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謠言的關注和討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集中過。6月18日,公安部開展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制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各地抓捕了一批“造謠分子”,央視《焦點訪談》《新聞聯播》也點名批評少數微博大V(指網絡名人)造謠傳謠,不過,對于如何看待謠言滿天飛的現象,大家產生了分歧。
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謠言之所以盛行,在于政府的信息不公開,公眾是在“用謠言倒逼真相”。這種看法不無道理,因為很多熱點事件,政府掌握第一手的、最真實的信息,只有政府可以介入調查,如果政府不能及時主動披露相關信息,公眾自然會去猜疑,甚至造謠傳謠。
信息公開的重要性不容否認,但“信息不公開”卻不是謠言盛行的唯一原因。從技術角度說,微博確實更有利于謠言的發散。由于字數限制,同時信息量增大,大家養成了隨看隨轉的習慣,很多簡短但難以求證的信息,在經過微博大V(即“重要節點”)的轉發后,傳播量很快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同時上百上千人的轉發和評論,也很容易形成輿論氛圍。
不過,網絡只是給謠言進行了“加成”。有學者曾對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些謠言進行了研究,最后發現這些謠言都盛行于社會轉型期,該學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中,人口發生遷移變動,社會道德認知在更新,同時法制和規范尚未定型,公眾要面對很多“未知”,而謠言就是公眾對于未知和恐懼的反應。
毫無疑問,中國近幾十年也處于社會轉型期,在這種情況下,各個領域都可能發生社會矛盾,甚至被激化,謠言當然也是“多點開花”。這一時期,政府能夠主導一些行為,但顯然政府無法防范和控制所有的謠言,甚至有時候也被裹挾其中。
信息公開有利于消除謠言產生的土壤,在第一時間澄清謠言,但從產生和傳播來看,有些謠言的產生與信息公開不太相干。在涉及到客觀認知方面的,比如環保、法律、食品安全等,可以查閱論文、法規標準和官方解讀,也可以搜索專家觀點以及科普文章,網上的信息可以說以海量計,但是很多人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他只想看他愿意相信的東西,在這種“選擇性相信”面前,信息公開都是浮云。
以轉基因為例,某微博大V在一檔廣東衛視的《財經郞眼》批判轉基因的節目中評論:“轉基因食品不知道誰審的,不公開”。其實,中國自2001年就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農作物進行評價,最新的委員會名單在農業部網站可以查到。這個大V做節目前顯然已經有了立場,對公開信息也是選擇性失明,信口胡說,造成誤導。
即使是社會新聞領域,如果公民具備一定的識別能力,也可以剔除大部分謠言,比如很多標題與內容不符、事件沒有出處、圖片盜用、細節上有明顯紕漏,內容過于驚悚以至于違背常識——比如肯德基的雞長了很多腿、可口可樂要破產、大閘蟹喂避孕藥之類,與信息公開無關,只要稍微有一些懷疑精神和專業意識就能分辨這些謠言。
將辟謠的責任都推給信息公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很多人在為自己傳謠的行為辯護。一些人甚至認為,謠言傳播“受損失”最大的是政府,所以政府應承擔一切,但其實謠言瓦解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浪費的是全社會的資源,每個個體都要為此付出成本,甚至承受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我們期望政府在信息公開上有更大的力度,通過長期的努力重塑公信力,但在此之前,每個人應是遏制謠言的第一道防線,每個人都在其中發揮著作用。當有一天,我們認為證據和邏輯比立場更重要,對細節和真相的熱愛超過情緒對立和道德批評,那么謠言自然就無處遁形,我們也無須以一個無辜者的身份說,“看,我只是不小心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