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被稱為“最美抗癌女孩”的魯若晴因病情惡化去世。魯若晴是個堅強的女孩,患病期間,她將自身狀態及病情變化記錄在微博上,溫情而堅強的字句,感動了很多人,她成了微博上的抗癌明星。2012年7月,魯若晴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但遺憾的是,2013年9月19日下午四點,由于白血病復發,魯若晴離開了人世。魯若晴的父親稱,她是因白血病復發醫治無效去世的。
卒年24歲的魯若晴是山東青島人,于2012年年初被診斷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今年9月初,魯若晴便因病情復發住進北京協和醫院治療,當時她的情況是“突然大便帶血”。而魯若晴生前最后一條微博正是發布于她此次住院的第二天:“持續高燒第12天,骨頭疼得下不了床了,腸胃出血,喘不動氣,抽17管血,插滿儀器管子,我對自己沒信心了。”
據曾經資助過魯若晴治療的張黎剛介紹,他們和魯若晴都很清楚,魯若晴病情復發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她是在去年5月病情復發后,進行完第二次化療才接受的骨髓移植。”
魯若晴病逝,白血病再次極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白血病到底是怎樣一個可怕的疾病,能如此輕易奪走一條年輕的生命?
白血病存在四種類型
“事實上,隨著醫學的發展,白血病算不上特別惡性的疾病,在所有的腫瘤類型中,它的治愈率是很靠前的。”北京軍區總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何學鵬告訴記者。
據了解,白血病是一種血液與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目前醫學界對其發病原因尚未完全了解,只知道白血病跟某些因素有高度相關性,比如與放射線、苯等化學物質、病毒的感染,以及一些藥物的使用如氯霉素都有很密切的相關性。但是要說它非常直接的致病原因,目前還不明確。
雖然何學鵬表示白血病的治愈率較靠前,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白血病的類型。白血病的類型不同,治愈率也千差萬別。
要了解白血病的治愈率,首先要弄清楚白血病的類型。總體來說,白血病分為急性和慢性。細分下來,急性白血病又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魯若晴患的就是這種類型);而慢性白血病又分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急性白血病顧名思義,就是發病急,起病的時候會有包括黏膜、皮膚出血。而慢性白血病起病很隱秘,很多人是到了有嚴重的癥狀才發現。尤其是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早期患者基本感覺不到很大的異樣,僅有淋巴結腫大、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等病狀。而當病情進一步發展后,才會出現牙齦出血等。
有些白血病可治愈
急性和慢性白血病不只是名字和發病的緩急不一樣,它們實質也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醫師江濱介紹,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惡變了,然后不斷地增殖,使惡變細胞數量不斷增多。同時,不像正常人的細胞那樣有一個逐漸成熟發育的過程,急性白血病的惡變細胞全部停留在早期,不再發育,不能變成成熟細胞。也就是說,急性白血病的惡變細胞一直都處在“嬰兒期”狀態。而慢性白血病雖然也保持著不斷增殖的特征,但是它的惡變細胞卻會不斷發育分化。也就是說,慢性白血病細胞最終會變成“成年人”狀態。
但是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白血病一旦確診后,首選的治療都是化療,只是化療的藥物種類不同。根據不同的化療方案,使用化學藥物消滅體內的白血病細胞,減輕白血病細胞對人體各個組織的破壞,使病人恢復正常的造血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白血病的分型和治愈率大有關系,有些能夠徹底治愈而有些卻不能。
何學鵬說,總體說來,只有急性的白血病能治愈,但對于存活時間來說,慢性白血病患者的存活時間長。
“以前慢粒(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最難治的,但現在有了新的靶向藥物伊馬替尼,慢粒治療效果已經很好了。現在治愈率最差的是慢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何學鵬說,但有意思的是,雖然從治愈率上來說,慢淋基本上是無法治愈的,但是它由于發病緩,這種類型的白血病人的存活時間卻是最長的。比如曾榮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宋慶齡就是慢淋的患者,但是她最后并不是死于慢淋。
“罹患這個類型的白血病的患者甚至可能用藥控制一段時間后,就不再用藥,而且帶病生存時也不太影響工作和生活。”何學鵬說,這種類型的白血病可以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一樣,被視為是一種攜帶終生的“慢性病”。
而除此之外的白血病類型,通過定期的化療,骨髓移植等方式治療后,如果五年不復發,就叫做長期生存,如果經過治療十年不復發,就是治愈了。僅靠化療,大概20%到30%的病人能夠治愈,即達到十年不復發的情況。而骨髓移植后的生存率更高。根據中華骨髓庫2012年的年報顯示,骨髓“植活”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一年后存活率6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7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71%,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2%。但是隨著年限的增加,自然死亡和其他疾病的原因,這個比例將有所下降。
白血病治療存在“窗口期”
白血病的治療雖然比人們想的要樂觀,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治療效果,也存在“最佳窗口治療期”。
白血病不分早晚期,一發病肯定都是晚期,所以白血病的最佳窗口期指的是患者身體情況最好,病情完全緩解的時候,這個時候做移植等治療,一般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如果錯過了最佳窗口期,比如說病情復發了,并出現了心臟、肝臟、腎臟等的并發癥,很多治療手段就用不上了,骨髓移植就不能做了。
何學鵬說,“但最佳窗口期并不只有一次,經過調整后,情況可以逆轉,比如腎功能不全,經2周左右觀察,是可恢復的。”
這次魯若晴的病逝,據了解,就是由于她的病情處于反復期,由于前期中斷了治療,錯過了最佳的窗口期。
另外在白血病的治療中,還存在著一個年齡的因素。“年紀越小治愈率越好。”何學鵬說,年齡是相當關鍵的,白血病是越年輕治愈率越好。單純靠化療,目前兒童的治愈率已經達到80%到90%。而60歲以下的成人,5年生存率30%~40%
究其原因,因為兒童身體正處于發展的狀態,身體機能恢復很快。所以兒童能耐受比成人更大的藥物劑量。而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和藥物的劑量是成正比的,可以說,藥物的劑量增加一倍,殺傷白血病細胞的能力就增加十倍。所以兒童比成年人的治療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