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對福建省尤溪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資源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表明,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資源共有5屬18種。對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占全國及福建省的比例、優勢屬、生活型與生境、分布、貯量、開發利用途徑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開發利用與保護措施。
關鍵詞:九阜山自然保護區;杜鵑花科;調查研究;保護與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S7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75-03
福建省尤溪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生境條件優越,全區共有維管束植物171科548屬1 116種,分別占福建省野生維管束植物231科1 255屬3 721種的74.0%、43.0%、29.0%[1]。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滿山紅、山石榴、清明花等,是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花屬(Rhododendron)植物的泛稱,是世界4大名花和我國10大傳統名花之一,有“木本花卉之王”之稱。杜鵑花科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食用和藥用價值。因此,開展野生杜鵑花科植物資源的調查和多樣性分析,對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將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1 保護區自然環境概況
九阜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福建省尤溪縣坂面、西城、新陽3鎮的交界處,地理坐標:東經118°0l′58″~118°07′16″、北緯26°03′37″~26°06′59″,總面積2 372.3hm2。該區氣候屬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優越,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為18.9℃,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為6.2~9.2℃,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為24.3~28.8℃;夏季降水多于秋冬季節;相對濕度平均83%以上。九阜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閩中西玳瑁山脈東北向廷伸的支脈上,地勢總體上是南高北低,屬于侵蝕中低山地貌,主峰九阜山,海拔1 215.2m,最高峰尖峰頂,海拔1 222.4m,最低點海拔205m,高差達1 027m以上。海拔850m以上多為黃壤,550~850m多為黃紅壤,550m以下多為紅壤[1]。
2 調查方法
采取野外實地調查、標本采集與資料收集以及筆者在保護區工作10多年來平時野外巡護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從2011年起,結合九阜山自然保護區地形、海拔以及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的生境分布等特點,有重點地選擇朱源里至仙山、雙里至九阜山、京口至尖峰頂、溪底至后山坪、蔣坑至天寶廟、鳳山寺經天寶廟至九阜山等6條路線進行調查,使調查路線基本上能覆蓋全區的主要生境和大部分地區。采用現場調查與拍攝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原生地照片,在室內對照工具書[1]進行鑒定。同時對所調查的對象記錄其習性、生境與分布海拔等,最后整理出九阜山自然保護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名錄(見表1)。
3 結果與分析
3.1 植物種類占全國及福建省的比例 據調查統計,九阜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杜鵑花科植物5屬18種,其中杜鵑花屬9種,馬醉木屬(Pieris)2種,吊鐘花屬(Enkianthus)和南燭屬(Lyonia)各1種,越橘屬(Vaccinium)5種。占全國杜鵑花科14屬、718種的35.7%、2.5%,占福建杜鵑花科8屬44種4變種的62.5%、37.5%[2](見表1)。
3.2 優勢屬 據統計,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5個屬中種數大于5的屬有杜鵑花屬(9種)和越橘屬(5種),這2個屬共有種數14種,占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總種數的77%,是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的優勢屬。
3.3 生活型與生境 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的生活型有常綠灌木(7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4種)、落葉灌木(1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4種)、常綠或落葉灌木(1種)、落葉小喬木或灌木(1種)6種不同類型(見表1),這6種不同類型分別占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總種數的38.9%、22.2%、5.6%、22.2%、5.6%、5.6%;其中常綠的有12種,占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的66.7%,落葉的有6種,占33.3%,可見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以常綠型灌木或小喬木占優勢。生境棲息地有崖頂疏林、灌叢、林緣、山坡、山地雜木林、山坡疏灌叢、灌木林內、常綠闊葉林下、路旁、山谷林下、疏林處等。
3.4 分布 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從垂直分布來看,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種類主要有茶絨杜鵑、滿山紅、杜鵑(映山紅)、小果南燭、馬醉木、刺毛越桔、米飯花、烏飯樹、小葉烏飯樹、短尾越桔等10種,分布在海拔500~1 200m的主要有猴頭杜鵑、刺毛杜鵑、彎蒴杜鵑、鹿角杜鵑、馬銀花、溪畔杜鵑、美麗馬醉木、齒葉吊鐘花等8種。從分布的地域來看,以天寶廟、仙山、尖峰頂、鳳山寺、溪底等地最多,在九阜山山脊山頂分布約15hm2 猴頭杜鵑純林。
3.5 貯量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可將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按數量的多少劃分為常見種、中等種、較少種3類。常見種有猴頭杜鵑、刺毛杜鵑、彎蒴杜鵑、滿山紅、杜鵑(映山紅)、小葉烏飯樹、烏飯樹等7種,中等種有鹿角杜鵑、馬銀花、茶絨杜鵑、刺毛越桔、小果南燭等5種,較少種有溪畔杜鵑、美麗馬醉木、馬醉木、米飯花、齒葉吊鐘花、短尾越桔等6種。
3.6 開發利用途徑
3.6.1 觀賞 杜鵑花作為高價值的觀賞植物,是花卉和園林綠化的優良樹種,是自然界給予人類不可多得的財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生長在該區的18種杜鵑花科植物中,具有開發潛力的觀賞植物主要有9種(見表2)。杜鵑花植物花期最長可達7個月,如杜鵑(映山紅),大多數種類的開花時間都是在2~3個月。種類不同其觀花季節也不盡相同,從每年的1月開始,一直到8月幾乎花開不斷,紅、黃、紫、白、藍、綠、橙,七彩繽紛,斑斕若霞[3-6]。特別是海拔800m以上的九阜山山脊線上連綿成長廊的猴頭杜鵑林,每年4~5月成為花的海洋,美不勝收,為該區自然景觀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令人賞心悅目。
3.6.2 藥用 對植物的藥物利用是生物多樣性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該區內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可查證的藥用植物種類有5種。現將這5種植物的藥用部位及其功能分述如下:馬銀花根入藥,能清熱利濕,主治濕熱帶下、外治疥瘡,用根與水、酒、肉同煎,白糖沖服,可治白帶下黃濁水。滿山紅干燥葉可溫肺化痰,止咳平喘,臨床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花果用于治療月經不調、閉經、崩漏、跌打損傷、風濕痛、有活血、調經祛風濕的功效;根止痢,用于腸炎痢疾。映山紅花葉可鮮用,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止癢的功效,根有毒卻有祛風濕、活血祛瘀、止痛止血療效。米飯花全身有毒但果可入藥,消腫、治全身浮腫。刺毛越桔果實可用于消食化積[3-5]。
3.6.3 食用 杜鵑花科植物一般花大而營養豐富,也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從綠色食品盛行的今天,從食用的角度對杜鵑花科進行開發研究,也是探討現有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之一。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可食用的有小葉烏飯樹和短尾越桔:果味甜,制果醬和釀酒[3-4]。烏飯樹:葉中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十幾種氨基酸,畬家人常于每年3月初三采集其葉,榨汁浸糯米,蒸成烏飯食用,以助陽補陰,明目壯腎[7]。
3.6.4 用作植物源農藥 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馬醉木、米飯花全株有毒、美麗馬醉木莖葉有毒,這些種類可作植物源農藥使用。如馬醉木、美麗馬醉木莖葉水煎劑可殺農業害蟲,米飯花根、枝磨粉可作殺蟲劑[5]。
3.6.5 用于水土保持 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有些種類耐干旱,或耐瘠薄,有些種類根系發達,可做水土保持用。如烏飯樹、彎蒴杜鵑、鹿角杜鵑耐干旱,猴頭杜鵑耐瘠薄,滿山紅、杜鵑(映山紅)根系發達,它們均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樹種[3]。
3.6.6 其它用途 該區野生杜鵑花科植物花期長(見表2),密粉豐富,為優良的密源植物。滿山紅、杜鵑(映山紅)的葉可提取芳香油,樹皮和葉也可提制烤膠。烏飯樹的葉色素是天然著色劑,對蛋白質、毛發、淀粉、白醋及色拉油有良好的著色能力[3-5]。
4 保護與開發利用
4.1 加強資源保護與管理 由于杜鵑花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園藝、藥用以及工業價值,部分村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采挖幼苗、樹根販賣,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為此,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廣泛宣傳保護杜鵑花科植物的意義,讓更多的群眾自覺地了解和保護杜鵑花科植物,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同時,針對區內杜鵑花科植物資源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與保護對策,制止濫采亂挖杜鵑花科植物的行為,保護好杜鵑花科植物繁衍的森林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4.2 充分發揮杜鵑花科植物在旅游中的觀賞作用 該區杜鵑花科植物在野生條件下種群大,生物量大,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同時,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所以,建議結合目前九阜山旅游開發,開設一條從雙里至九阜山峰的旅游步道,讓游客觀賞美麗杜鵑花,提高保護區旅游的吸引力,增加客源。
4.3 加強人工培育技術研究 對猴頭杜鵑、刺毛杜鵑、彎蒴杜鵑、鹿角杜鵑、茶絨杜鵑、溪畔杜鵑、滿山紅、杜鵑(映山紅)等開發利用價值較大的種類,積極開展引種、馴化以及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建立種質資源庫,培育優良品種,變野生種為栽培品種,以滿足人們觀賞天然植物的需求。
4.4 加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野生杜鵑花科植物具有觀賞、藥用、食用等多種利用價值,所以,可根據市場需要,組織林業、食品、園藝、醫藥等相關學科的專家協作科研,開展產品深加工利用研究,開發果品、果醬、藥品、盆景等不同系列的產品,做到物盡其用,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和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魏開炬,陳錫桓,詹祖仁,等. 福建九阜山野生芳香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2,41(3):38-46.
[2]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福建植物志》編寫組.福建植物志(第四卷)[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17-258.
[3]陳自然.云南轎子山自然保護區的杜鵑花科植物[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6):76-78.
[4]朱樟文,傅蔥球,方水強,等.浙江九龍山自然保護區杜鵑花科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9(3):76-78.
[5]汪立祥,汪海霞.黃山風景區杜鵑花科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6):549-551.
[6]傅玉蘭.黃山杜鵑花科種質資源初探[J].園藝學報,1990(1):96-99.
[7]顏孫安,林香信.閩東北野生烏飯樹葉營養成分分析[J].福建農業科技,2007(2):81-83.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