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壤深松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養分,是提高耕地抗旱、抗澇能力和增加作物產量的有效措施,生產上應根據不同作物根系特點適時、適當深翻土壤,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土壤深松;理化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64-02
近年來,由于土壤旋耕機械的大量應用,土壤耕層變得越來越淺,一般土壤耕層僅有13~16cm,特別是使用小四輪進行旋耕的土地,土壤耕層更淺,個別地點的土壤耕層達不到12cm。
1 土壤耕層深度對土壤溶液濃度的影響
據研究,土壤耕層在15cm以下時,小麥黃死苗發生重。這是因為土壤耕層淺,施入的肥料全部滯留在很少的土壤中,造成了土壤溶液濃度較高,影響了小麥吸收水肥的能力。計算顯示:小麥施肥量是在土壤深度0~20cm計算,每667m2按15萬kg土壤計算的施肥量,土壤耕層每降低1cm,同樣的施肥量,土壤溶液濃度提高5%,土壤耕層降低了5cm,土壤濃度提高了25%,小麥出現黃死苗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何況個別農戶田塊的土壤耕層在12cm以下。
2 土壤深松的方法
深松技術是指利用深松鏟疏松土壤,加深耕層而不翻轉土壤的耕作方法。其特點是不翻轉土壤,不打亂耕作層,只對土壤起到松動作用。
2.1 深松作業的種類 機械化深松按作業性質可分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2種,按作業機具結構可分為鑿式深松、鏟式深松、振動深松等等。不同深松機具因結構特點不一,作業性能也有一定差異,適用土壤及耕地類型也有一定的變化。一般來講,以松土、打破犁底層作業為目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層、蓄水為主要目的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種類的機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點,如全方位深松機,具有犁耕阻力小、松土效果好、蓄水保墑能力強、松土深度大等特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
2.2 深松作業的原則 深松作業應根據土壤墑情、耕層質地情況具體確定,一般耕層深厚,耕層內無樹根、石頭等硬質物質的地塊宜深些,否則宜淺些;作業季節土壤含水量較高、比較粘重的地塊不宜進行全面深松作業,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機作業,以防來年出現堅硬干結的垡條而無法進行耕作;機具作業入土時應隨機車行進入土,機具地頭機械出土;機車行進中不得急轉彎和倒車,以防損壞機具;深松作業以打破犁底層、蓄水保墑(排澇)為目的,因此,深度應以35~45cm為宜,不宜過淺(小于30cm),以利于土壤水庫的形成和建立。
3 土壤深松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3.1 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據2012年4月王集石山建立土壤墑情監測點的土壤深松的田塊和土壤非深松田塊的物理性狀對比表明:土壤深松的田塊,0~20cm的土壤容重為1.09g/cm3,20~40cm的土壤容重為1.49g/cm3;非土壤深松的田塊,0~20cm的土壤容重為1.11g/cm3,20~40cm的土壤容重為1.56g/cm3。土壤深松的田塊,0~20cm的土壤含水量為35.48%,20~40cm的土壤含水量為23.74%;非土壤深松的田塊,0~20cm的土壤含水量為35.46%,20~40cm的土壤含水量為25.29%。由此看來:通過土壤深松可以降低土壤容重,0~20cm的土壤容重降低0.02g/cm3,20~40cm的土壤容重降低0.07g/cm3;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0~20cm的土壤含水量提高0.02個百分點。
3.2 提高土壤養分 據2012年4月王集石山建立土壤墑情監測點的土壤深松的田塊和土壤非深松田塊的養分狀況對比表明:采用土壤深松的田塊和非土壤深松的田塊土壤有機質分別為14.33mg/g和14.30mg/g,土壤有機質比未深松田塊提高0.03mg/g;土壤全氮分別為0.787mg/g和0.782mg/g,土壤全氮比未深松田塊降低0.005mg/g;土壤有效磷為18μg/g和16μg/g,土壤有效磷比未深松田塊升高2μg/g;土壤有速效鉀為96μg/g和82μg/g,土壤速效鉀比未深松田塊提高14μg/g;土壤pH值為5.69和5.53,土壤pH值比未深松田塊提高0.16。
4 土壤深松對當季小麥產量及效益的影響
2011-2012年度蒙城縣土壤深松項目實施區種植小麥2萬hm2。在冬春連旱的情況下,小麥平均單產為552kg,比全縣小麥平均單產508.4kg增加43.6kg,增產8.58%,平均667m2效益91.56元,扣除土壤深松成本30元,每667m2純效益增加61.56元,除去政府補貼25元,農民拿5元,可得到86.5元的純效益。全縣2萬hm2土壤深松項目實施區,政府投資750萬元,全縣累計增收小麥達13 080t,總效益提高
2 746.8萬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3.66,農民得到純效益2 595萬元。
5 小結
深松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機質含量,是提高耕地抗旱、抗澇和產量的有效措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深翻結合施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和理性化狀,促使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使土壤中水、肥、氣、熱得以改善,促進植物根系生長,使植物生長更健壯、植物葉面(梢)長、植物葉面厚、葉色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長勢良好,即“母肥兒壯”,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二是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耕作層厚度,促進根系深扎,提高植物抗逆性、抗倒伏性,減小損失。三是可以將深層土壤翻至表層,淺層土壤翻到深層,從而將大量的病原物埋入深層土壤,避免了其為害,確保植物良好生長,防止(減少)農藥污染,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的發展。四是深松土壤后,大量雜草、雜草根、雜草種翻到深層,一方面腐爛后變為肥料,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植物生長;另一方面大大減少雜草危害,確保植物生長養分供給;第三是中耕管理省工省時,減輕勞動強度。五是根據不同種植植物根系特點適時、適當深翻(深松)土壤,耕層變深,生產后勁足,可進一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