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福建柏進行在不同施肥措施下育苗、不同家系種子育苗試驗,以及不同苗木留床密度對苗木質量的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1)福建柏播種前施足基肥鈣鎂磷(50kg/667m2)效果最好,苗期遮陰為關鍵環節。1a生福建柏苗木平均密度為123株/m2時,當年平均地徑0.43cm,平均苗高達33.4cm,Ⅰ級苗率為77.46%,Ⅱ級苗率為18.26%,苗木合格率可達95.72%,苗木保留密度以115~120株/m2為宜。(2)在37個家系種子育苗試驗中,3號、7號、12號、16號、 25號、34號、37號表現較好,苗木合格率達97%以上。(3)對福建柏播種苗分別設計施加鈣鎂磷、農家肥、火燒土和不施肥等4個處理小區試驗,與對照相比,施用鈣鎂磷肥效果最好,其次是農家肥,火燒土苗木長勢較差。
關鍵詞:福建柏;播種育苗;種子品質;壯苗培育;合格苗率
中圖分類號 S79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87-03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Henry et Thomas)為我國特有常綠喬木樹種,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省(自治區)[1-2],適應性較強,生長較快,干形較通直,樹形美觀,材輕質軟,紋理勻直,加工容易,干燥后材質較穩定,被廣泛應用于膠合板、裝飾面板、高檔家具、雕刻、細致木工及建筑等領域。因此,福建柏既是著名的觀賞樹種,也是優良的用材樹種[3]。目前,福建柏因其自然生境受到嚴重破壞,天然資源相對匱乏,現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在福建省中部分布稍多,且大多分散生長在其他闊葉林中,其所適合生長環境多為中低山中、下坡位,多云霧,土壤肥沃的地方[4-5]。良種壯苗是營(造)林的根本,苗木的質量直接影響著造林成活率和今后林木的成材生長。鑒于此,筆者根據對福建柏多年的育苗試驗及生產中所積累的經驗,以2009年福建柏育苗試驗為依據,從苗圃整地、種子處理、播種育苗、苗期管理等方面介紹福建柏播種育苗主要技術環節,同時,針對不同施肥措施、不同家系種子及不同留床密度對福建柏苗木生長量的影響方面展開觀察、分析與研究,以期為福建柏壯苗培育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福建省大田縣梅林國有林場黃城保護站苗圃,地處E117°39′、N25°45′,海拔580m,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5℃,≥10℃活動積溫5 963℃;1月平均氣溫8.2℃,極端低溫-7.3℃;7月平均氣溫27.7℃,極端高溫38.7℃;年平均降水量1 755.5mm,蒸發量1 535mm,相對濕度81%;年平均日照時數1 723h,全年無霜期280~320d。該地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沙壤土肥沃,前作為水稻田。播種前一年冬季對圃地進行深翻,做到三犁三耙,撒施生石灰(50kg/667m2)進行消毒,并施N、P、K復合肥為底肥,施肥量為50kg/667m2。
1.2 試驗設計 2008年10月對福建省林科院提供給林場的37個家系福建柏鮮果球進行處理,先將鮮球果攤曬5d,待鱗片裂開種子脫出,陰干,去除雜物后,再用布袋包裝干藏,掛于通風、陰涼、干燥處。2009年3月播種前分別設置加施基肥鈣鎂磷(50kg/667m2)、農家肥(腐熟的家禽糞便)、火燒土和未加施基肥4個處理小區,然后在其上撒鋪1~2cm厚的紅壤土再播種,每個處理為1m2,設計3個重復,以觀測這4個處理對種子發芽時間、當年苗地徑、苗高生長及苗木質量的影響差異。同時,對37個家系種子進行試驗。2011年2月對不同留床密度對福建柏苗木生長量的影響方面展開對比研究。其方法是,于苗木出圃時采用樣方法分別調查,樣方設置在畦面中央,每一畦均勻設置3個樣方,共計9個樣方,樣方規格為1m×1m方形樣方,調查每個樣方內苗木數量、每株苗高及地徑,再通過數學計算,求得平均密度、平均地徑和平均苗高,最后對被調查苗木進行分級研究。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用不同基肥對福建柏1a生苗木生長的影響 2009年3月初對苗圃地作畦,畦面寬1.0~1.2m,畦高25cm,畦間設30cm寬步道,結合深翻整地以生石灰(50kg/667m2)進行消毒,并施N15∶P15∶K15復合肥為底肥,施肥量為50kg/667m2。3月下旬進行大田播種育苗。播種前2~6d,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h,用清水洗凈后,用45℃溫水浸種24h,瀝干,放在室內通風處催芽,等約1/3種子露白時選擇無雨時段播種,播種方式為撒播,播種量為2.5kg/667m2,為使種子不粘手,方便操作,撒播時種子適當拌些鈣鎂磷。播種后撒鋪0.5~1.0cm厚火燒土或木屑,以不見種子為宜,再覆蓋一層稻草,蓋上拱膜。若遇連續晴天,隔3~5d噴1次水,其他管理措施按常規育苗進行。通過對播種苗進行施加鈣鎂磷(50kg/667m2)、農家肥(腐熟的家禽糞便250kg/667m2)、火燒土(250kg/667m2)和未加施基肥的4個處理下福建柏種子發芽時間、當年苗地徑與苗高生長及苗木質量的觀察,結果見表1。經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施肥處理間的苗高和地徑之間均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其中,施基肥鈣鎂磷效果最好,當年苗出圃時,地徑0.42cm、苗高38cm、Ⅰ級苗率85%;其次是農家肥,出圃時地徑0.35cm、苗高33cm、Ⅰ級苗率78%;第三是火燒土,出圃時地徑0.31cm、苗高31cm、Ⅰ級苗率70%;最弱是未加施基肥(ck),出圃時地徑0.3cm、苗高26cm、Ⅰ級苗率60%。就4種處理出苗時間而言,施鈣鎂磷、火燒土、農家肥的試驗小區與對照小區出苗時間分別為18d、15d、18d和20d。
2.2 不同家系種子對福建柏1a生播種苗生長參數的影響2009年3月對福建柏37個家系種子進行播種試驗,所有管理措施均相對一致。2010年2月造林,2011年1月分別對各家系平均苗高進行測定,結果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家系1a生苗的地徑、苗高、出苗率等指標差異明顯,其中,表現較好的有3號、7號、12號、16號、25號、34號、37號7個家系,2009年當年它們的平均地徑分別為0.40cm、0.40cm、0.37cm、0.40cm、0.40cm、0.38cm、0.37cm,平均苗高分別為36cm、35cm、33cm、36cm、43.5cm、31cm、34cm,I級苗率分別為80%、81%、77%、86%、83%、82%、83%;而生長表現相對較差的家系種子分別為17號、19號,當年它們的平均地徑分別為30cm、34cm,平均苗高分別為28cm、26cm。2009年當年平均地徑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33倍,平均苗高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67倍。
2.3 不同留床密度對福建柏1a生合格苗產出率的影響 2011年2月苗木出圃時,通過隨機樣方分別測量每個樣方內苗木數量、苗高及地徑,然后根據《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標準》(GB6000-1999)對被調查苗木進行分級,具體指標參數見表3。從表3可知,1a生福建柏苗木平均密度為123株/m2,平均地徑為0.43cm,平均苗高為33.4cm,Ⅰ級苗率為77.46%,Ⅱ級苗率為18.26%,苗木合格率(Ⅰ、Ⅱ級苗率之和)達95.72%。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樣方苗木數量較少的2號、4號、5號樣方,Ⅰ級苗率分別達82.61%、83.04%、81.36%,Ⅱ級苗率分別為14.78%、14.29%、16.10%,苗木合格率分別為97.39%、97.32%、97.46%;而苗木數量較多的1號、3號、6號樣方,Ⅰ級苗率分別達73.44%、72.39%、73.08%,Ⅱ級苗率分別為23.44%、20.90%、20.00%,苗木合格率分別為96.88%、93.28%、93.08%。
3 小結與討論
(1)福建柏屬于根系較淺、主根不明顯、側根比較發達的陽性樹種,比較適合在海拔580~1 500m的中山、中低山生長,能在干旱瘠薄的酸性或者微酸性黃紅壤生長,適合多云霧的氣候,生長環境越是優越,生長速度越快,因此,苗圃地選擇要考慮到上述因素。春季雨水多,幼苗出土后要及時排水。4月底至5月初選在陰天或小雨天及時間苗和補苗,8月份左右定株,留床密度以115~120株/m2為宜。進入6月份,當氣溫達30℃以上必須及時采用遮陽率70%遮陽網遮蔭,9月中旬后拆除。苗木真葉期主要施尿素,剛開始時濃度為0.1%,隨后慢慢增加,每隔7~10d施1次,可結合拔草和澆水進行,也可施0.5%尿素進行根外追肥或施用人糞尿2~3次,追肥的原則為少量多次、先稀后濃,到了后期改施復合肥,立秋過后,應停止追施N肥,適當增施P、K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苗期猝倒病預防可根據天氣情況以育苗措施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2)對福建柏播種苗施加鈣鎂磷、農家肥、火燒土和未加施基肥等4個處理試驗表明,與對照相比,施用鈣鎂磷肥效長,能顯著促進苗木生根,且生出的須根數量多;農家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種子發芽生根,但若其腐熟程度不夠,容易造成爛根,影響出苗和產量,生產中要注意用腐熟的農家肥;火燒土由于其特殊的土粒結構,保溫性好,可促使種子提前出苗,但因后期持續供應養分不足,苗木長勢較差。因此,福建柏播種苗建議施用鈣鎂磷肥料(50kg/667m2)。
(3)通過不同留床密度對1a生福建柏合格苗產出率的調查分析可知,苗木留床密度小、數量較少的樣方Ⅰ級苗產出率大大高于苗木留床密度大、數量較大的樣方,Ⅱ級苗產出率后者卻多于前者,但合格苗產出率仍然是苗木留床密度小、數量較少的樣方大。由此可見,在各種條件相對一致的情況下,相同面積地塊苗木生產力是基本一致的,要產出相對多的合格苗,必須使苗木的留床密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本試驗研究表明,要使福建柏1a生合格苗產出率較高,較佳的合理留床密度建議在115~120株/m2,福建柏在全年整個生長季節內對施肥反應較為敏感,均表現出與施肥狀況相符的葉片養分元素含量比例[6],所以苗木生長期內肥水等管理措施要到位。
(4)2009年對福建柏37個家系種子播種試驗研究分析表明,在相同條件下不同家系地徑、苗高、出苗率等生長參數指標差異表現明顯,其中,3號、7號、12號、16號、25號、34號、37號等7個家系1a生苗生長表現較好,Ⅰ級苗率均達到了80%以上;福建柏苗木保留平均密度為123株/m2,平均地徑為0.43cm,平均苗高為33.4cm,Ⅰ級苗率為77.46%,Ⅱ級苗率為18.26%,合格苗率(Ⅰ、Ⅱ級苗率之和)可達95.72%。就各家系苗2011年保存率而言,4號、6號、10號、16號、25號、26號、28號、30號、32號、33號、34號、35等12個家系均達到100%,而保存率相對較低的分別為1號、23號家系。造成本批次試驗種子生長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管理措施不到位,如相鄰的株距大小不一,造成擁擠,或苗木根系發育不良導致其對水肥的吸收不均等,與種子的遺傳因素關系不大。但有關觀察研究還需進一步進行,最終確定其穩定性,為以后的選優、推廣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盛煒彤,薛秀康.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長與生態效應研究[J].林業科學,1992,28(5):397-404.
[2]侯伯鑫,林峰,余格非,等.福建柏資源分布的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1):58-60.
[3]中國樹木志編委.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
[4]林洪錦.福建柏的生長特點及營林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3,2:64-65.
[5]趙青毅.福建柏森林培育研究進展(綜述) [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5,34(3):78-81.
[6]張旭東,董林水,周金星,等.珍稀鄉土樹種福建柏苗期DRIS營養診斷[J].生態學報,2005,5: 1 165-1 170.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