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云”變成了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工作要談“云辦公”,上傳下載要用“云存儲”,看照片要去“云相冊”,就連游戲都要玩“云”的。但是“云”的概念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各IT巨頭在它身上揮灑了太多的精力,牽引了互聯網的新方向。
揭開“云”霧
乍看上去,“云”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概念,但實際上,“云”并非是在這幾年才出現的新鮮貨。早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SUN公司就已經提出了“網絡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這一概念,其描述的內容和今天的各種云服務非常相似。所以應該說目前的“云”是一個慢慢發展的結果,雖然它的前身并不叫“云”。
“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也許正是因為其彌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特征,才被冠以這個模糊的名詞。要了解云服務,首先要了解云計算。專業地講,云計算是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使得成千上萬的終端用戶不擔心所使用的計算技術和接入的方式等都能夠進行有效的依靠網絡連接起來的硬件平臺的計算能力來實施多種應用。
非專業的回答就是,一堆你不需要搞清楚的硬件、軟件在服務你。這堆硬件和軟件構成的東西大的像朵云彩,又擁有極強的計算能力,這就叫云計算。
也許一個分布式的郵件系統就是一個云計算的雛形,計算分布在各個節點上,應用(郵件收發)通過一個統一的平臺來處理,也算是符合云計算的定義了。
那么我們為什么需要云計算呢?我們處在數據膨脹的年代,當我們在google上提交一個搜索的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計算機被卷入這一個簡單的查詢過程中,未來的計算越來越龐大,到了我們干脆說“云”來替代其中的一切細節的時候。
或者說,管它云計算是什么?好好享受這劃時代的服務就是了,因為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云”在改變生活
“云”的發展和網絡的發展絕對脫不開關系,如今,百兆網絡、光纖網絡、3G、4G圍繞著我們的生活,著實為 “云”的茁壯成長提供了溫床。
“云”很依附于網絡,我們經常會用到云將自己的資料同步到網絡上。最常用到的就是同步手機資料,這樣一來,換手機的時候就會減少將舊手機中的照片、名片、短信導入新手機時的麻煩,當然丟手機時也會減輕一定的痛失資料的痛苦。只要有了云同步,不管你換多少部手機、多少臺電腦都仿佛在使用同一臺機器。
另外,你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殺毒軟件都是云查毒了?云查毒就是病毒庫不再下載到你的電腦中了,而是遠程服務器存在一個大的病毒庫,查毒時候需要聯網,那么你獲得的病毒庫永遠都是最新的。
同時,生活中還存在著一種云計算利用大數據的痕跡。記者曾經在淘寶上搜索過“長裙”的信息,結果造成了一個問題,微博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長裙、短裙、連衣裙的廣告信息,甚至去任何一家門戶網站的網頁邊上,都是各式裙子的廣告,讓人驚訝不已,想必很多人都經歷過這些“貼心的服務”。
實際上,你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搜索,每一個視頻點播,都已成為電腦進行記錄和分析的“行為指紋”,反饋到大數據中去,可能最終不知不覺變成了某項調查報告中的一個樣本。所有你潛在的、真實的需求都不再是秘密,也許互聯網將比你還要了解你。雖然服務越來越貼心,但是隨之而來的隱私問題,確實也是很令人擔心的。
當然“云”還是一個企業不得不忽視的盈利工具。阿里巴巴公司曾經根據在淘寶網上中小企業的交易狀況篩選出財務健康和誠信的企業,對其進行無擔保房貸,目前已放貸300多億元,壞賬率僅0.3%,大大低于商業銀行。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機構、實驗室甚至政府,都在嘗試騰“云”駕霧為自己提供便利。
不得不提的云存儲
金山快盤推出永久免費的100G云空間;360云盤提供免費的360G空間;華為網盤跟著推出無限云空間;百度則推出1塊錢購買1T空間;360立即回應再送666G空間;騰訊微云存儲也加入戰爭,宣布推出10T空間。幾乎一夜之間,云存儲空間大戰席卷各大互聯網巨頭,程度之猛烈令人乍舌。
為什么不得不提云存儲?因為它正在逐漸把“別人”的空間變成自己的空間,這是我們曾夢寐以求的服務,但空間容量永遠不是我們需求的最后一站。
云存儲對于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只要將文件同步到云端,就可以通過PC、平板、智能手機以及其他移動設備進行同步并獲取云端數據,還可以隨時隨地與朋友分享數據,非常方便。此外,我們下載的電影、書籍以及照片如果都放在云空間里,確實給電腦省了一大部分空間。
空間容量在初期確實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在應用階段很快就會遺忘這種容量上的優勢。回想郵箱隨著互聯網發展而來的變化歷程,早年5M、10M、100M到1G再到無限容量,曾經熱衷于靠郵箱容量來吸引用戶的運營商,短短兩三年后就變得沒人在意空間容量差異,而更關注功能服務方面的差異,選擇用著“更順手”的郵箱。
當空間發展到用戶用不完的時候,便沒有人在意誰的空間更大,而是誰的服務更好。對于絕大部分用戶來說,云存儲的100G、500G、1T、10T與無限空間并無本質區別。此時上傳速度、下載速度、穩定性、安全性、空間管理易用性、分享功能的便利程度,都會變成比容量更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同時在此之外,幾大廠商如何依靠自身的平臺特性,在云存儲產品上逐步推出差異化的功能服務,用產品體驗來拴住用戶,才是未來真正要下力氣的地方。就比如騰訊的微云不僅給出了10T的空間,實際上它依靠自身的平臺,使用戶將資料分享到微信、QQ好友、郵箱等非常方便,而這一點就算得上是提高用戶體驗的“更順手”的服務。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云存儲嚴格地講不僅僅是一種存儲,而是一種服務。
“云”正處起飛階段
在專家看來,云服務雖然近幾年突飛猛進,但依然處在一個初級階段。
目前,云服務還在一個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云服務帶來的隱私問題,云存儲凸顯的數據安全問題,資源的精準度問題,服務的集成度,甚至更富有創意的云服務,都需要逐漸完善。
所有的云服務都建立在用戶和服務器的一個互動的交互行為上,你告知服務器你需要什么,便快速地提取什么資源。在將來,可能云服務給你生活帶來的變化還要深遠。云物聯、云教育、云社交、云會議等等的概念都在逐漸成熟,說不定某一天它們就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生活。
那我們理想中的云服務是什么樣的呢?確實應該還是一個更好的互動平臺。舉些例子,在搜索方面,當我們在百度或者Google搜索所需資料的時候,幾乎每次都會跳出上萬條垃圾信息,我們需要的,就是有一天可以完全根據個人日常的偏好非常精準地搜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存儲方面,或許本地存儲會變成僅僅是一個緩存空間,云存儲變成了主存儲,我們所有的操作都依附云端完成,更多的是你本人與遠程服務器互動而不僅是你的計算機,徹底拋棄了實體硬盤。
甚至,可以智能地定制出完全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服務。這就好像,沒有人會把粉條放到冰淇淋里面,網上也并沒有記錄,但是你搜索了,云端就會分析生成一個制作方法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