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杯”首屆北京市優秀科普作品征文活動自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不斷地從全國各地傳來。本屆科普征文活動由北京科普發展中心事業發展部負責統計工作,據發展部部長譚超表示,截止到目前,中心共收集到大約150篇科普作品。投稿人大部分是科技領域的一線工作者,還有部分大學生。
在這些投稿人當中,也有一些從事科普事業的媒體工作者,他們大多在業界都有相當高的影響力,宣傳科普既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的愛好。人民鐵道報繪畫作家王忠良,就是眾多作者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位。他親手繪制的火車頭圖冊在以文字居多的主流科普作品中,顯得獨樹一幟。
王忠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本次金色杯科技征文比賽中,他遞交的參賽作品是他用鋼筆繪制的千奇百怪的火車頭,每個火車頭都有其詳細的解說,包括制造國家、生產年代、應用的科學技術和機器性能等內容。這種別具一格的科普形式受到了主辦方的好評。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石順科告訴記者,我國目前的科普工作已經陷入了一個發展瓶頸期,目前出現了很多問題短期內都無法突破。其中一點就是科普作品的種類比較單一。文字類科普作品占絕大多數,而圖畫類科普作品較少。
“翻看現在的科普作品,幾乎找不到幾本系統闡述一個科學現象、科學原理的圖畫書籍,而一本幾十萬字的科普圖書中也見不到幾張圖片。雖然一些優秀科普作家也能靠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吸引一批讀者,但這不符合科普的大趨勢和民眾的需要。”石順科說。
出身于鐵路工人的王忠良,從參加工作開始就對火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自身也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于是他開始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他所見到的火車頭、記錄火車中的科技發展史。他說:“多年來我一直堅持火車頭的繪畫,這幾百幅圖畫都是從我以往的作品中抽選出來的精華。”
據王忠良介紹,他在多年宣傳鐵路科技的工作過程中發現,圖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科普表現形式。“就拿火車為例,大家都見過和諧號,但是它380公里的時速是怎樣達到的呢?這些如果單純用文字來解釋也能說清楚,但是費時費力,受眾也未必能立即看懂。而用圖畫的形式就不一樣,哪里是車輪、哪里是電機、中間運用了哪些科技手段等等一目了然。”王忠良說。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科技日報》主任編輯尹傳紅也強調,對于很多普通民眾來說,科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它雖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單純靠文字來解釋科學就顯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圖畫可以看作文字科普形式的一種補充。
不過石順科也表示,繪畫科普有它自身的優勢,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用圖畫的形式來表現,畢竟科學的復雜性不是一筆兩筆的簡筆畫就能描繪清楚的,相反過于簡單的描繪反而會誤導受眾對于科學的理解,所以必要的文字說明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并非所有的繪畫科普作品都是優秀作品。現在就有很多情節過于簡單,沒有內涵的畫冊。這就降低了作品的耐讀性,是我們以后的科普工作中應當注意的。”石順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