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攝影家是以拍攝風景照為生的——花費的時間太長,但報酬卻不穩定。但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攝影人——即使是在廣告或時裝攝影界服務的頂尖專業攝影師都是為了樂趣而拍攝風景照。在風景攝影上,最好的攝影家往往是百分之百的業余攝影師。他們因為喜歡才去拍攝風景,并不是為了錢。在中國,拍攝風景的攝影師群體非常龐大,這是因為拍攝風景照片,特別是風景大片確實會帶來非常大的滿足感——薄霧在清晨陽光中逐漸消散,天空中突然出現幾只飛翔的白鷺,看著樹林里、馬路邊結霜的樹葉,這一切全都美得如夢如幻。
拍風景大片光圈如何設定?
拍攝風景照片,攝影師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多廣的鏡頭、多大的光圈?有經驗的業余攝影師和專業攝影師大多數時候用廣角變焦鏡頭。廣角變焦鏡頭大受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們常常包含了攝影師拍攝敘述性照片時需要的所有焦距,即16-35毫米。所謂敘述性照片,是指那些大場景的照片,這些照片中既有前景,又有中景,還包含背景。
有時候拍攝敘事性照片需要中焦(75-120毫米)或“正常”焦距(45-60毫米)鏡頭,但無論選擇什么鏡頭,有一點在拍攝敘事性照片時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把鏡頭光圈開到最小。光圈最小,景深自然增大。風景照片,我們就是需要前景的花,中景的樹林、牛羊,遠處的雪山都清清楚楚。

在膠片時代,毫無疑問光圈越小圖像越銳利,但進入數碼時代后,這條法則已不再有效。一味地收小光圈并不能使成像更銳利,一般縮小到F11左右效果較好。數碼相機都有一個“小光圈成像模糊”問題。就是光圈縮得過小會導致光線衍射,從而降低畫面的反差和銳度。由于衍射導致的畫質下降一般從F11開始出現,F22以上時變得非常明顯。所以,在風景攝影中,APS-畫幅相機(比如佳能的50D)在F5.6到F8左右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景深范圍。而35毫米全畫幅相機的景深范圍更淺,所以光圈要收縮得更小一些,但基本縮小到F16就差不多了,當然,在景深更淺的微距攝影中,為了將整個被攝體拍得更清楚,有時候必須進一步收縮光圈以獲得更大景深。
拍風景大片往哪里對焦?
一旦你開始拍攝敘事性照片,你就可能會問一個令很多人困惑的問題:到底對準哪里調焦?例如,要是對著前景中的野花調焦,綠色的大樹和天空就模糊了;如果反之,前景中的野花就又模糊了。解決這種常見困境的辦法很簡單:你根本就不用對焦,而是通過設定距離預先設定焦距。有經驗的攝影師這時會使用超焦距。
超焦距的設定其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復雜。以佳能35/2鏡頭為例(如圖),首先把鏡頭調為MF(手動對焦),然后把光圈設定為最小光圈F22,再把無限遠標志(∞)對準右邊的22。從標尺看,左邊22對應的為0.9米,這個鏡頭的超焦距就是0.9米到無限遠。對于這支鏡頭來說,不可能獲得比這個更大的景深了。如前所言,數碼相機并不是光圈越小越好,當使用F11光圈時,這支鏡頭的超焦距為1.5米到無限遠。就是說,你拍攝的照片從1.5米到無限遠都應當是清楚的。
拍風景大片如何使畫面更銳利?
有人做過統計,在初學的學生遞交的照片中,最多的單一性的失誤就是照相機震動所造成的清晰度的缺乏。所以,在風景攝影中,一個堅固而結實的三腳架差不多是必須的。使用三腳架是因為攝影師為了得到好的畫質,感光度一般設定得都很低,加之光圈小,所以快門速度往往都不會很高。再者,拍攝風景的最好光線是日出和日落前后,這時光線都不算充足。所以,三腳架就很必要。除了三腳架,攝影師應盡可能使用遮光罩,堅持使用快門線或快門遙控器,沒有快門線一定選擇自拍功能。相機有反光板預升功能者,首先使用反光板預升;除非必要建議少使用濾鏡,慎用w多片濾鏡疊加,尤其不建議為了保護鏡頭一直套著UV鏡拍攝;使用三腳架時,優先展開口徑較粗的管段,不到萬不得已不升中軸;支三腳架時,選擇結實的支點(如果是泥沙地,最好墊之以石塊、磚塊);風大時擋在上風按快門,有車輛通行的話在通過前/后200米開外按快門。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其實都影響著你的照片的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