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下最熱門的微信、個人博客到自拍成風,時尚達人用圖片和文字來表現不可救藥的“自我迷戀”。近日,美國互聯網信息專家比爾·達維多稱,頻繁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會讓人們的自戀傾向越來越嚴重。
社交媒體催生大批“自戀狂”
美國《大西洋》雜志3月份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我們正面臨一場“自戀大流行”,因為Facebook、微信、微博、Twitter等社交媒體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自戀。研究發現,較為自戀的人似乎更容易沉溺在微博上,更新留言、發布一些造型惹眼的照片、寫下最近的心得感悟等。在社交網站上,人們很容易呈現出跟現實不一樣的“理想”形象,自戀、夸大等行為更容易得到彰顯。
很多人會注意有沒有人關注自己,自己的微博被多少人轉發,如果微博沒有人評論和轉發,還會變得焦慮。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任燕玲表示,“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情結,只不過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很多人喜歡通過博客、社交網站秀自己,個性中自戀的部分逐漸被放大。比如,男人更喜歡吹噓自己曾經的榮耀和輝煌等,用外在的成功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女人的自戀則更多表現為對自己容貌、身材的關注,喜歡照鏡子、被夸獎等。”
12355北京市青少年服務平臺特聘心理援助專家張敏也表示,“自戀就是愛自己。我們以前一直鼓勵人們要愛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現在這句話被人們兌現,通過網絡炫了出來。”
中國人越來越自戀
社交媒體只是中國人自戀的一個媒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蔡華儉近期完成的一項重要研究就是關于中國人自戀水平的變化。蔡華儉表示,“近二十年來,中國人總體的自戀情緒處于升高狀態。自戀不僅是當代美國人的問題,在中國尤其是年輕人當中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
蔡華儉和合作研究人員推測,“中國近30年來發生的社會、經濟、文化巨變也可能是導致中國人趨于自戀的幕后推手,具體地說,個人財富的增加、城市化的加速、獨生子女的增多、個人主義的盛行都可能推高個體的自戀水平。”
對于中國人的自戀現狀,蔡華儉先后進行了兩項大規模網絡調查。一項調查側重于個體本身的一些特性,如是否獨生子女、年齡、經濟狀況等和自戀的關系;另一項調查則重點關注個體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與自戀的關系。這兩次調查先后共持續了18個月,前一項調查采集了10655份有效數據,后一項采集了15522份有效數據。參加測試的人年齡、地域、社會經濟層級分布廣泛,基本涵蓋了全國各個地區、各社會經濟層次,年齡最小的11歲,最大的71歲。
通過對數據的仔細分析,蔡華儉介紹,“現在的中國人,年輕的比年老的更自戀,生活在城市的比生活在農村的更自戀,有錢的比沒錢的更自戀,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自戀,持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比持非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更自戀。總之,獨生、年輕、富有、生活在都市、個人主義等是中國當代自戀者的基本畫像。”
過度自戀是心理病
自戀對生活有什么影響呢?蔡華儉認為,“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一般性的自戀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過度自戀有許多不好的地方,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傷害別人。”
香港城市大學一項調查發現,香港中小學生的自戀指數達3.89分,較美國(2.90分)、澳洲(2.81分)和英國(2.36分)年齡相若學生高出三至六成。9432名受訪中小學生中,有16.5%的學生屬惡霸型欺凌者,其自戀指數高達6.23,有變成殺人犯的潛在危機。調查指出,父母過分操縱或溺愛子女是香港學生呈自戀傾向的主因。
社交媒體可能只刺激了“自戀”的發展,更多的原因或許和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有關。
張敏解釋,“因為孩子都有‘自戀性需求’,希望通過夸大能力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小時候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長大后這種欲望就會很強烈。現在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度關注和贊美的教養方式,也很容易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自戀的流行病。”
通常,心理學把自戀分成一般性的自戀和病態的自戀。一般性的自戀是自信心的體現;病態的自戀則是指過度的自我迷戀,也稱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類型之一。“符合自戀型人格診斷標準的,只有極少數人,表現為過高的自我表現欲和理所應當的特權感。這種人性格內向、冷漠,會習慣性地把話題轉向自己,不去關注別人感受,給人感覺不很近人情,在生活中也會弄得人際關系十分緊張。”張敏說。
對此,任燕玲也表示,“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情緒忽冷忽熱,身邊人不太好理解他們的冷熱從何而來。”
鑒于自戀已經成為一個日益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蔡華儉希望,這個問題能成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張敏也提到,“一個人太過自戀,這樣的心理也夾雜著不被認可的感受,從另一個角度看,自戀的人同時希望被旁人尊重,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及選擇,同時不要過分保護子女,要正確贊美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過度認為自己重要及尊貴,忽略他人的權利和需要。”
tips
如何判斷是否患自戀型人格障礙?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發表《精神障礙手冊》自戀型人格障礙的9條準則,如果滿足其中5條,即有患上這種心理疾病的趨勢。
1.強烈自負,例如夸大自己的才華和成就,期待被認可為杰出人士,即使缺乏與之相稱的成績。
2.專注于幻想獲得無休止的成功、權力、才華、美貌或理想愛情。
3.堅信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只有權威人士或機構才能了解自己,只愿意與這些人或機構來往。
4.渴望過度的贊賞。
5.覺得自己有特權,無理地期待特別照顧,或者期望別人對自己百依百順。
6.善于在人際關系中“剝削”他人,通過占別人便宜達到自己的目標。
7.缺乏同情心,不愿意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經常嫉妒別人,或者以為別人嫉妒自己。
9.言行舉止自大、傲慢。