 這類耕地土壤的主要改良技術措施:(1)封山育林;(2)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施客土進田;(3)增施農家有機肥;(4)冬種綠肥、農作物秸稈還田;(5)勤施薄施。
3.5 耕地土壤耕層淺薄 (1)推廣機耕作業,逐步加深耕作層,有石礫層的則采用增加客土來加厚耕作層;(2)增施有機肥、冬種綠肥;(3)石灰巖地區的旱地,推廣間套種豆類作物和農作物秸桿還田;(4)實施土地平整和坡改梯工程。
參考文獻
[1]王克林.喀斯特區域資源環境特征與生態農業發展途徑,沈永明,秦斌主編.博士看河池[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226-236.
[2]陳明才,劉永賢,農夢玲,等.淺析提高廣西石山地區水分利用的有效途徑[J].廣西農學報,2008,23(1):43-45.
[3]曾馥平.桂西北喀斯特區域生態環境退化原因與生態重建途徑,沈永明,秦斌主編.博士看河池[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237-245.
[4]劉桂花,劉永賢,龐燕.河池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調控途徑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9(16):262,264.
[5]劉永賢.廣西耕地質量現狀分析及保護對策[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6):629-631.
[6]羅忠奇,劉永賢.桂西北石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障礙因素與戰略對策[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S2):434-435.
[7]胡忠年,劉永賢,莫蘭艷,等.南丹縣土地資源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9):15-16.
[8]莫蘭艷,劉永賢,胡忠年,等.桂西北石山地區土地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373-374.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