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研究員的辦公桌,是一個蛙類的世界。電腦顯示屏兩側的掃描儀和文件夾上面,分別趴著一只碩大的毛絨玩具蛙;而顯示屏后面約有一張A3紙大小的空間,則被十幾件形態和材質各異的蛙類玩偶所占據。當快遞員把一套最新版《十萬個為什么》樣書送來的時候,桌面的震動讓一只體內裝有電路的毛絨玩具蛙發出了清脆的蛙鳴,仿佛在提醒訪客注意房間主人的研究領域,正是曾被國內外同行所關注的中華胖螈、三燕麗蟾等古兩棲動物。
作為中國古動物館的館長,王原除了本職的研究工作外,他還熱衷于
科普事業。在今年8月13日面市的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中,具有多年古生物學科普經驗的王原擔任了《古生物》分卷的副主編,與IVPP所長、主編周忠和院士,和另一位副主編、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向東研究員一起,集合國內26位古生物學者為作者,為讀者特別是青少年朋友們,展示那些遠古生物的神奇與奧秘。此次也是古生物學成果首次作為一個獨立的分卷出現在《十萬個為什么》叢書中。
在編寫書籍的過程中,王原也看到了目前古生物學科普的問題所在。王原告訴記者,2011年正處于編寫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籌備工作中,當年9月,我們接到了出版社傳來的235個古生物方面的問題。這些從社會征集的問題,大多是關于恐龍的,而且多有重復,其他古生物則很少涉及,至于我研究的古兩棲動物,更是一個問題都沒有。這說明我們潛在的讀者群都更關注名氣極盛的恐龍。
可恐龍絕不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全部。但另一方面,古生物學的某些領域,比如對長度只有半毫米到幾毫米的介形蟲的研究,很可能是普通讀者完全不感興趣的。因此,我們對全書結構進行了調整,確定了以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中以恐龍為亮點的內容分配方案,既照顧讀者的興趣和欣賞口味,又不至于讓恐龍“統治”全書,帶給讀者一個更為全面的古生物體驗。不僅如此,我們還提議在書中加入一些反映重要地質歷史時期古生物生活場景的全景式的復原圖,用跨頁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讀者對某一時期的生態環境有“全景式”的了解。
另外如何向讀者展示一些目前還沒有定論的研究內容,也是本分卷乃至整個《十萬個為什么》全書面臨的一個難題。對此,王原說:“我們知道,在古生物研究領域,還有大量的未解之謎,比如恐龍滅絕的原因。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些作者覺得不應該寫沒有定論的條目。但最終大家還是達成了一致,認為沒有定論也是一種結論。應該將所有既有的科學證據都列出來,供讀者自行做出評判。”“因為在我看來,像《十萬個為什么》這樣的科普書,其意義不僅在于回答問題和傳播知識,更在于為讀者展示科學家‘用證據說話’的研究方法,或者說一種實證精神,這也是我們力圖為本書賦予的精神內涵。”
除了擔任副主編,王原也負責書中古兩棲動物條目的撰寫。“不可否認,兩棲動物是個容易被忽視的類群。現生的大約6000種兩棲動物很多分布在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里,而且大多是夜行性的,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交集。”王原說,“因此,如何將絕大多數人都完全不了解的古兩棲動物,用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對于我來說也是一項挑戰。”
《十萬個為什么》是王原編寫的第三本科普讀物。編寫這樣一本科普書,付出的勞動不亞于撰寫專業的學術論文。“但它帶給我的成就感,在某種程度上高于論文。”王原說,因為論文通常只能在一個小的學術圈子里流傳,而編寫科普圖書可能會影響千千萬萬普通人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