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你的作品出類拔萃、與眾不同?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可能會不同,但我的感覺是運用光。光,是這個世界最神奇的事物,它給人的感覺就是宇宙中的上帝。有它在,萬物充滿了靈性和光輝;失去它,一切都陷入混沌,萬劫不復。學習攝影,在我看來,并不是學習如何使用器材、如何設置相機上的那些按鈕,而是學習觀察和利用光。

攝影,說白了仍舊是造型藝術,它與光的關系顯然要比繪畫要親密得多。西方畫家早早就研究光,早在攝影誕生之前的數千年里,畫家對光線的迷戀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荷蘭畫家倫勃朗透過磨房窗外風車翼有節(jié)奏地旋轉,看到了光線的順息萬變。正是從那一刻起,他抱定了以繪畫為其畢生奮斗目標的決心。攝影的先驅尼普斯曾經直接了當地將攝影稱為“光畫”——直接用光來做畫。但中國人對光線的感悟一直比較遲鈍,在中國古人的繪畫中,你很難發(fā)現(xiàn)光的存在。攝影被引入中國后,它也并不叫攝影,而是叫照相。照相,說白了就是學會擺弄手中的家伙。照相師傅的社會地位始終和大街上賣狗皮膏藥的同列。讓人奇怪的是,到如今,攝影突然熱了起來,大有全民玩攝影的氣概,但真正研究光,研究光影的人,少之又少。
學習攝影首先要學習觀察光線
中國人很少關注光線,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西方式的美術訓練,在我們出生以后成長的日子里,我們的眼睛受到的訓練是習慣于去看物體本身的外在造型——這是個杯子,這是個盤子,這是個人,卻忽略了光線對物體造型的作用。一個在光線照射中的杯子、盤子和人到底和我們平常看到有什么不同?
空間中的光本身就有審美價值。攝影師拿著相機在現(xiàn)實空間中拍攝,就是要抓住“光”的尾巴。說白了,你照片中應當看到光影的存在。也許有了一道光線的存在,你拍的杯子、盤子看上去并不像杯子和盤子。不像,這又有什么關系?藝術就是要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就是要追求不同;如果都一樣,我們有什么拍攝的必要。正是因為這份不同,我們的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
攝影師是負責觀看的人,他們通常要比必須要比普通人看得深,看得細,攝影本身就是一個觀看的過程,一個尋找的過程。在尋找中,攝影師看到了光線,看到了瞬間,看到了心中的畫面。
馬格蘭唯一的華人攝影師張乾琦曾說:“不用急著把相機舉起來,只要能看到也行。”但困難的是,我們大多數人看不到,或者說,我們根本就不去看,不去尋找。我們習慣拿起相機就拍,管它有沒有光線,反正是拍了,我占有它了。

學會使用45度側光拍攝照片
大自然的光線變化莫測,但并不是不能把握。首先,光是有方向性的,也是有質感的(本欄目《觸摸光線的質感》曾對光的質感有專門的論述)。光的方向性說起來并不難,無外乎什么正面光、側面光和逆光。我們絕大數人都喜歡使用正面光(也叫順光)拍照,我們的手機、卡片機也只能提供正面閃光。使用正面光,這是我們的照片大多數情況下平淡無奇的標志。順光只能產生一個平淡的二維平面空間,它排除了明暗的差異,也削弱了透視效果。逆光,雖能顯示較好的透視效果,但逆光下的主體往往會因為曝光不足而呈現(xiàn)剪影的狀態(tài),黑色的剪影因其顯示不出色調,或者說缺乏立體感而成為單一的平面造型,它的透視效果也大大減弱。
要想使自己照片中的物體形態(tài)具有立體感、縱深感和透視效果,最好的光線是45度前側光和45度側逆光。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當觀眾的目光被斜向的投射所吸引時,自然會增加對主題的重視,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印象。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攝影師都是善于把握這種光線角度以營造合適的透視效果,從而強化對主體的造型感染力。你的人像是否使用過這個角度的光線,你的影集中也是否有這樣的一些照片?如果沒有,從現(xiàn)在開始,去尋找這種光線,并試著拍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