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下旬以來,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少雨天氣,云南、廣西、湖北、重慶、四川等10余個南方省份飽受干旱的襲擊。但是在北方的一些地方,雨水卻在持續增多,東北地區更是發生了少見的澇災。這改變了我國過去長時間“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對我國應對自然災害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于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經常面臨嚴重的“水荒”,這也嚴重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于是,長期以來,在我國跟南方聯系在一起的,經常是“防汛”、“排澇”,與北方聯系在一起的,常常則是“抗旱”。相應的防災減災體系,在重點安排上也基本遵循了這樣的思路。這種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準備,在過去氣候災害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指出,我國近幾年“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發生了變化,夏季多雨帶位置北移,持續近30年的“南澇北旱”格局初步顯現轉變,華北西部、西北東部等地,顯示出向降水偏多轉變的趨勢。
根據氣候預測專家趙振國提出的30年氣溫周期理論,在未來的5到10年間,受海溫、副熱帶高壓、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等氣候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氣候將發生周期性的轉折,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現象將會有360度的變化,北方降水會增多,南方降水則會減少,我國“北旱南澇”的局面也會被“北澇南旱”所替代。在未來,傾向性防災減災思路就需要調整。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在應對氣候的這種轉變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短板。我國不僅氣候研究依舊薄弱,氣象預報準確性和及時性不足,防災減災方面依舊存在著一些誤區和漏洞。
為了應對未來我國“北澇南旱”氣候發展的趨勢,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需要對氣象科學予以充分的重視,將相關研究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而后集合相應的科研力量并予以足夠的經費支持,讓其更為深入地進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和預測,好為我國防災減災的相關決策提供更為充分的依據。
其次,在氣象科學方面,無論是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都需要建立更為準確和完善的氣象預報體系,在“北旱南澇”向“北澇南旱”的轉變過程中,極端天氣條件也將變得更加頻繁,另外,由于北方普遍缺乏應對“澇災”的經驗,而南方在“旱災”的應對方面則會有很大的不足,如果有了完善的氣象預報體系,就會極大地減少災害的損失。
更為重要的是,在防災減災方面,我國的北方需要強化應對澇災的能力,不僅需要建立應對澇災的指揮體系,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也需要提高應對澇災的能力。對北方的很多城市而言,由于長期以來少有澇災,其在規劃建設應對澇災方面是個很大的短板,由于排水系統標準較低,往往會讓城市澇災變得更加嚴重。
而在農田水利方面,強化防洪舉措也顯得尤為迫切。長期以來,由于北方少有澇災,大量的河道防洪堤年久失修,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單位和個人誤以為不會有大的澇災,私自侵占河道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因此,加高加固河堤,加強河道的管理和稽查已經尤為重要。
而對南方廣大地區而言,強化旱災的應對機制并學習我國北方及世界各國應對旱災的經驗和辦法則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唯有如此,未來我國應對自然災害才會更加從容一些,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也會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