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對外公布要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以及行包房。曾經的濟南地標式建筑“拆了又建”,原址早已破壞,建筑材料與工藝也不復當初,復建后的火車站能在多大程度上彌補人們記憶的空缺呢?
“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缺乏科學的城市規劃,缺乏創新的城市景觀設計和定位,讓千城一面成為中國城市的悲劇。但當這種“千城一面”遭到全民批判后,一場聲勢浩大的城市文化建設運動又席卷而來。
很多城市一提城市精神文化,不外乎“兼容并蓄” “海納百川”“傳統與現代融合”“與世界接軌”等等,不僅空洞,且大而無當。一提文化建設,就興建大歌劇院、大文化廣場、大地標式建筑,或者不經科學考察地復古建筑,殊不知這種“千城一化”比“千城一面”更可怕。
一個城市有五個特色和十個特色,那就不能稱之為特色了,那應該叫特色大全。如果一個城市赤、橙、黃、綠、青、藍、紫什么顏色都有了,那就應了古人一句話:“色多而盲人”。
比如深圳在近兩年已經把城市定位在“創新之城、中華之窗”上,根據深圳提出的自主創新,打造高新技術集群戰略,可以說這個城市文化定位是很準確的。但一提出城市文化建設后,深圳又提出“設計之都”“鋼琴之都”“圖書之城”“二十一世紀文化橋頭堡”等城市文化定位。新的定位使城市文化定位成了一種趕時髦的活動,把原來較科學的城市文化定位讓位于這種狹義膚淺的城市文化定位,城市定位就顯得淺薄化和時尚化了。
不管是“千城一面”還是“千城一化”其實都印證了我們城市規劃科學落后的窘迫。無論從城市化的角度還是從城市文化建設的角度,都需要構建本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即自己城市的主題文化。如果城市規劃只是局限于純工程技術的角度,或者片面為了追求精神文化而去應對社會,不科學考量城市的人文關懷審美情趣、人類個性需求,以及經濟、文化、建筑的和諧發展,這種城市規劃就已經沒有什么存在的意義了,還不如還原一種人們自由選擇的生活方式,何必讓城市規劃來強迫城市人們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