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環保局發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開始對PM2.5宣戰。
只有當你充分了解空氣污染的成因,才能理解,為何治理空氣污染不能立竿見影。

空氣污染并不是新鮮話題,但很多人仍不知道成因和如何應對。作為自然界中最不易察覺的組成部分,空氣不僅僅只有我們需要的氧氣,它實際上是一種復雜的混合氣體。它是由氧、氮和氬、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組成的。實驗證明,這些成分幾乎是恒定的,除了一些恒定的成分,根據地區的不同,空氣中還有微量的氫、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一些塵埃。
空氣污染其實也并不是人類的獨門“劣跡”。大自然實際上也會制造數量可觀的污染空氣的物質。最著名的就是火山噴發。火山爆發時,巨大的噴射力將地殼中的物質拋向大氣層,其中包含了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而拿今天的話來說,爆發的粉塵中也不乏很多PM10和PM2.5的物質。這些污染物質隨著大氣環流四散在空氣中,想想導致恐龍滅絕的那次火山大噴發,對空氣污染的程度絕對嘆為觀止。此外,規模小一些的,比如山林火災、巖石風化等,也都可以制造污染物,造成大氣的污染。
但話又說回來,大自然制造的污染終究能被大自然自己化解,畢竟火山噴發這種大型污染物制造事件出現一次的概率是以十甚至百年為單位計算的。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內,污染物早已消散殆盡。而人類制造的污染物卻有點日復一日、連綿不絕的意思。
在人為制造的污染物中,燃料燃燒和揚塵等是污染物的兩大主要來源。工廠冒出的黑煙、馬路上行駛的燒燃料的汽車、建造或者裝修房屋揚起的粉塵甚至是每家每戶炒菜時熗起的油煙等等。它們每時每刻都向空氣中輸送著“額外”的物質。在這些污染物中,包含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臭氧等。
這些污染物會形成大小不一的顆粒物。比如PM100是可以懸浮在空氣中的較大尺寸的顆粒物,它能以固態或者液態的形式存在。而小一些的PM10就已經能進入人體的呼吸道,它能長期飄浮于空氣中。尺寸更小的PM2.5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更長,對健康的危害最大。而且PM2.5由于直徑小,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也較大。它飄浮在空氣中,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光,造成空氣的能見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