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文化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關乎人參與公共事務和實現理想愿望的能力。因此,開展科普工作,加強全民科學教育越來越為各國所重視,而科普的目的即在于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讓公眾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回望近年來科普的歷程,從公眾被動接受,到強調科學傳播,再到公眾自覺參與,體現了科普理念的發展與進步。總的來看,科普的形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傳播技術的升級相關聯。
民生關切問題尤其需要科普。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會和自身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食品安全、環境污染、醫療健康等成為了社會焦點,但是,由于公眾缺少專業知識,如果此時沒有正確信息的引導,在發生公共事件時,公眾很容易產生恐慌心理,形成非理性沖動。
2011年3月中旬,日本發生特大地震海嘯,在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后,有一則謠言在我國迅速傳播,稱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以后生產的鹽都無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一時間引起市民瘋狂搶購食鹽。這次事件反映出了公眾對于核輻射基本知識的缺乏,對于我國食鹽生產、構成也不了解,它與2003年非典時搶購板藍根、醋如出一轍,公眾對謠言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甚至在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危機進行加工和放大。
如果沒有科學、理性的認識,公眾對于公共議題的情緒化表達匯集起來后,很容易上升成為群體性事件,從而對政府決策造成重要影響。比如2007年“廈門PX項目”事件,即使該項目通過了環評,也還是遭到了市民的集體抵制。當然,市民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但是,PX也在傳播過程中被妖魔化了。此后,PX項目在寧波、大連、昆明都遭到了抵制,而且其結果無一不是地方政府作出讓步,導致了一個在美國、日本、韓國都可以上馬的項目,在中國就是不行。
在食品安全領域,科普缺失的不良影響尤其明顯。公眾對于食品安全如同驚弓之鳥,分不清楚“不合格”與“有害”之間的關系,害怕食品添加劑,排斥轉基因食品,不停感嘆“還有什么是能吃的”,而部分媒體為了迎合公眾的這種恐慌心理,也不斷放大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這種不正常的食品安全輿論環境不但推高了企業和社會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瓦解了社會互信的基礎,有效的溝通變得困難,這對于創造和諧社會是相當不利的。
近日,公安部門查處了“秦火火”謠言制造團伙,這一團伙的浮出,也表明了社會上還有一群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民眾對社會問題不滿,散布似是而非、短期難以求證的謠言,博取眼球和影響力,最后實現團伙的私人利益。這些不法分子往往會抓住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熱點領域散布謠言,制造矛盾,如果科普不能及時有效呼應這些民生關切的問題,這些謠言將大大加深社會的裂痕。
因此,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應當將公眾關切的公共問題作為當前科普的重點,科學家要勇敢地站出來,向公眾解疑釋惑,讓謠言止于科學和理性。事實上,每一次公共事件,也是進行科普的良機,因為這時候科普傳播針對性最強,效果最好。科學工作者也應該借此深入研究科學傳播的規律,及時發現科普盲點,把握好科普的時機,讓科學的聲音成為主流的聲音,成為化解社會焦慮,尋求社會共識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