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測定比較氯氟氰菊酯、甲維鹽、啶蟲脒、硫丹、噻嗪殺撲磷5種殺蟲劑對菩提皮粉虱若蟲的毒力,發現菩提皮粉虱若蟲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為:甲維鹽>啶蟲脒>噻嗪殺撲磷>硫丹>氯氟氰菊酯;1.14%甲維鹽乳油、6%啶蟲脒微乳劑、20%噻嗪殺撲磷乳油是防治菩提皮粉虱較為有效的藥劑,建議生產上使用1.14%甲維鹽乳油2 000倍液(有效成份用量5.70mg/L)、6%啶蟲脒微乳劑1 500倍液(有效成份用量40.00mg/L)防治菩提皮粉虱。
關鍵詞:菩提皮粉虱;毒力測定;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8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68-03
菩提皮粉虱(Pealius spina Singh,1931),隸屬于昆蟲綱(Insecta),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皮粉虱屬(Pealius)。該種類最早發現于印度,1988年入侵我國臺灣省臺北市,寄主植物為印度菩提(Ficus religiosa),屬于單食性的植食性昆蟲。目前廈門菩提樹無一例外都受到菩提皮粉虱的危害,而且為害程度較為嚴重,受害葉片出現斑駁黃化,甚至整葉干枯,嚴重影響菩提樹作為行道樹的觀賞效果。本研究對菩提皮粉虱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篩選出有效的藥劑,為控制廈門地區菩提皮粉虱的危害和蔓延提供了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蟲源及藥劑 在廈門市白鷺洲路和湖明路采集菩提皮粉虱作為供試蟲源,供試寄主植物為菩提樹鮮活葉片。在每片葉片上選取大小均勻、健康一致的2~3齡若蟲作為試蟲。每個藥劑濃度試蟲50頭,重復3次。供試的藥劑如表1所示。
1.2 測定試驗方法 每種供試藥劑設計5個不同的濃度梯度(見表1),采用浸蟲法,剪取留有成活若蟲50只的菩提葉為一組,每個濃度重復3次,共取150只,將菩提皮粉虱做上標記。將選取的葉片浸入各對應濃度梯度藥劑5s,再放入墊有濾紙的培養皿。每天觀察記錄菩提皮粉虱的死亡頭數,連續觀察5d。葉片用棉花保濕。以清水按同樣方法處理,作為空白對照組。
1.3 數據處理 根據觀察數據,計算各處理校正死亡率(%)。
用數據處理軟件(DPS)Duncan’s新復極差顯著性差異,計算各藥劑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LC50、LT50[1-2],評價供試藥劑對靶標昆蟲的毒殺活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對菩提皮粉虱若蟲的毒力 經5種藥劑500倍、1 000倍、1 500倍、2 000倍2 500倍液對菩提皮粉虱若蟲的毒力測定結果見表2。25%氯氟氰菊酯乳油各濃度之間死亡率差異顯著;1.14%甲維鹽乳油1 000倍和1 500倍液差異不顯著,1 500倍和2 000倍液死亡率差異不顯著,其余各濃度之間死亡率差異均顯著;6%啶蟲脒微乳劑1 000倍和1 500倍液死亡率差異不顯著,2 000倍和2 500倍液死亡率差異不顯著,其余各濃度之間死亡率差異顯著;35%硫丹乳油2 000倍和2 500倍液之間死亡率差異不顯著,其余各濃度之間死亡率差異均顯著;20%噻嗪殺撲磷乳油2 000倍和2 500倍液之間死亡率差異不顯著,其余各濃度死亡率差異均顯著(見表2)。
25%氯氟氰菊酯乳油各濃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亡率增加,1 500倍、2 500倍液死亡率在第4天開始基本趨于穩定,以500倍濃度(有效成份用量500.00mg/L)的毒殺效果最好,但實際生產上,500倍液對嫩葉容易產生傷害作用,故不推薦使用;1.14%甲維鹽乳油各濃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亡率增加,推薦使用2 000倍液(有效成分用量為5.70mg/L);6%啶蟲脒微乳劑藥后死亡率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加,到第4天各濃度都趨于穩定,推薦使用1 500倍液(有效成分用量40.00mg/L);35%硫丹乳油藥后毒殺效果較不理想,故不推薦在生產使用;20%噻嗪殺撲磷乳油藥后1~2d死亡率較低,藥后3d死亡率開始升高,藥后5d500倍的可達到90%,推薦使用1 500倍液(有效成分用量133.33mg/L)(見表3)。
2.2 各供試藥劑對菩提皮粉虱若蟲的LC50比較 采用DPS統計軟件計算各供試藥劑浸蟲法處理后5d對菩提皮粉虱若蟲的致死濃度(LC50)。表4結果顯示:氯氟氰菊酯、甲維鹽、啶蟲脒、硫丹和噻嗪殺撲磷對菩提皮粉虱的LC50分別為181.69mg/L、2.80mg/L、14.77mg/L、271.18mg/L、71.06mg/L,其中以甲維鹽的毒力最強,其他的依次為啶蟲脒、噻嗪殺撲磷、氯氟氰菊酯、硫丹。與硫丹相比,甲維鹽、啶蟲脒、噻嗪殺撲磷、氯氟氰菊酯的相對毒力指數分別達96.85、18.36、3.82和1.50(見表4)。
3 小結與討論
測定試驗結果表明:25%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對嫩葉有一定傷害作用,而正常使用濃度(1 000~1 500倍)對菩提皮粉虱防治效果不好,故不推薦使用。6%啶蟲脒微乳劑對菩提皮粉虱具有較好的毒殺作用,稀釋至1 500倍液具有80%以上的致死率。1.14%甲維鹽乳油對菩提皮粉虱具有良好的毒殺效果,稀釋至2 000倍液具有80%以上的致死率,與其他文獻中介紹的“在非常低的劑量(0.084~2g/hm2)下具有很好的效果”[3-6]相符。35%硫丹乳油對菩提皮粉虱的毒殺效果較差,不推薦使用。20%噻嗪殺撲磷乳油具有較理想的毒殺效果,稀釋1 500倍 5d后死亡率可接近80%。
根據本試驗結果,1.14%甲維鹽乳油、6%啶蟲脒微乳劑、20%噻嗪殺撲磷乳油是較為有效的防治藥劑,尤其是1.14%甲維鹽乳油,故推薦使用1.14%甲維鹽乳油2 000倍液(有效成份用量5.70mg/L)、6%啶蟲脒微乳劑1 500倍液(有效成份用量40.00mg/L)防治菩提皮粉虱。
參考文獻
[1]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蔡鴻嬌,王宏毅.廈門市入侵害蟲芒果壯鋏普癭蚊(雙翅目:癭蚊科)為害情況調查[J].生物安全學報,2012,21(1):46-51.
[3]陳明艷,邵彥坡,劉德如,等.甲維鹽微乳劑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J].現代農藥,2008,7(6):53-54,56.
[4]高越,陸俊姣,張潤祥,等.3%高效氟氯氰菊酯與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小菜蛾聯合毒力測定[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1):17 556-17 557.
[5]李軍民,孫榮建,徐萬濤,等.甲維鹽2.5%WDG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藥效試驗[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9(04):27-28.
[6]龍友華.甲維鹽對菜青蟲生物活性及田間應用效果的影[J].長江蔬菜,2008(12b):53-54.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