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桉樹焦枯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選用良種,培育壯苗、提高造林質量、合理施肥、加強撫育管理等,為有效控制桉樹焦枯病的危害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桉樹;焦枯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66-03
桉樹焦枯病是由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帚梗柱枝孢屬的帚梗柱枝菌(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 Figueredo)侵染所致,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國外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老撾、新西蘭、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毛里求斯、哥斯達黎加、泰國和越南等國家,國內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和福建等省份。該病害主要為害桉樹葉片和枝梢,其中以侵染桉樹苗木和4a生以下幼林為主,同時為害萌芽林。桉樹受害后,引起葉枯、枝枯或頂枯,造成苗木或幼樹大量落葉,嚴重者整株枯死,給桉樹種植者和經營者造成巨大的損失[1-3]。1999年7月在福建省永安市的湍石采育場首次發現該病的為害,造成大面積巨尾桉枯死。鑒于該病的嚴重危害性,課題組從2001年開始,組織開展了桉樹焦枯病菌及其生物學特性、病害流行規律、抗病機制研究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4-14],現根據逾近10a的研究,對桉樹焦枯病綜合控制提出如下措施。
1 林業技術防治
林業技術防治措施就是采取各種營林手段,創造有利林木生長,不利有害生物發生蔓延的環境,從而減少有害生物危害,促進森林健康生長。
1.1 選用良種培育壯苗 只有品性優良,才能形成優良的群落,優良的群落才可產生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選用不帶病菌的優良品種造林,病害的發生失去了侵染源,對于避免桉樹焦枯病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1.1.1 選好圃地 要培育優質的桉樹苗木,苗圃地的選擇很關鍵,除了考慮地形、氣候、水源和土壤等苗木生長的必要因素外,還應當特別注意土壤與有害生物的關系,如應避免選擇種過蕃茄、馬鈴薯、花生等易感病植物的土地作為圃地,以減少土壤中的致病病原菌。必要時應先期休閑,或將土壤進行消毒后再使用。
1.1.2 加強圃地管理 苗木的田間管理非常重要,關系到能否產生壯苗。當前桉樹育苗多采用組培苗,不易帶病菌,因此防止其在日常生長過程中被感染尤為關鍵。容器育苗具有諸多優點,目前已在桉樹苗的培育中得到大力推廣。這也有利于桉樹焦枯病的防治。
(1)營養土要衛生。要對容器苗所采用土壤開展消毒,防止病菌通過土壤感染苗木。由于容器育苗所使用的土壤屬營養配方,較之田間土壤,消毒工作更為方便易行。土壤消毒劑應選擇無毒、無污染、無殘留,持效期長的藥劑,尤以生物制劑為佳,防止環境污染。
(2)及時澆水。容器苗的滲透性強,保水能力弱,且桉樹苗生長對水分的需求量大,土壤應保持濕潤狀態;每天都要檢查圃地,一旦缺水就必需速度澆灌,時間以早晚為宜。
(3)通風透氣。目前苗圃地多有搭建陰棚,在炎熱太陽光照強烈及寒冷的天氣都要遮蓋,以防太陽暴曬和凍傷;平時又要經常掀開塑料薄膜等遮蓋物,保持空氣流通。
(4)拔除雜草。容器內的土壤是按桉樹生長制定配方設定的,土質肥沃、水分及光照充足,極易長雜草,與桉樹苗競爭水分和營養,不利桉樹生長,因此要定期拔除。
(5)防治病蟲害。對發生焦枯病的桉樹苗,要迅速拔除,并噴達科寧、甲霜靈錳鋅等藥劑防治。在發病盛期未時,可噴撒1%波爾多液等保護性藥劑,開展預防工作。嚴格執行苗木出圃驗收制度,杜絕帶病蟲苗木出圃造林。造林用苗應達到15~25cm高,且根系發達、葉色正。
1.2 提高造林質量 造林質量的好壞,關系到桉樹今后的生長,必需認真抓好。在造林措施和造林設計中,都要將桉樹焦枯病的防控納入其中。
1.2.1 選擇合適的山場 桉樹生長快,對光、水、肥需求量大,因此應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海拔高度低于500m,坡度小于30°,雨水多,且盡可能是陽坡的山地造林。要求造林地的土層深厚,肥力高,土質為砂壤土。
1.2.2 整地 于上一年的秋冬季做好劈山、煉山等林地清理工作。桉樹焦枯病的病菌多分布于枯枝落葉或在土壤表層越冬,對有可能引發焦枯病的山場進行煉山,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焦枯病的病原菌數量。因此可依據山場情況采取有計劃的煉山。造林密度為1 650~1 950株/hm2,即株行距:2m×(2.5~3)m。品字形排列,可提高通風透氣能力,并增加光照。采用穴狀整地,穴的規格一般為:50cm×50cm×50cm,在較陡峭的山場也可采用:60cm×40cm×40cm的規格,挖穴后回填表土。回填表土時施基肥,基肥為:磷肥500g/穴(鈣鎂磷或過磷酸鈣)、尿素200g/穴或桉樹專用肥500g/穴,以桉樹專用肥為佳。
1.2.3 造林 造林季節的選擇十分重要。太早幼林容易受凍,太遲則氣溫過高,桉樹成活率低,生長慢。以晚霜過后、雨水充足的時節為宜。針對福建的氣候特點,一般以3月至4月初的雨后造林最為理想。
1.3 合理施肥 桉樹生長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合理施肥對保障桉樹健康生長,增強桉樹抗病力極為有利。因此除了造林時施基肥外,還要再追肥2~3次。首次追肥時間為造林后2~3個月,第2次于造林后第2年夏季;根據林地及桉樹生長情況,還可考慮于采伐前2年再施1次肥。追肥量為桉樹專用肥250g/株或尿素100g/株。
1.4 精心撫育 桉樹是一種喜光的植物,幼林撫育主要是清除雜草,以避免雜草對幼苗的掩蓋和減少雜草對水、肥的掠奪。時間大致選在造林當年的夏天(造林后3~4個月)。經一個生長季節后,桉樹多已郁閉,沒有再撫育的必要。桉樹的輪伐期短,多在6~7a,因此中間一般不實施間伐。但對嚴重發生桉樹焦枯病的林分,應進行衛生伐。即修剪受害枝葉,并將嚴重受害的桉樹伐除。對發生桉樹焦枯病的山場開展撫育時,應將感病枝葉移出林外,集中燒毀,以減少侵染源。采取撫育措施后,林分通風透氣性顯著增強,光照度加大,林內氣溫升高,濕度減小,不利焦枯病菌萌發生長。
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可作為桉樹焦枯病防治的一種應急手段。宜選用達科寧、甲霜靈錳鋅等化學藥劑,用藥時間應選在發病盛期,每隔10d噴1次,連續作業3~4次,可減輕焦枯病的危害。防治時采用噴霧方法,要使用動力噴霧機。噴霧要求均勻細致,以葉子的正反兩面都附上霧滴為準。為減少用藥量,可采用超低容量噴霧,但該方法對器械的要求較高。
3 森林植物檢疫
對桉樹焦枯病實施檢疫準入制度無疑是防止其發生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采取有效強制措施,防止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傳播蔓延。永安70年代開始即有種植桉樹,當時當地尚不能自己育苗,所需的苗木均從外地引進,由于忽視了檢疫,焦枯病隨苗木調運而傳入,最終導致桉樹焦枯病的發生。
3.1 實施檢疫準入制度 對調入的桉樹苗均需嚴格檢疫,實施檢疫調入準入制。所有調入的桉樹苗木事先都要向調入所在地的森林植物檢疫部門提出申請,由檢疫部門審批同意后,開據《檢疫要求書》,向調出地檢疫部門申請檢疫,合格后辦理《植物檢疫證書》,隨貨同行。到達目的地后,當地檢疫人員應進行復檢。
3.2 建立無檢疫對象苗圃 通過建立無檢疫對象的種苗繁育基地,建起一套行之有效、較為完善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規章制度,掌握有害生物發生規律,結合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及時發現疫情并給予除治,生產出符合國家或省頒標準的健康桉樹苗。
3.2.1 圃地選擇 除了必需具備一般苗圃地的要求外,周邊定植的樹種不存在感染或不交叉感染檢疫性或危險性有害生物。
3.2.2 種苗來源 所用的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均經過檢疫;從國外引進的繁殖材料,事先辦理檢疫審批手續,確保不帶檢疫性或危險性有害生物;不從疫區調入繁殖材料。
3.2.3 有害生物調查 除冬季外其余3個季節都要開展監測調查,平均每季2~3次,對發現的疫情要及時除治。
3.2.4 設立兼職檢疫員 在種苗繁育單位培訓兼職檢疫員,協助當地檢疫工作;同時還應當配備必要的檢疫儀器設備和防治器械。
3.2.5 檔案管理 實現規范管理,使生產、經營單位做到從苗木入圃到出圃嚴格實行檔案管理制度。對每次監測調查、防治及日常經營管理措施等均必需做詳細記錄,并以時間為序,分門別類裝訂成冊,以備日后查詢。
3.3 設置檢疫對象隔離帶 焦枯病一旦發生,只可控制,難以消除。因此防止其擴散蔓延無疑是一個重要環節。在發生區周邊地區不應再造桉樹,改種杉木、馬尾松、毛竹等樹種,使病菌傳播過程中失去寄主的生存環境,限制向外拓展。
4 選育抗病品種
選定抗病品種,可提高桉樹自身的抗病能力。從抗病育種角度出發,可將桉樹葉片蠟質含量作為鑒定桉樹種系抗性的一種快速手段,將多酚類物質含量、黃酮類化合物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其同工酶譜以及接種前后桉樹POD、SOD活性的高低和接種后SOD同工酶譜作為桉樹對焦枯病抗病性的早期鑒定的重要生化指標,將桉樹葉片厚度、柵欄組織厚度及其細胞排列緊密度以及接種后桉樹的葉綠素含量和a/b比值作為桉樹對焦枯病的抗性鑒定的輔助指標,選育抗病品種。
參考文獻
[1]鄧玉森,岑炳沾.桉樹焦枯病病原菌特性的觀察[J].廣東林業科技,1997,13(1):30-35.
[2]蒙美瓊,黃金義.桉樹苗期焦枯病發生的調查與防治意見[J]廣西植保,1998,11(4):26-28.
[3]龐聯東,劉智聰.桉樹焦枯病藥劑防治試驗[J]植物檢疫,2001,15(5):273-275.
[4]陳英.桉樹焦枯病的研究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4.
[5]孟祥民.桉樹焦枯病發病規律與損失估計和防治指標的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6.
[6]鄭美珠.桉樹焦枯病發病規律的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6,26(4):339-343.
[7]孟祥民.桉樹焦枯病發病規律與損失估計和防治指標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6.
[7]馮麗貞,劉玉寶,郭素枝,等.桉樹葉片的解剖結構與其對焦枯病抗性的關系[J].電子顯微學報,2008,27(3):229-234.
[8]馮麗貞,陳全助,郭文碩,等.桉樹的次生代謝及其對焦枯病抗性的關系[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2):426-430.
[9]馮麗貞,陳全助,郭文碩,等.植物防御酶與桉樹對焦枯病抗性的關系[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5):1 188-1 191.
[10]馮麗貞.桉樹葉綠素含量與焦枯病抗性的關系[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8,37(4):365-368.
[11]朱建華,郭文碩,陳紅梅,等.桉樹焦枯病對桉樹生長量的損失估計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11, 30(5): 6-10.
[12]朱建華,郭文碩,吳建勤,等.桉樹焦枯病防治技術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11, 38(3): 41-47.
[13]朱建華,陳紅梅,吳建勤,等.桉樹焦枯病防治指標的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12,39(2):35-39.
[14]Feng LZ, Guo WS, Xie WF,et 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a SSH cDNA library of Eucalyptus grandis×Eucalyptus urophylla 9224 induced by 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J].BOTANY,2012,90(12):1 277-1 28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